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4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44篇
内科学   3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38篇
综合类   43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0篇
  1997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01.
目的 比较全麻复合胸段硬膜外阻滞对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前后应激的影响。方法 选择微创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病人作为研究对象,观察组11例,对照组19例。观察组于手术前一天行T4-5硬膜外穿刺置管,用0.375%布比卡因,确认硬膜外阻滞有效后再行全麻诱导插管。对照组不做硬膜外阻滞。分别于手术开始前和结束后各取动脉血3.5ml,分离出血浆冷藏。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浆标本中皮质醇、催乳素、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8的值。结果 两组病人血皮质醇、催乳素、血管紧张素-Ⅱ、白细胞介素-8水平均有统计学差异,观察组低于对照组。结论 全麻复合胸段硬膜外阻滞相对于单纯全麻能明显降低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患者的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102.
血液稀释联合控制性降压对机体生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一步减少术中出血及异体血的输入,血液稀释合并控制性降压在临床上的应用逐渐增多。本文综述其在联合应用时对机体组织的灌注和氧合、神经内分泌及凝血、纤溶系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3.
目的 比较单侧下肢手术患者罗哌卡因和布比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的效果.方法 本试验为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双盲的临床研究.拟行单侧下肢手术患者218例,ASA Ⅰ或Ⅱ级,年龄18~64岁,体重指数18~24 kg/m2,性别不限.随机分为2组,R组(n=110)蛛网膜下腔注射5 ms/ml罗哌卡因3.5 ml;B组(n=108)蛛网膜下腔注射5 mg/ml布比卡因2.5 ml.采用改良的Bromage评分法评估非术侧下肢的运动阻滞效果,记录起效时间和维持时间;采用针刺法评估感觉阻滞效果,记录起效时间和维持时间;评估术中麻醉质量与肌松效果;记录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与B组比较,R组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延长,运动阻滞和感觉阻滞维持时间缩短(P<0.05或0.01),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运动阻滞和感觉阻滞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麻醉质量和肌松效果均较好,麻醉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组肌松效果优于B组(P<0.05);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均较低,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下肢手术患者采用罗哌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时,术中麻醉质量及肌松效果良好,且其运动阻滞维持时间较布比卡因短,有利于术后的恢复,其临床效果更具优越性.  相似文献   
104.
吸入一氧化氮对犬感染性ARDS的效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吸入不同浓度一氧化氮(NO)对犬感染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效应。方法 感染性ARDS建立后,12只纯处毕格犬随机分成两组,单纯机械通气组(对照组,n=6),机械通气+吸入NO组(NO组,n=6)。NO吸人浓度分别为10、20、40、80 ppm,各浓度吸1 h,然后降至10 ppm吸6 h。通过以下指标变化分析判断吸入NO对ARDS的影响:体、肺循环血液动力学参数;氧合指数(PaO2/FiO2)、分流率(Qs/Qt)、肺动态顺应性(cdyn)、死腔量(VD/VT)及气道阻力(Rrs);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血、尿中亚硝酸根/硝酸根浓度(NO2-/NO3-);血正铁血红蛋白含量及动物存活时间。结果 吸人10、20、40、80 ppm.NO,PaO2/FiO2增加超过50%,Qs/Qt下降<25%,VD/VT下降至0.36,PVRI下降近50%,一定程度改善Cdyn,与单纯机械通气组相应时相点比,差异有显著性(P均<0.01),动物存活时间为(10.2±1.7)h显著高于对照组(4.4±1.2)h(P<0.01);NO浓度由80 ppm降至10 ppm时,改善的Qs/Qt,PaO2/FiO2,PVRI,VD/VT及Cdyn等指标又回落,实验最后阶段,随病程发展,肺部情况恶化;吸入NO可减轻外周血白细胞下降程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吸入10~80 ppm NO可明显降低犬感染性ARDS时肺血管阻力,改善通气,血流比例,对ARDS产生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05.
目的:研究静脉复合胸段硬膜外阻滞对兔心肌梗死后非梗死区域内c-fos和HSP70基因mRNA的表达,方法:28只健康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14只,实验组兔于气管切开插管静脉复合胸段硬膜外阻滞下开胸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4h后取非梗死区域的心肌一块,用Trizol-异丙醇-氯仿法抽提总RNA;甲醛凝胶电泳确认RNA未降解后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OD值,比率和浓度,取0.7μg总RNA,用一步法RT-PCR测定c-fos基因和HSP70基因相对于内参基因β-actin的表达,对照组不作TEA,其余处理与实验组相同。结果:实验组兔非梗死心肌内c-fos和HSP70基因相对于β-actin基因的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静脉复合胸段硬膜外阻滞相对于单纯静脉全麻可降低兔心肌梗死后非梗死区域心肌内c-fos和HSP70基因的表达。  相似文献   
106.
107.
目的 评价注射器活塞回弹法限制Supreme喉罩套囊压力的效果.方法 择期喉罩通气下全麻患者60例,年龄22~64岁,性别不限,体重指数18 ~ 30 kg/m2,ASA分级Ⅰ或Ⅱ级.麻醉诱导后根据患者体重置入相应型号的Supreme喉罩(3号:≤50 kg,4号:>50 kg).纤维支气管镜确定喉罩对位良好后,喉罩套囊充气至35 cmH2O行机械通气.用20 ml注射器在手持测压计监测下充气至喉罩套囊压力分别为60、80、100、120 cm H2O时停留10s,让注射器活塞自然回弹,记录活塞停止回弹时喉罩套囊内的压力及气道密闭压.结果 注射器活塞停止回弹时,3号和4号喉罩的残余囊内压的95%可信区间均低于60 cm H2O,气道密闭压的95%可信区间均超过20 cm H2O.3号和4号Supreme喉罩的残余囊内压和气道密闭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0 ml注射器活塞回弹法能够较好地防止Supreme喉罩套囊内压力过高.  相似文献   
108.
 目的 观察罗哌卡因膈神经阻滞用于治疗胸外科术后同侧肩膀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择期行后外侧开胸手术患者63例(肺部手术35例,食管手术2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n=31)和对照组(n=32)。均采用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阻滞,治疗组于关胸前予0.25%罗哌卡因10 mL膈神经阻滞,对照组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观察不同时点(拔管后即刻、拔管后0.5、1、2、3、4 h)两组患者同侧肩膀痛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同时随访血气,了解有无CO2潴留。结果 60例患者完成本实验(对照组31例,治疗组29例)。对照组有22例发生同侧肩膀痛,占71.0%(22/31);治疗组有5例发生同侧肩膀痛,占17.2%(5/2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组患者观察期内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s score,VAS)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术后PaC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罗哌卡因膈神经阻滞是治疗胸外科术后同侧肩膀痛安全有效的方法,其阻滞效果与手术方式无关。疼痛发生可能与手术操作、胸腔引流管对胸膜、心包、膈肌的伤害性刺激经膈神经传导,牵涉到同侧肩膀。  相似文献   
109.
 目的 研究术中静脉输注氨基酸对在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下行胃肠道手术患者脂肪代谢和体温的影响。方法 选择择期行胃肠道手术患者32例,ASAⅠ~Ⅱ级,随机分成两组(n=16):分别在麻醉诱导同时输注18-氨基酸混合液4 KJ·kg-1·h-1(即2 mL·kg-1·h-1,AA组)和乳酸钠林格氏液2 mL·kg-1·h-1(LR组)直至手术结束。监测麻醉前30 min,诱导后手术开始前,手术开始后30 min、2 h,手术结束后30 min、2 h的鼻咽温度,血清胆固醇、三酰甘油、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FFA)浓度和血酮体的变化。结果 两组术中鼻咽温度均呈下降趋势,但AA组手术开始后2 h鼻咽温度显著高于LR组(P<0.05),手术结束后两组温度有所回升,AA组手术结束后2 h鼻咽温度[(36.89±0.13)℃]较麻醉前30 min[(36.98±0.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显著高于LR组[(36.10±0.15)℃](P<0.05),LR组仍显著低于麻醉前30 min[(37.04±0.15)℃](P<0.05);两组术中血清胆固醇浓度均呈下降趋势,手术开始后30 min至手术结束后2 h浓度较麻醉前30 min显著降低(P<0.05),而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诱导后手术开始前两组的血清三酰甘油浓度均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LR组手术结束后2 h浓度[(0.71±0.27)mmol/L]较麻醉前30 min[(0.99±0.38)mmol/L]显著降低(P<0.05),而在A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开始后30 min、2 h血清 FFA浓度均显著低于麻醉前30 min(P<0.05),且AA组[(0.52±0.15,0.42±0.09)mmol/L]显著低于LR组[(0.81±0.24,0.82±0.22)mmol/L,P<0.05],而手术结束后2 h浓度AA组[(1.04±0.28)mmol/L]显著高于LR组[(0.82±0.16)mmol/L,P<0.05];两组围术期各时间点血酮体均为阴性。结论 术中输注氨基酸可减少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下行胃肠道手术患者体温的降低,并抑制脂肪动员。  相似文献   
110.
葛峰  仓静  薛张纲 《上海医学》2007,30(6):422-424
目的探讨鞘内注射吗啡在晚期癌痛患者疼痛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7例晚期癌痛患者经皮下泵鞘内注射吗啡,观察患者的吗啡用量、镇痛效果、生活质量、并发症及生存时间。结果患者的吗啡使用量为36.0~80.0mg/d。鞘内注射吗啡后的生存时间为23~215d,中位生存时间为111d;未出现与阿片类药物使用相关的其他并发症。鞘内注射吗啡后的中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为2分,较注射前的8分显著降低(P<0.05)。鞘内注射吗啡后的中位生活质量满意度评分为4.6分,较注射前的1.7分显著升高(P<0.05)。结论鞘内注射吗啡技术用于晚期癌痛患者的疼痛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