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 探讨口腔颌面颈部多间隙感染继发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descending necrotizing mediastinitis,DNM)的危险因素,为DNM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6年12月—2017年1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外科急诊首诊的口腔颌面颈部多间隙感染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感染来源、实验室检查、是否发生DNM及治疗结果等。根据是否发生DNM,将患者分为2组,采用SPSS 22.0软件包对2组中连续型变量进行t检验或t'检验,二分类变量及等级变量进行Fisher 精确检验。结果: 201例口腔颌面颈部多间隙感染患者中,继发DNM 14例,发生率为6.97%。201例患者中,男142 例,女59例;平均年龄(52.98±17.12)岁。最常见的原发疾病为根尖周炎(90例),占44.8%,其次为智牙冠周炎(50例,24.9%);发病源的最常受累部位为下颌后牙区,为140例(69.7%)。单因素分析显示,发病部位(P<0.001)、中性粒细胞百分比(P=0.004)、C反应蛋白(P<0.001)均为DNM的危险因素。结论: 对于C反应蛋白较高的口腔颌面颈部多间隙感染患者,要高度怀疑发生DNM的可能。 相似文献
52.
改良耳颞切口在颞下颌关节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改良耳颞切口在颞下颌关节手术中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1998年7月~2002年11月间收治的72例颞下颌关节病患者,男性35例,女性38例,年龄4~72岁,平均年龄36.1岁。所有患者均采用改良耳颞切口及进路术式,于耳颞部行美容切口设计,先翻开耳前皮瓣,暴露颞浅血管分支,然后沿耳颞神经血管束前缘进入,向前下翻开颞深筋膜瓣,倒“L”形切开关节囊后暴露髁突。结果:72例患者中获得随访38例(49侧),随访期4~45个月,平均17.7个月。仅1侧右颞区皮肤麻木,3侧额纹消失,总体对手术切口满意度为97.4%(37/38),不满意1例为髁突骨折患者,术后8个月术区瘢痕仍很明显,伴有颞区皮肤麻木和额纹消失。结论:改良耳颞切口及进路是目前治疗颞下颌关节疾病的理想术式之一。 相似文献
53.
口腔颌面、颈深部及纵隔感染的诊断与处理:附6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感染引发颈深部及纵隔感染的临床表现、治疗和转归。方法:回顾分析1998~2005年在我科就诊的6例患者,分析其感染来源、相关全身疾病、细菌培养结果、并发症及治疗结果。结果:6例患者中,男4例,女2例,年龄30~82岁,平均年龄47岁。感染来源分别为牙源性感染4例(下颌第三磨牙冠周炎),上呼吸道感染1例,1例原因不明,2例伴有糖尿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双侧下颌下、颈部广泛肿胀,脓肿形成,同时伴有胸前区充血、肿胀及脓液渗出。X线及CT检查显示,4例纵隔及胸腔内有脓肿形成。细菌培养结果以杆菌为主。经广泛局部切开引流、胸腔引流及抗生素治疗后,4例痊愈,2例死亡(死亡率33.3%)。结论:口腔颌面、颈深部及纵隔感染死亡率较高:胸部增强CT扫描对早期诊断有很高的价值:一旦确诊,应及早行多部位切开引流和胸腔引流;细菌培养对抗生素应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而支持治疗和多学科协助治疗是成功抢救的关键。 相似文献
54.
化脓性颞下颌关节炎的特征与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化脓性颞下颌关节炎的临床特征及其早期诊断方法。方法收集我科近5年的30例化脓性颞下颌关节炎患者,对其临床症状,关节液的性质和量,关节液的组织学和细菌学表现,影像学检查,其它实验室检查及后遗症进行分析。结果患者主要为成年人(>18岁占29/30);血源性感染多见;多数(25/30)局部症状轻,全身反应不明显;关节液组织学检查见大量粒细胞,可伴纤维蛋白或纤维软骨碎片;15/30患者关节液细菌学检查见到细菌,培养出的病原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腐生葡萄球菌;后遗症轻,主要为继发性骨关节病。结论当今化脓性颞下颌关节炎表现出感染源隐匿性、症状不典型性、后遗症轻等特点;关节腔穿刺和关节液分析是其必要的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55.
目的 基于磁共振测量,研究青少年单侧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对髁突高度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0年1月—2013年6月就诊并行随访观察的单侧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青少年患者124例,平均年龄16岁,平均随访时间13.6个月。在磁共振片上测量髁突高度、盘长度及盘移位距离,比较健、患侧以及随访前、后的差异。采用SAS 9.13软件包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患侧关节盘移位距离从5.44 mm增大至6.83 mm(P<0.05);患侧关节盘长度从9.06 mm缩短为8.12 mm(P<0.05);健侧髁突高度从26.07 mm增加至26.82 mm(P<0.05);患侧髁突高度从24.22 mm降低为23.81 mm(P<0.05);健、患侧髁突高度差异从1.85 mm扩大为3.00 mm(P<0.05)。结论 在青少年单侧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患者病程中,患侧器质性病变继续进展,可能是单侧关节盘移位患者发生下颌偏斜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6.
目的:通过磁共振评价青少年颞下颌关节盘移位患者关节镜盘复位后的髁突改建情况。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1月—2008年12月间因颞下颌关节盘移位而接受关节镜关节盘复位术且随访期超过6个月的26例青少年患者(38侧关节),在术前和随访磁共振图像上对斜矢状位和冠状位的髁突高度、前后径和内外径分别进行定量测量,应用SPSS13.0软件包中的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患者手术时的平均年龄为17.7岁,术后平均随访间隔期为15个月。根据Wilkes分类,术前7侧关节为IDⅡ期,26侧为Ⅲ期,2侧为Ⅳ期,3侧为Ⅴ期。随访磁共振显示,所有患者关节盘位于正常位置。与术前相比,在斜矢状位上,髁突前后径和高度分别平均增加了0.45mm(P〈0.05)和0.92mm(P〈0.05);而在冠状位上,髁突内外径和高度的变化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青少年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患者在关节镜关节盘复位术后,髁突可出现以增生为主的明显改建,这种改建可能对改善面形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57.
阻生下颌第三磨牙拔除是口腔颌面外科的一种常见手术.由于低位阻生的下颌第三磨牙牙根位置常与下牙槽神经(inferior alveolar nerve,IAN)关系密切,神经损伤是该手术的严重并发症之一.目前,国际上主要有3种避免IAN损伤的方法:截冠法、部分牙冠切除术和正畸牵引法.本文报告1例下颌第三磨牙近中斜位低位阻生的患者,采用改良正畸牵引法,分两步将牙根牵离神经管,牵引完成后顺利拔除患牙. 相似文献
58.
目的:介绍一种颞下颌关节镜全景图像合成的计算机处理系统。方法:将关节镜下所见的图像直接输入计算机并贮存于可读写光盘,对所获得的多幅单个图像使用Photoshop5.0图像编辑软件进行图像编辑处理。结果;通过此图像处理系统,对多幅单个的关节镜图像进行合成,获得了完整的正常颞下颌关节镜下组织的矢状面积(或)冠状面二维全景图像。结论:颞下颌关节镜全景图像计算机处理系统有助于提高关节镜的综合分析能力,同时也有利关节镜手术的推广。 相似文献
59.
60.
目的:根据髁突囊内骨折的分类,提出相应的治疗原则,经临床应用验证该原则的可行性和可靠性。方法:对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关节组自1999年至2008年住院手术和2007年6月至2008年12月门诊非手术治疗、经全景片和(或)CT确诊为髁突囊内骨折的连续病例242例329侧进行分类,部分病例经MRI检查观察关节盘的移位情况,由此制定非手术治疗和手术复位固定的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根据囊内骨折的不同类型、骨折块移位程度、下颌支残端移位情况、年龄、是否伴发其他部位骨折和错等制定相应的治疗适应证。治疗前后进行问卷调查、临床检查和CT检查,以评价治疗效果。随访期均在3个月以上。结果:非手术治疗91例121侧,其中16例因为咬合紊乱进行颌间弹性牵引。54例获得随访,随访率59%。其中有长期CT随访者29例,儿童髁突出现完全或几乎完全改建者占78%(7/9),成人髁突主要表现为骨折的错位愈合,占55%。9例出现关节强直(外院转诊自然愈合病例),2例出现关节区疼痛,保守治疗疗效为76%。手术治疗的适应证为下颌支残端外上方脱位于关节窝外侧的任何类型骨折,不能通过非手术治疗复位以及骨折块明显移位或脱位的囊内骨折。开放性手术151例208侧,其中A型111侧,B型60侧,C型8侧,M型25侧。178侧进行了骨折块复位固定;23侧行骨折块取出、关节盘复位。术后有CT复查者89例115侧,达到解剖复位或接近解剖复位的比率为95.6%。35例术后随访3个月~5a,随访率23%,其中10例12侧儿童患者的髁突内固定术后出现继续生长,占63.2%;成人髁突骨折愈合良好者占92%。术后并发症为关节区弹响1侧,钛板位置过高、引起髁突骨质吸收行取出术2侧,面神经颞支损伤3侧。结论:本文提出的囊内骨折的治疗原则及其治疗适应证,经临床初步应用,证实为一种切实可行的办法,但仍需加强随访和开展随机对照的前瞻性研究。由于儿童的改建能力强,在同等条件下,儿童较成人更多选用非手术治疗。A型以手术复位固定为主,B、C、M型以观察为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