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1篇
儿科学   6篇
临床医学   21篇
内科学   9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46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1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探讨丹参酮在高糖所致的腹膜间皮细胞衰老中的作用。方法:分离培养腹膜间皮细胞,分别在培养液中加2.5%葡萄糖、2.5%葡萄糖和丹参酮,通过观察细胞的形态、传代数、细胞增殖速度、细胞周期、衰老相关-β-半乳糖苷酶(SA-β-gal)染色阳性率、细胞端粒长度,以观测丹参酮和高糖对腹膜间皮细胞衰老进程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细胞相比,高糖致腹膜间皮细胞传代数减少4-5代,生长速率降低40%,细胞周期阻滞于G1期,SA-β-gal阳性率上升,细胞形态呈衰老细胞样变化,端粒长度缩短。加入丹参酮的高糖组细胞衰老进程与正常未加高糖的腹膜间皮细胞衰老进程相似。结论:丹参酮可延缓高糖所诱导的腹膜间皮细胞的衰老进程。  相似文献   
42.
目的 探讨多发伤后急性肾损伤(AKI)患者的肾功能恢复情况及预测指标.方法 前瞻性收集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2014年3月—2017年10月收治的103例多发伤合并AKI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68例,女性35例,年龄22~69岁,平均39.9岁.致伤原因:道路交通伤55例,高处坠落伤30例,砸伤12例,其他6例.AK...  相似文献   
43.
目的:了解丹参酮ⅡA对腹腔注射腹膜透析液(PDS)大鼠腹膜组织学变化以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的影响。方法:5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每日用生理盐水腹腔注射20ml;PDS组,每日用4.25%的PDS腹腔注射20ml;丹参酮低、中、高浓度组,每日分别用含丹参酮ⅡA浓度为50、100、200mg·L-1的4.25%的PDS腹腔注射20ml。于实验第30天,取壁层腹膜行光镜检查,并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壁层腹膜TGF-β1的表达情况。结果:HE、Masson染色显示,在PDS干预下腹膜厚度显著增厚,胶原沉积显著增多。与PDS组比较,丹参酮各组有不同程度腹膜厚度减少,胶原沉积减少。腹膜间皮细胞在PDS干预下分泌TGF-β1较对照组显著增加,丹参酮各组TGF-β1分泌与PDS组比较均有显著下降。结论:丹参酮ⅡA具有抑制葡萄糖PDS导致的实验大鼠腹膜纤维化及TGF-β1表达增加的作用。  相似文献   
44.
腹膜透析液中添加黄芪对透析效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孙琤  张苗  蒋春明 《江苏医药》2005,31(4):258-260
目的观察在腹膜透析液中添加黄芪注射液对患者透析效能的影响.方法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28例终末期肾脏病持续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患者,在腹膜透析液中添加黄芪注射液(10 ml/L),观察期9 d,对比用药前后腹膜对尿素氮和肌酐转运、葡萄糖重吸收率、24 h净超滤量以及透出液白蛋白水平和透析充分性指标的变化.结果在腹膜透析液中添加黄芪注射液后,4 h尿素氮、肌酐透出液与血浆比(D/P)值显著升高[(0.82±0.09) vs (0.89±0.08),P<0.01;(0.65±0.12) vs (0.71±0.10),P<0.05]尿素氮、肌酐溶质转运面积系数(MTAC,ml·min-1·1.73m-2)明显升高[(16.58±5.15)vs (22.51±7.53),P<0.01;(9.53±3.65) vs (11.44±3.22),P<0.05].用药后患者周腹膜尿素氮清除指数和肌酐清除率(KT/V和Ccr,L·周-1·1.73m2)明显增高[(1.42±0.34) vs (1.68±0.37),P<0.05;(36.81±7.13) vs (41.93±6.21),P<0.05].用药前后患者周残余肾KT/V和Ccr无明显变化,葡萄糖重吸收率无明显变化.用药前后患者24 h净超滤量显著升高[(535±397) vs (931±485)(ml/24 h),P<0.01],透出液β2微球蛋白及白蛋白含量无明显改变.结论腹膜透析液中添加黄芪注射液可以提高患者腹膜对尿素氮、肌酐和水的清除,能提高患者的透析效能且不增加白蛋白的流失和葡萄糖的重吸收.  相似文献   
45.
目的研究腹透液相关浓度葡萄糖(1.5%、2.5%)对人腹膜间皮细胞周期和周期蛋白p21的影响及葛根素的拮抗作用。方法人腹膜间皮细胞在含糖(1.5%、2.5%)、含糖含葛根素(葛根素终浓度为100 mg/L)的无血清培养基中培养24 h后,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Western blot测定p21蛋白的表达。结果经含糖1.5%和含糖2.5%培养基培养24 h后人腹膜间皮细胞大多出现肥大和停滞于细胞周期的G1期。高浓度葡萄糖刺激p21蛋白表达,含糖2.5%组和含糖1.5%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含葛根素含糖组腹膜间皮细胞中处于G1期细胞数较相应浓度含糖组减少,p21表达减少(P〈0.05)。结论高糖可刺激人腹膜间皮细胞p21蛋白的表达,且可能与高糖作用下细胞肥大及G1期阻滞有关,葛根素可在一定程度上拮抗高糖对人腹膜间皮细胞周期和周期蛋白的影响。  相似文献   
46.
目的:探讨革兰阴性菌(G-菌)与革兰阳性菌(G+菌)所致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临床特点,以期指导腹膜透析,为预防G-菌腹膜炎的发生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对83例次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将G-菌与G+菌感染腹膜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转归作比较。结果:83例次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中57例次为细菌性腹膜炎,其中G-菌腹膜炎(G-菌组)20例次(占35.1%),G+菌腹膜炎(G+菌组)37例次(占64.9%),G-菌组治愈率低(65%vs 89%,P<0.05)。两组间血清钾、C反应蛋白、透析龄、透析液有核细胞数及血中性粒细胞比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年龄、性别、糖尿病比例、血白蛋白、血尿素氮及血钠、氯、磷、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G-菌组主要致病菌为大肠埃希菌(8例,40%)、肺炎克雷伯菌(4例,20%),阴沟肠杆菌(3例,15%),弗劳地柠檬酸杆菌(3例,15%),对亚胺培南和丁胺卡那的耐药率分别为0和5%;G+菌以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溶血葡萄球菌为主,对万古霉素的耐药率为0。结论:G-菌所致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较G+菌炎症反应重,治愈率低,丁胺卡那可作为初始治疗方案的首选用药。  相似文献   
47.
葛根素对体外培养人腹膜间皮细胞保护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了解葛根素对体外培养的人腹膜间皮细胞增殖活性、氧化应激和转移生长因子-β1(TGF-β1)分泌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腹膜间皮细胞,分对照组,腹膜透析液(PDS)组及葛根素1、2、3组(葛根素终浓度依次为50、100、200μg·ml-1)5组观察.检测各组间皮细胞的增殖活性,上清MDA、SOD、GSH水平以及TGF-β1的含量并进行比较.结果:在PDS干预下腹膜间皮细胞MTT还原能力明显下降,上清液MDA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SOD、GSH水平较对照组显著降低.葛根素组MDA水平显著低于PDS组,SOD、GSH水平显著高于PDS组.腹膜间皮细胞在PDS干预下分泌TGF-β1较对照组显著增加,葛根素组TGF-β1分泌与PDS组比较有显著下降.结论:葛根素可以拮抗商业性PDS对腹膜间皮细胞增殖活性的抑制作用,可以抑制氧化应激和TGF-β1分泌.  相似文献   
48.
目的:探讨输尿管镜辅助下腹膜透析管置入技术的临床应用安全性和疗效。方法:自愿选择腹膜透析替代治疗的终末期肾病患者32例,局麻下采用经皮微创穿刺技术,使用Peer-Away鞘建立腹腔通道,以输尿管镜进入腹腔内定位,并引导腹膜透析管置于膀胱直肠窝或子宫直肠窝,近端建立皮下隧道并经左下腹戳洞引出。结果:全部患者腹膜透析管均放置成功,手术时间(42±15)min,术中用20%盐酸利多卡因(13±5)ml,出血极少,仅4例术后出现淡血性腹水,腹水持续时间约(16±5)h,无因出血导致输血者。术后随访时间≥12月,均未见漂管、渗漏、堵管等腹膜透析常见并发症。结论:输尿管镜辅助下腹膜透析管置入技术是一种定位精确、安全可靠、并发症少的置管新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9.
目的探讨不同发作类型的癫痫患儿发作后血清褪黑素(MEL)和催乳素(PRL)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本研究共纳入120例儿童,其中癫痫组(EP组)71例,分全身强直阵挛发作组(GTCS组)31例、复杂部分发作组(CPS组)18例和简单部分发作组(SPS组)22例;非痫性发作组(NEP组)23例;对照组为上呼吸道感染发热无惊厥患儿26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和双抗体夹心电化学发光法分别测定各组患儿血清MEL、PRL水平。结果 EP患儿血清MEL中位数水平为12.16ng/L,均显著低于NEP组(24.28ng/L)和对照组(26.10ng/L)(P<0.01);而EP患儿血清PRL中位数水平为24.80μg/L,均显著高于NEP组(10.07μg/L)和对照组(9.41μg/L)(P<0.01);NEP组和对照组血清MEL、PRL水平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EP组患儿痫性发作后2h血清MEL、PRL水平的关系存显著负相关(r=0.624,P<0.001)。血PRL水平对痫性发作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56.34%和93.02%。结论癫痫患儿发作后2h血清MEL水平降低,而血清PRL水平上升,尤其以GTCS和CPS为著,提示两者可能与癫痫发病机制有关。早期联合检测可能是临床诊断痫性发作困难病例的一种辅助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5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