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0篇 |
免费 | 2篇 |
国内免费 | 4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8篇 |
临床医学 | 21篇 |
内科学 | 9篇 |
特种医学 | 1篇 |
外科学 | 5篇 |
综合类 | 13篇 |
预防医学 | 12篇 |
药学 | 6篇 |
中国医学 | 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2年 | 1篇 |
2021年 | 2篇 |
2020年 | 2篇 |
2016年 | 1篇 |
2014年 | 3篇 |
2013年 | 4篇 |
2012年 | 3篇 |
2011年 | 1篇 |
2010年 | 3篇 |
2009年 | 3篇 |
2008年 | 6篇 |
2007年 | 8篇 |
2006年 | 5篇 |
2005年 | 8篇 |
2004年 | 9篇 |
2003年 | 6篇 |
2002年 | 2篇 |
2001年 | 3篇 |
2000年 | 1篇 |
1999年 | 1篇 |
1998年 | 1篇 |
1995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 验证碱性苯酚和卫可消毒剂对结核分枝杆菌的杀菌能力,以寻求结核菌实验室最佳消毒效果。方法 悬液定量杀灭试验测定5、10、20 min,浓度为1∶85、1∶128、1∶256的碱性苯酚消毒剂和浓度为1∶66、1∶100、1∶133、1∶200、1∶400的卫可消毒剂对结核分枝杆菌的杀菌能力。各试验重复3次。结果 1∶85碱性苯酚消毒剂消毒 5 min可以完全杀灭结核分枝杆菌,但是消毒10、20 min不能完全杀灭结核分枝杆菌;1∶128消毒5 min内不能完全杀灭结核分枝杆菌,消毒10 min和20 min可以完全杀灭结核分枝杆菌;1∶256碱性苯酚消毒剂消毒5、10、20 min均不能完全杀灭结核分枝杆菌;而1∶66、1∶100、1∶133、1∶200和1∶400的卫可消毒剂消毒5、10、20 min均不能完全杀灭结核分枝杆菌。结论 浓度为1∶128的碱性苯酚消毒剂作用10 min可以有效杀灭结核分枝杆菌,可以作为结核实验室消毒剂;卫可消毒剂虽为广谱消毒剂但对结核分枝杆菌不敏感,杀灭效率差,不可作为结核实验室消毒剂。 相似文献
22.
检体诊断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软件简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0 引 言检体诊断是临床医师必须熟练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医学教育反馈信息提示,近年来医学生在检体诊断能力方面有滑坡现象,检体手法错误百出.国内30多位专家历时10年的一份调查统计结果表明,46万份病历中,误诊病例占12.8万份,误诊率达27.8%.究其原因,医学经验不足占2.5%;问诊与体格检查不细致占17.3%;未选择特异性检查项目占17%;医师过分依赖或迷信辅助检查结果占14.7%.强调指出,除责任心不强外,临床医师中普遍存在着忽视临床基本技能训练也是重要原因[1].为此,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医学院校,在加强诊断学教学改革上给予了足够的重视.随着… 相似文献
23.
1 临床资料患者 ,女 ,14岁 ,右颈后部疼痛 3年 ,于 2 0 0 3年6月 9日收住院治疗。入院查体 :血压 18/ 12kPa ,心率 78次 /min ,律齐 ,两肺呼吸音清晰 ,腹软 ,无压痛 ,肝脾未触及 ,四肢运动正常 ,颈部无明显包块 ,右颈后部有明显压痛。在外院曾做过CT检查 ,CT扫描所见 :右颈后部棘突旁示 33mm× 4 0mm× 5 0mm大小不规则稍低密度影 ,密度不均匀 ,其内示斑点、片状高密度影 ,与周围肌肉分界欠清。颈椎椎管内未见异常密度影。印象 :右颈部占位。MR影像所见 :右颈后部见不规则形肿块 ,信号不均匀 ,T1W呈低信号 ,T2W呈高信号 ,其内见多个点… 相似文献
24.
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对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治疗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早期内镜治疗的价值及其安全性。方法 选择82例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患者早期(72h内)行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及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ERCP组),并与同期保守治疗36例(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ERCP组全部成功实施EST,66例胆总管结石者行网篮及气囊取石,所有82例均行鼻胆管引流,重症组8例同时行胰管支架引流。ERCP组平均腹痛消失时间、血清淀粉酶恢复时间、平均住院天数及平均费用均明显低于对照组。ERCP组重症组死亡率8.33%,对照组重症组死亡率33.33%。结论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早期ERCP治疗是安全的,能降低病人的死亡率.减少病人住院天数和费用。 相似文献
25.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巨大隆起性病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巨大隆起性病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自2006年10月~2007年10月,对胃镜和肠镜发现的消化道直径大于2 cm的隆起病变行ESD治疗:在病灶周围标记、黏膜下注射、切开病灶周围黏膜、剥离病灶、处理创面.结果 28例患者,8例病灶位于食管内,11例位于胃内,9例位于结直肠内,病灶直径20~35 mm(平均24 mm),病灶均位于黏膜层或黏膜下层.食管内病灶,平滑肌瘤(起源于黏膜肌层)4例,食管囊肿2例,食管早期鳞癌2例.胃内病灶位于胃窦5例,胃底2例,胃体4例.其中增生性息肉4例,异位胰腺1例,管状腺瘤伴轻一中度不典型增生3例,管状腺瘤伴高度不典型增生1例,早期胃癌侵犯黏膜肌层1例,间质瘤1例.结肠内病灶位于直肠4例,乙状结肠5例,其中绒毛状腺瘤2例.绒毛状管状腺瘤伴轻-中度不典型增生3例,绒毛状管状腺瘤伴高度不典型增生1例,绒毛状腺瘤伴局部癌变1例,类癌1例,平滑肌瘤1例.ESD时间50~120 rain,病灶整块切除26例,分块切除2例.食管及胃内病灶ESD术后平均住院3.5 d.结直肠病灶ESD术后平均住院4.6 d.所有患者术中有少量出血,给予电凝或氩气止血,有1例胃窦管状腺瘤ESD术后出血,电凝、氩气止血无效,给予2枚钛夹止血.有1例直肠病灶ESD术后出现小穿孔,保守治疗16 d后康复出院.术后2个月复查胃镜和肠镜,创面愈合良好,有1例胃窦增生性息肉有少量残留,给予圈套切除,余未出现复发.结论 ESD治疗消化道巨大隆起性病变是安全有效的,其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能维持正常的生理结构,可使该类患者免于剖腹手术之苦. 相似文献
26.
27.
预防ERCP术后胰腺炎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后胰腺炎的预防措施。方法行ERCP患者164例,随机分为2组预防组82例,分别于术前3 0min皮下注射善宁0 1mg ,术后2 4h连续静脉滴注善宁针0 4mg ;对照组82例,ERCP术前术后不用善宁。2组患者术前、术后均不用其他任何抑制胰腺分泌及预防胰腺炎药物,并分别于术前、术后3、2 4h作血清淀粉酶测定,术前、术后2 4h作血清C反应蛋白(CRP)测定,同时观察胰腺炎的发生情况。结果预防组ERCP术后3、2 4h血淀粉酶分别为( 164±12 5 )U/L和( 2 0 4±195 )U/L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 2 79±2 0 1)U/L和( 4 98±3 82 )U/L(P <0 0 5 ) ;预防组血CRP明显低于对照组,预防组胰腺炎发生5例( 6 1% )明显低于对照组11例( 13 4% ) (P <0 0 5 )。结论ERCP术前及术后2 4h持续应用善宁有助于预防ERCP术后胰腺炎、减少组织损伤。 相似文献
28.
经电子胆道镜U100双频激光治疗胆系结石的体会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电子胆道镜下双频激光碎石对胆道术后残留结石的治疗效果及体会。方法对2003年1月~2005年3月,经T管窦道采用电子胆道镜双频激光碎石治疗胆道术后残留结石54例(肝外胆管结石16例,肝内胆管结石23例,肝内合并肝外胆管结石15例),对其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53例治愈,治愈率98.15%,1例为远端肝内胆管结石,胆管过于狭窄,胆道镜无法进入而取石失败。结论电子胆道镜下双频激光碎石能有效治疗肝内外胆管残留结石。 相似文献
29.
胆囊切除对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显影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胆囊切除后对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显影的影响。方法对该院2004年1月 ̄2005年3月开展的所有ERCP病例,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按胆囊是否被切除分成两组,比较两组间ERCP时胰管总显影率及胰管先显影率。结果共有154例纳入分析,有胆囊切除术组79例,无胆囊切除术组75例,胆囊切除术组胰管的显影率为41.77%,比无胆囊切除术组胰管的显影率48.0%低,但是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P=0.437);进一步对胆胰管共显影的69例进行分析,胆囊切除术组胰管先显影率低于无胆囊切除术组(72.73%vs97.22%,P=0.011)。结论胆囊切除后ERCP时胰管不容易显影,可能与胆胰管生理平衡被打破有关,但有利于减少ERCP术后胰腺炎和高淀粉酶血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0.
颞骨茎突的测量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目的 :研究颞骨茎突及其周围结构毗邻关系 ,为临床诊断和治疗茎突综合征提供解剖学数据。方法 :用局解的方法直接观察、测量、研究 45 8侧茎突的长度、方位及其周围结构的毗邻关系。结果 :长度 :2 4 68± 5 .72mm ,左侧 :2 4 3 7± 5 .5 1mm ,右侧 :2 4 96± 6.1 8mm ;方位 :前倾角 1 8 96± 5 .1 2°,内倾角 2 3 67± 6 84° ;测量了与周围重要结构之间的距离和有关结构的孔径。结论 :茎突综合征的发病与茎突过长和方位不正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