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544篇
  免费   706篇
  国内免费   525篇
耳鼻咽喉   84篇
儿科学   178篇
妇产科学   118篇
基础医学   641篇
口腔科学   78篇
临床医学   1627篇
内科学   1047篇
皮肤病学   112篇
神经病学   305篇
特种医学   481篇
外国民族医学   12篇
外科学   1120篇
综合类   4207篇
预防医学   1978篇
眼科学   104篇
药学   1497篇
  24篇
中国医学   1791篇
肿瘤学   371篇
  2024年   99篇
  2023年   316篇
  2022年   342篇
  2021年   356篇
  2020年   302篇
  2019年   309篇
  2018年   340篇
  2017年   173篇
  2016年   235篇
  2015年   321篇
  2014年   678篇
  2013年   570篇
  2012年   760篇
  2011年   740篇
  2010年   746篇
  2009年   750篇
  2008年   780篇
  2007年   742篇
  2006年   708篇
  2005年   701篇
  2004年   616篇
  2003年   551篇
  2002年   483篇
  2001年   438篇
  2000年   448篇
  1999年   389篇
  1998年   322篇
  1997年   304篇
  1996年   217篇
  1995年   281篇
  1994年   203篇
  1993年   195篇
  1992年   186篇
  1991年   151篇
  1990年   111篇
  1989年   143篇
  1988年   122篇
  1987年   113篇
  1986年   89篇
  1985年   105篇
  1984年   48篇
  1983年   53篇
  1982年   61篇
  1981年   42篇
  1980年   30篇
  1979年   20篇
  1978年   16篇
  1977年   11篇
  1965年   10篇
  1959年   1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不同灸法对穴位温度影响的对比观察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采用热敏电阻温度计与计算机联机实时处理的方法,以耐痛阈定作施灸强度,对比观察着肤灸、隔姜灸、悬灸、聚光灸及氦氖激光灸对人体穴位皮肤温度,以及前4种灸法对兔穴位皮肤、皮下与肌层温度的影响。氦氖激光灸对穴位温度影响微弱,其余灸法都明显改变穴位自皮肤至肌层的温度,并各具规律与特征。根据穴位温度与多觉型感受器等反应的内在关系,提示不同灸法的穴位作用及其疗效将随由灸法引起的穴位温度变化规律而改变。  相似文献   
992.
自1990年以来,我科对四肢骨折病人实行了重点辨证施护,以情志、饮食、功能锻炼、观察病情为重要护理内容,取得了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1情志护理当病人骨折时,不但引起皮肉、筋骨、脏腑的伤痛,同时也会导致其精神及心理上的创伤,出现各种情志变化,继而引起人...  相似文献   
993.
本研究探讨骨肉瘤特异性细胞毒T淋巴细胞(OSS-CTL)的诱导方法及其抗瘤特性和杀伤机制.通过生化方法从HOS-8603人骨肉瘤细胞系中提取、纯化、鉴定骨肉瘤相关抗原(OSAA66),然后与低剂量IL-2(100U/ml),CD3(10μg/ml)单折协同刺激骨肉瘤致敏的外周血淋巴细胞,诱导产生OSS-CTL.检测其细胞表型、杀伤机制、体内外的增值能力及抗瘤活性,并与骨肉瘤TIL进行了比较.①流式细胞仪检测OSS-CTL的表型特征为CD3~ (87.6±6.3)%,CD4~ (21.7±4.1)%,CD8~ (94.7±5.3)%,CD11b~ (1.9±0.9)%,HLA-DR~ (79.3±8.7)%,即以CD3~ CD8~ CTL为主异质细胞群.②[3~H]-TdR释放法测定细胞毒性,结果OSS-CTL对HOS-8603和自体骨肉瘤细胞的杀伤活性分别为97.3%和95.2%,而对K562和SHG-44细胞仅为11.2%和9.6%,两组差异显著(P<0.05).提示,OSS-CTL对OSAA66有关的骨肉瘤细胞具有高效的特异杀伤活性.杀伤机制研究表明,在光镜和电镜下观察到OSS-CTL通过接触溶解和诱导凋亡途径杀伤靶细胞.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效靶比为1:1,50:1,  相似文献   
994.
抑郁性障碍是一种常见疾病,隐匿性抑郁症占抑郁症的10%~30%。由于症状不典型,常导致误诊,现将4例隐匿性抑郁症报告如下。1病例摘要例1女,60岁。半年前出现疲惫、眠差、头晕、记忆力减退,与周围人来往减少。某大医院诊断为脑动脉硬化,经治疗症状无明显好...  相似文献   
995.
生物组织电阻抗由实部和虚部构成,且其实、虚部都随电流频率的变化而变化,我们建立了一种基于四电极法的离休生物组织复电阻抗测量系统,用以测量分析生物组织的复电阻抗频率特性,测量了犬和兔部分离体组织的复阻抗(实部、虚部)随驱动电流频率(从100Hz~10MHz)而变化的特性.对初步测量结果进行了分析、讨论,并计算了相关复阻抗频率特性参数.  相似文献   
996.
From 1992 to 1995,311 cases of chronic osteomyelitis(including 145 cases of hematogenicosteomyelitis,147 cases of traumatic osteomyelitis,8 cases of secondary osteomyelitisafter local infection,4 cases due to other causes,and 7 cases with cause unknown)weretreated by soaking with Ganiingsan liquid.The average treatment course was 69.5 day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260 cases were cured,26 cases markedly effective,20 casesimproved,and 5 cases ineffective.The evaluation of the function revealed that 150 caseswere excellent,129 cases good,10 cases improved,and 22 cases poor.111 patientsrecovered from abnormal 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xternal fixation was appliedat the same time for the patients accompanied by nonunion of fracture,and thetherapeutic effect was also satisfactory.  相似文献   
997.
近年来老年口腔白色念珠菌感染呈增长趋势,且对某些抗真菌药物产生耐药性。因而选用何种合适药物值得研究。酮康唑为台成的眯唑二烷衍生物,为新型、高效抗真菌药物.对皮真菌、酵母菌、双相真菌具有抑菌杀菌活性,能抑制真菌麦角甾醇的生物台成并改变细胞膜其他脂类化合物的纽成.我院自1996年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998.
999.
背景:促红细胞生成素能促进组织损伤部位血管生成,与其促进内皮祖细胞增殖、分化密切相关,但促红细胞生成素促进内皮祖细胞增殖、分化的机制尚不清楚。 目的:观察促红细胞生成素对小鼠骨髓来源内皮祖细胞功能活性的影响,并初步阐明其信号机制。 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获取小鼠骨髓内皮祖细胞,鉴定后传代培养,以 PI3K 特异性抑制剂 LY294002作干预处理,实验细胞分为EGM-2组、促红细胞生成素处理组(培养液中促红细胞生成素浓度分别为1,5,10 U/mL)、促红细胞生成素+LY组(培养液中分别含有10 U/mL促红细胞生成素及10 mmol/L LY294002)、LY组(培养液中含10 mmol/L LY294002)、二甲基亚砜组(培养液中含1 mL/L二甲基亚砜),分别采用CCK8试剂盒、流式细胞法检测细胞增殖和凋亡,采用ELISA法检测细胞裂解液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含量,Western blot法测定细胞裂解液中Akt及p-Akt表达。 结果与结论:促红细胞生成素能显著促进内皮祖细胞增殖,并随培养基中促红细胞生成素含量增加而呈现量效关系,而促红细胞生成素的促增殖作用可被 LY294002完全抑制。促红细胞生成素处理组细胞凋亡率明显低于促红细胞生成素+LY组。LY组、促红细胞生成素+LY组细胞裂解液中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含量显著低于促红细胞生成素处理各组。各组 Akt 表达无明显差异,而促红细胞生成素+LY 组 p-Akt表达显著低于促红细胞生成素各组。上述结果提示,促红细胞生成素能显著促进体外培养的内皮祖细胞的增殖、降低内皮祖细胞的凋亡率,其作用依赖于PI3K/Akt信号通路。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探讨FV Leiden(FVL)和FⅡG20210A在中国人群中的分布.方法:利用多重PCR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检测了676例正常中国人和500例高加索正常人群的FVL和FⅡG20210A的分布情况.结果:中国人群中FVL和FⅡG20210A的分布频率和位点频率均为0.15%和0.07%,其中FVL分布频率与高加索人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FVL和FⅡG20210A在中国人群中分布频率极低,在血栓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可能很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