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1篇
皮肤病学   15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4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4篇
中国医学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探讨两阶段综合康复法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理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康复组45例,对照组43例。两组均接受相同的内科常规治疗康复组同时给以两阶段综合康复法,然后对两组患者进行治前后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ADL指数评定。结果康复组者ADL和抑郁症状较对照组有较大改善。结论两阶段综合复法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心理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32.
临床资料 患者,女,18岁。主因右手指部出现皮肤无痛性斑块2年于2011年10月2日就诊。2年前患者发现其右手指部先后出现3枚大小不等的斑块,无瘙痒和疼痛,否认家族中有患相同疾病者。  相似文献   
33.
目的 研究BI-RADS3-4类乳腺病变的X线征象与病理结果的相关性。方法 对2014-01~2015-08被评估为BI-RADS3-4类的181例患者共220个病灶的X线征象,采用χ2检验分析其与良恶性之间的关系。结果 被分类为BI-RADS3类的病变71例,经病理证实为良性者60例,恶性者11例;被分类为BI-RADS4类的病例共149例,经病理证实为恶性者97例,良性者52例。X线征象中,肿块形态、边缘、周围结构,钙化类型、钙化分布及淋巴结密度、形态在良恶性病变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腺体类型、肿块大小、密度及淋巴结大小、数目与病变良恶性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BI-RADS3-4类乳腺病变的X线征象对良恶性病变的鉴别具有重要意义,其中肿块边缘征象及周围结构在良恶性病变的定性分析中更具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4.
目的:检测SGK1在日光性角化病(AK)、基底细胞癌(BCC)及鳞状细胞癌(SCC)中的表达。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SGK1在25例正常皮肤(NS)、25例AK、28例BCC、28例皮肤鳞状细胞癌标本中的表达。结果:NS、AK、BCC和SCC标本中,SGK1阳性细胞率分别为(40.03±14.42)%,(36.63±14.28)%,(52.82±18.73)%和(52.58±20.13)%。BCC组和SCC组分别与NS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s<0.05)。各组SGK1染色阳性细胞率>50%的标本分别为6例(24%),3例(12%),16例(57.14%)和14例(50%),BCC组和SCC组分别与NS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s<0.05)。结论:SGK1的高表达可能与基底细胞癌及鳞状细胞癌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35.
脑干梗死患者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英  刘文丽  范晴 《护理学报》2004,11(7):37-38
通过对40例脑干梗死患者的病情观察及临床护理,认为在脑干梗死急性期应密切观察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同时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各种并发症;恢复期加强基础护理,早期进行康复训练及做好心理护理,同时指导家属学会出院后家庭护理技术,帮助患者尽早康复,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6.
陈培红  范晴  李娜 《四川中医》2022,(7):149-152
目的:观察凉血清肺方联合氟芬那酸丁酯软膏外用治疗脂溢性皮炎(SD)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对皮肤屏障功能及血清干扰素γ(INF-γ)、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8月~2021年8月本院收治的86例肺胃热盛型SD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43)和观察组(n=43),对照组给予氟芬那酸丁酯软膏外用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使用凉血清肺方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临床症状评分,皮肤屏障功能[经皮水分丢失量(TEWL)、皮脂量和皮肤含水量],血清INF-γ和IL-6,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0.70%vs 74.42%)(P<0.05);观察组治疗1周、2周和4周后的临床症状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4周后,两组TEWL、皮脂量均明显降低,皮肤含水量增加,且观察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IFN-γ、IL-6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DLQI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11.63%vs 6.98%)...  相似文献   
37.
中风的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痉挛性偏瘫是其主要的并发症。痉挛偏瘫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降低患者的生存质量。针刺治疗痉挛性偏瘫疗效显著、方法较多,文章对比进行了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38.
39.
目的观察应用No-touch静脉分离技术分离头静脉构建前臂桡动脉-头静脉血管内瘘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择济宁医学院附属日照市人民医院自2011年7月~2015年6月构建的前臂桡动脉-头静脉血管内瘘118例,其中采用常规静脉分离技术分离头静脉的76例,采用No-touch静脉分离技术分离头静脉的42例。回顾性分析2组患者血管内瘘术后24月观察期内血管内瘘的并发症、功能障碍率及内瘘通畅率状况。结果 2组患者在年龄构成(χ~2=0.612,P=0.736)、性别构成(χ~2=0.000,P=0.995)、原发病构成(χ~2=0.352,P=0.999)、再次/初次手术比例(χ~2=0.015,P=0.901)、头静脉远端直径(2mm/2mm)比例(χ~2=0.001,P=0.978)、合并的血栓性疾病及血栓相关性危险因素(χ~2=0.829,P=0.991)、应用抗血小板药物(χ~2=0.069,P=0.793)及应用抗凝药物(χ~2=0.253,P=0.615)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观察期内,在内瘘血管狭窄(χ~2=4.267,P=0.039)、假性动脉瘤(χ~2=4.129,P=0.042)、血栓形成(χ~2=3.895,P=0.048)等并发症发生率及血管内瘘功能障碍率(χ~2=3.944,P=0.047)方面,No-touch技术静脉分离组均少于常规技术静脉分离组;No-touch技术静脉分离组血管内瘘通畅率经log-rank检验高于常规技术静脉分离组(χ~2=4.785,P=0.029)。结论应用No-touch技术分离静脉构建前臂桡动脉-头静脉血管内瘘能够减少血管内瘘并发症发生率,延长血管内瘘使用时间。  相似文献   
40.
目的分析斑秃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介素-17(IL-17)和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及其意义,以探讨该病的发病机制,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订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7月至2015年5月该院确诊的斑秃患者86例,另选取4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双抗体夹心法和流式细胞学方法检测外周血IL-17和T淋巴细胞亚群,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局限性斑秃组CD3~+T淋巴细胞与CD4~+T淋巴细胞百分比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普秃、全秃组CD3~+T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百分比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普秃、全秃组CD3~+T淋巴细胞与CD8~+T淋巴细胞百分比均低于局限性斑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40例(100.00%)IL-17百分含量均小于1%,斑秃组仅44例(51.16%)小于1%,IL-17百分含量为1%~3%、3%~5%、≥5%的患者分别占18.60%、12.79%、17.44%,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斑秃患者反映体内总淋巴水平的CD3~+T淋巴细胞低于健康人群,局限性斑秃以CD4~+T淋巴细胞为主,全秃、普秃由CD4~+T淋巴细胞和CD8~+T淋巴细胞共同作用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