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3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12.
目的探讨溶血磷脂酰胆碱(LPC)类物质对乙肝相关性肝细胞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乙型肝炎患者141例,按照疾病类型分为慢性乙型肝炎组20例、乙肝肝硬化组34例、乙肝相关性肝细胞肝癌组87例,另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20例为对照组。测定并分析各组受试者静脉血中肝功相关指标[总胆红素(TBil)、结合胆红素(DBil)、游离胆红素(IBil)、白蛋白(ALB)、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甲胎蛋白(AFP)及LPC 14:0、LPC 15:0、LPC 16:0、LPC 17:0、LPC 18:0的含量,利用受试者工作ROC曲线比较不同指标对乙肝相关性肝细胞肝癌患者的诊断效能。结果 4组受试者性别、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 05),而肝功相关指标、AFP、LPC类物质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 05)。乙肝相关性肝细胞肝癌组LPC 14:0、LPC 16:0、LPC 18:0含量均明显高于乙肝肝硬化组(P均0. 05),且CTP分级B级患者LPC 16:0和LPC 18:0含量明显高于同级乙肝肝硬化组(P均0. 05)。LPC 14:0、LPC 16:0、LPC 18:0诊断乙肝相关性肝细胞肝癌的AUC分别为0. 725(95%CI[0. 606,0. 843])、0. 873(95%CI[0. 807,0. 936])和0. 785(95%CI[0. 693,0. 876])。结论 LPC类物质对乙肝相关性肝细胞肝癌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其含量高低能够反映肝脏损伤状态和储备功能,不同CTP分级患者间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代谢组学分析平台分析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代谢轮廓变化,建立疾病区分模型并寻找特征代谢物,探讨其可能的代谢机制。方法用代谢组学分析平台对25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和23例健康志愿者的血清样本进行分析,用基于模式识别的多元统计学分析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并对差异性代谢物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成功构建了血清代谢轮廓的主成分分析模型(PCA)及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模型(OPLS-DA),从模型中筛选出60个具有显著差异的特征离子,在35个被鉴定的内源性代谢物中,缺血性脑梗死组与健康人对照组比较,25个代谢物含量明显升高,剩余的10个代谢物呈下降趋势。结论通过对该类型缺血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代谢轮廓的分析,找到了与疾病相关的一组特征代谢物。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梅毒抗体假阳性的相关因素,并分析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联合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对梅毒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某院2019年1—12月接诊做病毒筛查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首先对患者进行梅毒抗体ELISA方法检测,筛选出结果呈阳性的726例患者进行TPPA检测及实施RPR测定血清滴度,将三种方法的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ELISA法检测梅毒抗体阳性的762例血清标本中,TPPA(+)、RPR(+)者260例,TPPA(+)、RPR(-)者285例,TPPA(弱反应性)、RPR(-)者33例。TPPA阳性和弱反应性共578例,ELISA法与TPPA法的符合率为75.85%,假阳性率为24.15%(184/762)。结论 ELISA法联和TPPA、RPR方法同时对患者进行梅毒检测,可以避免产生假阳性现象,从而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率,保证及时发现、早期干预和有效治疗,同时便于观察临床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脑梗死患者血尿酸与血脂及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脑梗死(CI)患者血清尿酸(UA)与血脂及颈动脉硬化斑块之间的关系。方法分别测定98例CI患者及49例体检健康者血清UA和血脂浓度,并对其中78例CI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 CI组的血清UA为(310.88±90.91)μmol/L,显著高于对照组(266.96±55.04)μmol/L(P=0.000);CI患者的年龄和血清UA水平与颈动脉硬化斑块的形成呈明显正相关;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均升高的患者血清UA水平高于血脂正常、单纯高甘油三酯和单纯高总胆固醇的患者(均P〈0.05)。结论血清UA升高与CI密切相关,其与患者血脂水平和颈动脉硬化斑块的形成有关,可作为诊断CI和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6.
肝癌病人血浆氨基酸变化与肝功能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肝癌病人血浆氨基酸谱变化与肝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对100例肝癌病人进行血浆氨基酸的检测和肝功能的检测,并做两者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氨基酸谱变化显示肝癌患者中有9种氨基酸发生变化,其中6种氨基酸升高,3种氨基酸降低。氨基酸谱与肝功能相关性分析显示:1.苏氨酸(THR)、蛋氨酸(MET)与谷丙转氨酶(ALT)成正相关;2.谷氨酸(GLU)、蛋氨酸、酪氨酸(TYR)、苯丙氨酸(PHE)、赖氨酸(LYS)与总胆红素(TBIL)、结合胆红素(DBIL)、游离胆红素(IBIL)成正相关,且蛋氨酸、酪氨酸与其三者成中度正相关;3、缬氨酸(VAL)和亮氨酸(LEU)与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LB)成正相关,且亮氨酸与总蛋白(TP),白蛋白、白球比(A/G),胆碱酯酶(CHE),前白蛋白均成正相关;4、支芳比与ALB,A/G,CHE,PALB成正相关,与TBIL,DBIL,IBIL成负相关。结论肝癌病人血浆氨基酸谱变化广泛,可直接反映机体的代谢及营养状况;氨基酸变化水平与肝功能密切相关,可间接反映肝细胞破坏及坏死程度,氨基酸与肝功能的联合检测对肝癌患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明确DNA损伤应答通路在高钙磷环境诱导的人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HVSMC)钙化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将HVSMC培养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突变激酶(iATM)组、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iPARP)组,培养12 d。茜素红-S染色法定性和邻-甲酚酞法定量检测4组细胞钙化情况,彗星实验检测DNA损伤,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荧光方法检测组蛋白γH2AX磷酸化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8-羟基-2’-脱氧鸟苷(8-OHDG)水平,NucleoCounterNC-3000TM高级细胞分析仪分析4组细胞的存活率。结果 光学显微镜和茜素红S染色发现第9天开始,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出现细胞内钙质沉积,第12天钙质沉积明显。对照组与模型组分别在第3、6、9、12天培养状态下Ca2+/蛋白比较,结果:(1)不同时间点Ca2+/蛋白有差异(F=168.970,P=0.000);(2)模型组与对照组Ca2+/蛋白有差异(F=203.040,P=0.000),模型组Ca2+...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玻连蛋白(vitronectin,VTN),ɑ-1-B糖蛋白(alpha1 B glycoprotein,A1BG),抗凝血酶Ⅲ(antithrombin-Ⅲ,AT-Ⅲ),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AFP)对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诊断价值,筛选最佳检测组合.方法利用ELISA方法检测160例HCC患者,70例慢性乙肝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患者,70例乙肝肝硬化(Liver cirrhosis,LC)患者和50例健康对照(health comparison,HC)人员的血清VTN,A1BG,AT-Ⅲ浓度,电化学发光方法检测AFP浓度,分别比较玻连蛋白(VTN),A1BG,AT-Ⅲ,AFP在HCC组,LC组,CH组,HC组中变化情况;应用ROC曲线分析血清AFP,HRG,A1BG和AT-Ⅲ单项及联合检测HCC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并以肝病状态(HCC组,非HCC组)为应变量,血清AFP,A1BG和AT-Ⅲ测定结果为自变量,建立HCC诊断综合预测模型.结果血清AFP,VTN,A1BG和AT-Ⅲ水平在HCC组,LC组,CH组和HC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498.93,51.68,84.00,115.34,P0.05).(1)HCC组和其他组相比,VTN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31),作为筛查指标相对效能较差;(2)单独检测时,AFP,HRG,A1BG和AT-Ⅲ曲线下面积(AUC)为0.878,0.579,0.712,0.801,VTN的AUC效能最低,无诊断价值,综合预测模型AUC为0.923,与AFP,A1BG和AT-Ⅲ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AFP,A1BG和AT-Ⅲ单独诊断HCC的敏感性分别为70.00%,64.37%和61.25%,特异性分别为91.05%,74.74%和83.68%,AUC分别为0.878,0.712,0.801.综合预测模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85.00%和88.42%,AUC为0.923,与单独诊断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预测HCC概率P=1/[1+exp(0.152-0.035 AFP-0.006 A1BG+0.021 AT-Ⅲ)],且具有较好的诊断效能.结论 AFP,A1BG,AT-Ⅲ联合检测效果优于AFP单独检测,能够提高肝癌早期诊断率.  相似文献   
19.
<正>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高度恶性的肿瘤之一,我国是该病的高发区。HBV病毒感染是最主要因素(两者相关率高达80%)。肿瘤细胞动力学的改变,必然导致宿主氨基酸代谢发生改变[1]。曾有学者利用氨基酸  相似文献   
20.
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发病率在我国居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2位。研究发现,机体的免疫功能状态与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原发性肝癌患者在荷瘤状态下机体的免疫功能发生紊乱。一般认为肿瘤的免疫主要是细胞免疫,T淋巴细胞亚群是反映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