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8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6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95篇
内科学   5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8篇
预防医学   11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闫东辉  苏建荣 《实用医学杂志》2008,24(16):2884-2886
目的:分析2005年1月至2007年10月我院院内感染病原菌分布情况及分离菌株对临床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性,了解不同种类细菌的耐药程度,以便更好地为临床治疗细菌所引起的感染性疾病提供选药参考。方法:从临床标本所分离1635株菌株中,念珠菌使用法国科玛嘉显色培养基(ChromAgar)和生物梅里埃公司VITEK—AMS32YBC卡进行鉴定。所有细菌使用VITEK.AMS32和VITEK2COMPACT仪器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从临床标本中分离出的1635株致病菌中,肠杆菌科占41.4%,非发酵菌占30-3%,革兰阳性球菌占19.1%.念珠菌占9.2%。各种标本中大肠埃希菌感染占首位(350株),其次为铜绿假单胞菌(265株)、鲍曼不动杆菌(206株)、肺炎克雷伯菌(192株)。大肠埃希菌中13一内酰胺酶(ESBL)阳性菌为48.6%(170/350),肺炎克雷伯菌中ESBL阳性菌为46.4%(89/192)。ESBL阳性菌和阴性菌对同一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有明显差异,前者耐药高于后者。结论:由于细菌耐药性的不断增加,特别是产生超广谱ESBL的菌株和非产酶株对抗生素的耐药性有明显差别.临床应根据实验室药敏试验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提高治疗效果,控制和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62.
目的分析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情况,探究黄连生物碱及8-辛基小檗碱单用及分别与头孢吡肟、左氧氟沙星联用对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体外抗菌效应。方法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分离的34株非重复铜绿假单胞菌。菌株由VITEK MS质谱仪鉴定,琼脂稀释法进行体外药敏试验,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不同浓度黄连生物碱、8-辛基小檗碱分别与头孢吡肟、左氧氟沙星体外联合抑菌作用,时间-杀菌曲线法测定联合抗菌活性。结果①34株铜绿假单胞菌对阿米卡星(76.5%)、妥布霉素(67.6%)、庆大霉素(50.0%)敏感率较高,对美罗培南(17.7%)、亚胺培南(11.8%)敏感率较低,8-辛基小檗碱、黄连生物碱在512μg/ml浓度时不能抑制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生长。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均不敏感。②黄连生物碱、8-辛基小檗碱分别与头孢吡肟、左氧氟沙星联用均可使后两者最低抑菌浓度(MIC)降低。③黄连生物碱、8-辛基小檗碱联合头孢吡肟、左氧氟沙星在体外抑制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生长作用较单药显著且体外协同效应随药物浓度的升高而增强。结论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抗菌效果较好,8-辛基小檗碱、黄连生物碱与头孢吡肟、左氧氟沙星联用均可增强后者的抑菌效应,降低后者MIC。  相似文献   
63.
本文作者对北京地区各级医院微机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对检验科自标本收取到报告发送全过程进行分析,初步探讨了医院内检验科微机局部网络系统、北京地区检验界(北京市临床检验中心)微机区域网络系统和Internet网络系统在医学检验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64.
目的建立检测阴道加德纳菌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并用于细菌性阴道病的诊断。方法定性PCR检测细菌性阴道病患者阴道分泌物中的阴道加德纳菌;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患者阴道分泌物中的阴道加德纳菌的DNA含量。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评价对细菌性阴道病的诊断价值。结果定性PCR的特异度为65%,敏感度为55%。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阴道加德纳菌含量的线性范围1×10~1×106copies/mL。阴道加德纳菌在细菌性阴道病中的含量为(3.85±1.54)lgcopies/mL,明显高于健康体检者(P<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曲线下面积为0.761,当阴道加德纳菌的DNA含量截断值为3.60 lgcopies/mL时,其诊断细菌性阴道病的总体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4%和80%。结论实时荧光定量PCR可以有效地检测阴道加德纳菌基因组DNA提取效率,并且检测阴道加德纳菌的方法敏感度和特异度较高,准确性和重复性良好。对细菌性阴道病的诊断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5.
目的 评价18组抗菌药物组合对临床分离的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 MDRAB)的体外抗菌效应.方法 收集2009年10月-2010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临床检验中心细菌室分离的非重复鲍曼不动杆菌,肉汤微量稀释法测定抗菌药物单药MIC,棋盘肉汤微量稀释法测定联合用药的部分抑菌浓度( FIC)值.根据FIC值判别药物组合的作用类型.对实验菌株,同一药物组合表现矛盾作用的,用PCR扩增其外排泵基因.结果 体外联合作用中利福平+多黏菌素B、亚胺培南+庆大霉素、头孢吡肟+左氧氟沙星协同作用比例大,分别达到68.1%、45.5%、40.9%,米诺环素+利福平、氨苄西林/舒巴坦+妥布霉素、头孢他啶+环丙沙星具有较高的相加作用,分别为81.8%、68.2%、68.2%.有些组合对实验菌株出现协同和拮抗的矛盾作用.选择协同作用的No.19和拮抗作用的No.21、No.26进行耐药基因扩增,基因型表现不同,其中No.19扩增adeS( -),No.21和No.26扩增adeS(+).结论 18种药物组合里利福平+多黏菌素B存在较高的协同作用,在严重MDRAB感染情况下可以考虑应用该组合.亚胺培南+庆大霉素、头孢吡肟+左氧氟沙星也具有较高的体外协同作用,但是在部分菌株的试验中存在拮抗作用,可能是由于菌株存在adeS基因,某些抗菌药物的应用会激活adeS,使外排泵表达或者过量表达,反而使进入细菌细胞内的药物被泵出,表现为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66.
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情况及治疗选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我院分离出的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耐药情况,运用K-B法及琼脂稀释法测定并分析药敏结果,为分子流行病学和临床治疗选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VITEK-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系统进行菌株鉴定和药敏;人工随机筛选出非重复菌株38株MDRAb;PCR法检测耐药基因;K-B法进行药敏试验并检测是否协同;琼脂稀释法检测阿米卡星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 ICU的MDRAb分离率明显高于其他科室;38株MDRAb对常用7类抗假单胞菌药物中的至少5类对应的抗生素(含亚胺培南)100%耐药;氨苄西林、哌拉西林等单用相比联合β内酰胺酶抑制剂舒巴坦存在明显差异,联合用药后耐药率下降甚至出现部分敏感;PCR证实全部MDRAb基因组中OXA-23检出率为100%;仪器报告38株MDRAb对阿米卡星敏感率高达90%以上,而K-B法阿米卡星敏感率仅为33.3%,对其中37株MDRAb运用琼脂稀释法检测发现仅12株阿米卡星MIC为16 mg/L,余均大于等于4 096 mg/L;K-B法检测38株MDRAb对米诺环素100%敏感,并可见阿米卡星+头孢吡肟、阿米卡星+亚胺培南、多粘菌素B+利福平有协同作用。结论 我院亚胺培南耐药株往往表现为多重耐药,即MDRAb,ICU分离率高;亚胺培南耐药机制与OXA-23密切相关;MDRAb的药敏结果应结合K-B法或琼脂稀释法结果,予以确认后报告临床;舒巴坦有一定的治疗作用,米诺环素或阿米卡星+头孢吡肟、阿米卡星+亚胺培南、多粘菌素B+利福平等联合可考虑应用于临床MDRAb感染患者。  相似文献   
67.
扩散法细菌药物敏感试验质量控制监测及其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们对北京地区卫生部属、市属、部队及卫生系统外的中央部属、厂矿、区县医院药敏试验质量控制情况进行了质量评价(1230药次),现报告如下。一、材料和方法1标准菌株:大肠埃希菌ATCC25922,绿脓假单胞菌ATCC27853。2抗菌药物:1999年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1]推荐的代表性药物。检测大肠埃希菌ATCC25922的5种抗菌药物:氨苄西林、庆大霉素、头孢他啶、TMPSMZ和环丙沙星;检测绿脓假单胞菌ATCC27853的5种抗菌药物:哌拉西林、庆大霉素、头孢他啶、阿米卡星和环丙沙星。2方法:将大肠埃希菌和绿脓假单胞菌以…  相似文献   
68.
细菌耐药性增长已引起全球的关注.临床标本中分离出的细菌经过抗生素治疗后由敏感变为耐药较常见[1,2],标准菌株对抗生素的稳定性虽相对较好,但在某些条件下也会发生变化,故本研究对北京地区123家医院1998年至1999年检测绿脓杆菌ATCC 27853(标准菌株)的耐药性变化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9.
南征  周芳  闫东辉  苏建荣  周妍妍 《疾病监测》2019,34(12):1117-1121
目的了解北京一家三级医院临床分离无乳链球菌的血清型、耐药性、毒力基因的特征及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特征。方法收集2018年一家医院住院患者分离到的无乳链球菌,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方法进行分子血清型分型和毒力基因检测,用MLST方法进行分子分型,通过VITEK 2药敏分析仪对菌株耐药性进行分析。结果该院2018年分离到31株无乳链球菌,MLST以序列分型(ST)10为主,占29.03%,其次为ST17、ST19、ST1、ST12、ST24和ST485,另有2株菌为新的ST;血清型分型以Ⅰb 为主,占45.16%,其次为Ⅲ、Ⅴ及Ⅰa型。 31株无乳链球菌中对氨苄西林、奎奴普汀、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全敏感,对四环素耐药率最高(64.52%),其次为左氧氟沙星(58.06%)和克林霉素(38.71%)。 克林霉素耐药仅发现于Ⅰb 和Ⅴ型。本研究的31株无乳链球菌,hylB、cylE、cfb和lmb毒力基因检测均为阳性;毒力基因bac和fbsA在不同分型中携带率有差异,其中bac及fbsA在Ⅰb型中携带率较高。结论本研究基于MLST分型和血清分型,表明不同型别间耐药性和毒力基因的差异,提示Ⅰb和Ⅴ型的耐药性及Ⅰb型的毒力需要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70.
目的 比较血液病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血浆和血清的EB病毒载量,探讨应用患者血清或者血浆检测EB病毒载量的可行性。方法 采集125例血液病患者的静脉血,分别进行外周血白细胞、血浆和血清的分离,应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三种标本中病毒载量,以外周血白细胞EB病毒载量为金标准,血浆和血清检测结果与之比较,进行分析。结果 血浆和血清的EB病毒载量与外周血白细胞病毒载量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患者血浆或血清进行血液EBV DNA定量检测,将成为代替外周血白细胞的一种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