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9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6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96篇
内科学   5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8篇
预防医学   11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7(IL-17)、白细胞介素35(IL-35)在甲状腺癌患者血清中的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84例甲状腺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84例甲状腺肿瘤中甲状腺癌52例,甲状腺腺瘤32例。52例甲状腺癌中,甲状腺乳头状癌22例,甲状腺滤泡状癌18例,甲状腺未分化癌12例。甲状腺癌病理分期:II期,20例;III期,18例;IV期,14例。另选择同期体检的健康者56例为对照。检测受试者血清IL-17、IL-35水平,并对血清IL-17、IL-35水平与年龄、病程、甲状腺癌恶性程度、病理分期、BMI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甲状腺癌组血清IL-17水平高于甲状腺腺瘤组和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甲状腺癌组血清IL-35水平低于甲状腺腺瘤组和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甲状腺腺瘤组和对照组血清IL-17、IL-35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随着甲状腺癌分化程度的降低,血清IL-17水平呈上升趋势,且三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随着甲状腺癌分化程度的降低,血清IL-35水平呈下降趋势,且三组间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随着甲状腺癌病理分期的增加,血清IL-17水平呈上升趋势,且三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随着甲状腺癌病理分期的增加,血清IL-35水平呈下降趋势,且三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血清IL-17水平与甲状腺癌恶性程度、病理分期均呈正相关(P0.05),血清IL-35水平与甲状腺癌恶性程度、病理分期均呈负相关(P0.05);血清IL-17水平与血清IL-35水平呈负相关(r=-0.328,P=0.022)。结论 IL-17在甲状腺癌患者血清中呈现高表达,而IL-35在甲状腺癌患者血清中呈现下降趋势,IL-17、IL-35与甲状腺癌发病、分化程度及进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2.
目的 采用基于16S核糖体DNA(rDNA)的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10例慢性牙周炎患者接受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术(SRP)治疗前后龈下菌斑多样性及相对丰度的变化,探讨应用微生物群落的构成变化作为牙周炎诊断及预后评估指标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2014年3—9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口腔医院牙周科就诊的10例慢性牙周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SRP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分别在研究对象的同一位点采集龈下菌斑样本,提取样本基因组DNA,采用Illumina Miseq平台测序,分析各组样本从门到种各水平的菌群分布及相对丰度.结果 在门水平上,共检测到16个菌门,有8个门的细菌在牙周龈下菌斑菌群结构中占主要地位(99%);在属水平上,共检测到128个不同菌属,SRP治疗后3个月坦纳菌属(Tannerella)的相对丰度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纤毛菌属(Leptotrichia)和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的相对丰度较治疗前明显上升(P<0.05);在种水平上,6种牙周可疑致病菌被检出,SRP治疗后3个月福赛坦纳菌(Tannerella forsythia)和中间普氏菌(Prevotella intermedia)的相对丰度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5).结论 慢性牙周炎患者龈下菌群具多样性,SRP治疗前后,牙周可疑致病菌的相对丰度降低,而有益菌的相对丰度升高,SRP治疗可以明显改变龈下菌群构成.  相似文献   
163.
目的提高对神经型布氏杆菌病的认识。方法对5例神经型布氏杆菌病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男4例、女1例,年龄30~60岁之间,5例患者中有4例病前有与羊的密切接触史,1例有经常进食涮羊肉史。5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头疼、关节疼痛,2例恶心、呕吐伴脑膜刺激征,2例手足麻木,1例双下肢无力。5例患者确诊后除一般治疗及对症治疗外,均应用米诺环素、利福平及头孢曲松3种药物联合治疗,预后良好。结论神经型布氏杆菌病传播途径复杂,临床表现多样,影像学又无特异性改变,故易漏诊、误诊。当遇到患者出现不明原因的神经症状时,应特别注意有无布氏杆菌流行病学史。患者脑脊液布氏杆菌抗体及血清凝集试验检测应作为常规检查,做到早诊断、早治疗,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64.
目的研究肾移植术后抗HLA-Ⅱ类抗体对移植肾长期存活的影响。方法根据Terasaki基金会举办的2007年厦门会议的要求,对肾移植术后患者检测群体反应性抗体(PRA),并长期观察移植肾功能(血肌酐尿素氮)。2007年检测出156例肾移植术后抗HLA-II类抗体阳性患者,于2012年6月进行移植肾功能观察总结。PRA检测采用美国莱姆德公司提供的酶联免疫吸附法筛选HLA-Ⅰ类、Ⅱ类混合抗原板。血肌酐和尿素氮检测数据由检验科提供。由于肾移植患者术后导致肾功能下降的因素较多,故把血肌酐/尿素氮正常值115μmol/L/7.14 mmol/L提至130μmol/L/9 mmol/L。结果 2007年检测出的156例抗HLA-Ⅱ类抗体阳性患者中,102例患者移植肾功能基本正常。经过5年连续观察(2012年),102例患者中移植肾完全失去功能的患者6例,占5.77%(6/102);肾功能降低的患者16例,占15.69%(16/102);肾功能正常的患者80例,占78.43(80/102)。54例移植肾功能下降患者,占34.62%(54/156)。经过5年连续观察(2012年),目前移植肾完全失去功能的患者30例,占55.56%(30/54);肾功能降低的患者18例,占33.33%(18/54);肾功能恢复正常的患者6例,占11.11%(6/54)。抗HLA-Ⅱ类抗体阳性患者移植肾功能正常者与移植肾功能下降者,5年后两者间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χ2=30.29,P<0.001)。结论抗HLA-Ⅱ类抗体是移植肾功能丧失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只有在移植肾功能下降时,才可增加移植肾功能丧失的几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