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42.
目的:探讨护理标准作业流程在先天性小耳畸形二期手术围手术期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7月-2018年7月就诊于笔者科室的先天性小耳畸形行二期手术患者138例,其中观察组68例,围手术期采用护理标准作业流程;对照组70例,采用常规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准备完整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满意度。结果:与常规护理措施相比,护理标准作业流程的实施提高了术前准备完整率和满意度,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先天性小耳畸形二期手术围手术期护理标准作业流程规范了护士工作程序,使护理操作流程内容更加具体、明确、步骤清晰,具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3.
44.
团注追踪3D CE-MRA在腹部、盆腔及双下肢血管成像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团注追踪3D CE-MRA在腹部、盆腔及下肢血管成像中的应用意义.方法对48例疑有腹部、盆腔及下肢血管疾病的患者行团注追踪3D CE-MRA检查.使用Philips gyroscan intera 1.5T超导磁共振机,采用体部正交线圈,运用其独特的Bolustrack和Mobitrack结合的智能化扫描技术,移床跟踪采集腹部、盆腔及双下肢动脉血管图像.结果48例患者的腹部、盆腔及双下肢动脉成像均获得满意的效果,血管清晰,病变明确.结论团注追踪3D CE-MRA在腹部、盆腔及双下肢血管成像中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是目前能部分取代DSA和3D CE-CTA的一种新的血管成像技术. 相似文献
45.
目的:探讨前臂游离皮瓣耳部重建的护理措施。方法:1例耳部缺损患者因右侧头面部皮肤软组织损伤严重,耳周皮肤条件差,无法行常规耳再造手术,在笔者医院行前臂预制游离皮瓣耳重建,手术分前臂皮瓣扩张、前臂耳廓预制和耳廓移植三个阶段。围术期制定并实施了详细的护理计划,包括术前心理状况评估与护理、前臂皮肤扩张管理与护理、预制耳廓的护理、软骨采集供体部位的护理、预制耳廓的显微外科移植护理。结果:再造耳结构清晰、生动,围术期无并发症发生,患者及家属对治疗效果及护理满意。结论:除外科医生的医学知识和手术技巧外,预制游离前臂皮瓣耳部重建的效果与围术期护理及患者家属的密切配合有关。 相似文献
46.
【摘要】 目的 探讨鼻成形术中部分自体肋软骨填充鼻尖对鼻尖部肥大/外形不佳的改善作用。方法 选取2014年9月~2017年10月期间本院收治的鼻尖部肥大/外形不佳患者88例进行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随访资料中鼻成形术中所选材料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42例,治疗组46例。对照组采用膨体假体填充进行鼻尖部整形,治疗组采用自体肋软骨移植填充术进行鼻尖部整形。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患者手术时间、肥大鼻尖部外形的改善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治疗组手术耗时、术后矫正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鼻尖高度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鼻尖宽、鼻尖角、后旋角、表现点、鼻背高度满意度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随访期间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17%,对照组为1429%,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鼻成形术中采用自体肋软骨填充鼻尖能够改善鼻尖肥大、鼻尖部外形,术后效果良好,且并发症发生率低,在临床上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47.
在机械应力的作用下,细胞的生长发生改变,细胞分裂增殖,这在医学领域中很常见,整形外科的皮肤软组织扩张术、牵张术,骨科的肢体牵引延长术以及颅颌面外科的颅颌骨牵引术等通过外力刺激因素获得额外组织的临床技术便是基于这一原理,同时此类现象亦见于一些病理变化之中,如肾小球高血压对系膜细胞的反复压力刺激而使之增生等.近年来,机械应力对组织细胞的作用机理已越来越受到有关学者的关注.尽管基于该原理的此类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在该领域也开展了一些基础研究,并取得了初步的结果,但是,机械应力作用于组织促进细胞增殖的详细原理仍不清楚.在近二十多年的时间里,随着机械作用细胞培养模型的建立,应力对体外培养细胞作用的研究得以实现,已取得了一批成果.本文就该领域的研究方法及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48.
汉族人重睑发生率的荟萃分析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眼是人体最重要的感觉器官之一,也是容貌美的重点和主要标志。而眼睑的形态、结构比例对人体容貌美具有重要的影响,由于汉族人眼形的特点,眼部的美容手术已占到美容手术的半数左右,尤以重睑成形术为最。在中国人中,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汉族人的单睑、重睑发生率是多少,男女之问有无差别等问题,以往虽然也有一些学者进行过调查,但缺乏大样本的资料及存在地域等因素的影响,目前仍有一些教科书及文献中笼统地称汉族人重睑发生率较低,但没有具体数据。 相似文献
49.
机械应力作用体外细胞培养研究技术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将机械牵拉研究模型的设计、功能、优缺点以及发展的历史综述如下。一、机械应力作用培养的细胞和组织研究的早期历史早期对培养的细胞进行应力刺激的研究具有非定量的特点。 193 9年Glucksmann[1] 将来源于鸡胚胫骨的骨内膜细胞培养在置于肋间内外肌之间的基片上 ,牵拉肋骨导致肋间肌变形时 ,细胞受到压缩 ,观测其对应力的反应。 1975年Rodan等[2 ] 开创了机械应力作用培养细胞和组织相关研究的新时代 ,他们利用软骨和骨细胞进行流体静压加载 ,同时将鸡胚的长骨置于可活动活塞的注射器中进行压力加载。上世纪 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 … 相似文献
50.
目的研究机械应力作用皮肤成纤维细胞增殖效应.方法自行设计一种新的机械牵拉细胞培养模型,原代培养皮肤成纤维细胞,取3~5代的成纤维细胞种植在模型的弹性膜上,待细胞达到75%~80%融合度时,实施40%延长度的机械牵拉,检测实验组及对照组12、24、36、48、72 h时间点的细胞数,利用MTT法检测不同时间点细胞的增殖变化,同时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时间点的细胞增殖周期.结果采用40%延长度的机械牵拉可以明显导致细胞增殖,同时,代表细胞增殖特性的S期也随机械牵拉发生改变.结论 40%延长度的机械牵拉可以改变细胞的增殖周期,导致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