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4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7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15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4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37篇
预防医学   4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10篇
肿瘤学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寻找适合的研究 HCMV 先天性 CNS 感染是过程的动物模型。方法将人巨细胞病毒(HCMV)接种至6~8周龄 Balb/c 雌雄小鼠腹腔后,交配。待雌鼠临产时剖腹取出胎鼠脑双侧大脑皮层,进行病毒分离,病理学检测及用地高辛标记的 HCMV 寡核苷酸探针对大脑皮层细胞压印片进行原位分子杂交检测。结果病理学结果证实,鼠脑为侵袭性脑膜脑炎性病理改变,并在神经细咆内发现病毒特征性的大的核内嗜碱性包涵体;原位杂交结果显示,病毒核酸存在于受染神经细胞及神经胶质细胞核内及胞浆内;在鼠脑组织上清液中分离出 HCMV。且感染雌鼠所生子鼠死胎率及出生后一周内病死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5)。证明该病毒能侵袭Balb/c 小鼠,并通过胎盘感染其子代的中枢神经系统(CNS)。结论这种模拟人类 HCMV 先天性 CNS 感染的小鼠模型的建立所显示的许多相似的感染和病理过程,为进一步研究 HCMV 先天性 CNS 感染的病理过程和疫苗的应用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72.
具有神经内分泌分化的肺粘液样软骨肉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肺原发性具有神经内分泌分化的粘液样软骨肉瘤的病理特征。方法:通过HE、组化、免疫组化及电镜观察1例肺粘液样软骨肉瘤。结果:肿瘤由粘液样基质和疏网状结构的梭形及圆形细胞、软骨母细胞样细胞和小圆形细胞组成,3种细胞梯度移行,形成典型粘液样软骨肉瘤及类似原始性神经外胚层肿瘤结构。组化染色显示AB(pH2.5),TB(pH4.0)阳性,Grimelius嗜银颗粒阳性。免疫表型:S-100蛋白、vimentin,NSE,Syn阳性,小圆细胞和软骨母细胞样细胞还显示HBA71、CgA、Leu7、EMA阳性。超微结构;瘤细胞胞质分布致密核心颗粒。结论:证实该例为肺原发性具有神经内分泌分化粘液样软骨肉瘤。  相似文献   
73.
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腓神经病变的光镜和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格式-巴利综合征腓神经活检的光,电镜表现与临床诊断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对26例GBS患者腓神经活检进行了光镜及电镜观察。结果;有髓神经纤维的呈不同程度的减少,退行性变及脱髓鞘,在病变早期髓鞘改变呈松解,变形,断裂及多层状,部分增厚突向轴浆向。  相似文献   
74.
新生乳鼠大脑神经胶质细胞对人巨细胞病毒易患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人巨细胞病毒(HCMV)体外感染新生Balb/c乳鼠原代培养大脑神经胶质细胞的特征及其敏感性。方法建立了新生乳鼠大脑皮质细胞原代培养方法并进行病毒感染。在感染后的不同时间,分别在光镜下连续观察摄影记录,并取样42份,进行抗HCMV单抗的免疫组化染色和地高辛标记的HCMV寡核苷酸探针检测病毒核酸及其胞内定位分布的原位杂交试验。同时,同样取正常对照组培养片36份进行试验。结果HCMV能感染新生乳鼠大脑皮质细胞,受感染的神经胶质细胞,在感染后第4天即可观察到细胞病变,表现为细胞肿胀变圆。测定感染细胞上清中病毒半数组织培养感染量,表明病毒在细胞内复制。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结果均证实,HCMV感染后48小时,即可分别在受感染细胞内检出病毒早期抗原和病毒核酸;且上述阳性结果的出现均比在同期受感染的神经细胞早,易观察。结论新生乳鼠大脑皮质神经胶质细胞较神经细胞对HCMV更为易感染,表明前者在HCMV致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建立及病理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5.
食管鳞癌中CD44v6和E-cadherin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CD44v6和E-cadherin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15例正常食管鳞状上皮组织、20例癌旁上皮内瘤变组织、60例食管鳞癌组织中CD44v6和E-cadherin的表达.结果 在正常食管鳞状上皮组织、癌旁上皮内瘤变组织和食管癌组织中.CD44v6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3.3%(2/15)、45.0%(9/20)和83.3%(50/60),三者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E-cadherin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6.7%(13/15)、55.0%(11/20)和23.3%(14/60),三者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CD44v6的高表达及E-cadherin的低表达与食管癌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临床病理分期、三年生存率均呈正相关(P<0.05),E-cadherin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有明显相关性(P<0.05),而CD44v6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无明显相关性(P>0.05).食管癌中CD44v6表达与E-cadherin表达呈负相关(x2=9.02,P<0.05,r=-0.362).结论 CD44v6和E-cadherin的表达可能具有负调节的协同作用.CD44v6和E-cadherin的表达与食管癌发生发展、浸润转移和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预测食管癌侵袭转移和估计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76.
目的 应用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基因片段的DNA疫苗免疫姥鲛烷诱导的BALB/c狼疮鼠模型,研究MCP-1 DNA疫苗对狼疮鼠模型的免疫抑制作用以及对肾脏的保护效果。方法 BALB/c小鼠随机分为4组:狼疮鼠模型组、疫苗组、空质粒组、正常对照组。制备编码MCP-1基因片段的DNA疫苗,接种于疫苗组。测定各组小鼠体质量、24 h尿蛋白定量,ELISA法测定血清MCP-1抗原和抗体水平,免疫荧光法检测血清ANA;HE染色光镜下观察小鼠肾脏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检测MCP-1、CD68在肾脏内的表达。结果 24周时狼疮鼠模型组、疫苗组、空质粒组和正常对照组间体质量和24 h尿蛋白定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20.31,6.74,P值均 < 0.05,LSD检验示疫苗组与狼疮鼠模型组和空质粒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1)。狼疮鼠模型组、疫苗组、空质粒组和正常对照组血清MCP-1抗原水平分别为(572.6 ± 58.55)、(169.52 ± 28.71)、(601.98 ± 83.43)和(61.11 ± 66.12) 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143.09,P < 0.05),LSD检验示疫苗组与狼疮鼠模型组、空质粒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四组的血清MCP-1抗体水平分别为(357.88 ± 82.41)、(770.14 ± 220.91)、(294.25 ± 177.22)和(129.73 ± 168.24) ng/L,方差分析示F = 15.81,P < 0.01,LSD检验示疫苗组与狼疮鼠模型组、空质粒组和正常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NA抗体阳性率四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疫苗组和正常对照组与狼疮鼠模型组和空质粒组比较,肾脏损伤明显减轻,肾脏内MCP-1和CD68阳性细胞明显减少。结论 MCP-1质粒DNA疫苗能够有效抑制狼疮鼠模型血清中MCP-1抗原表达,并诱导MCP-1抗体水平升高。  相似文献   
77.
目的 观察盐酸贝那普利对糖尿病大鼠的肾脏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NC)组和实验组.实验组通过一次性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复制糖尿病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糖尿病(DM)组和贝那普利(DT)组,每周监测各组大鼠尾外周血血糖.4周后,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尿液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相似文献   
78.
目的 探讨鼠双微体基因(MDM2)、凋亡蛋白抑制因子(Livin)、半胱氨酸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3(Caspase-3)蛋白及mRNA在正常子宫内膜、子宫内膜增殖症和子宫内膜样腺癌(EA)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 采用组织芯片技术结合免疫组化SP法及原位分子杂交方法,检测30例正常子宫内膜、30例单纯性增生、30...  相似文献   
79.
80.
大鼠诱发性肝癌模型中血管生成拟态现象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在大鼠诱发性肝癌中有无血管生成拟态(VM)现象,并研究其与肝癌分化程度、侵袭转移的相关性.方法 建立二乙基亚硝胺(DEN)和N-亚硝基吗啉(NMOR)联合诱导的具有转移潜能的♂ SD大鼠肝癌模型,应用HE染色、免疫组化、透射电子显微镜等手段描述VM现象.结果 成功构建了具有肝内转移播散的♂ SD大鼠诱发性肝癌动物模型,在肝癌模型标本中观察到VM现象.分化级别低的肝癌组织比分化级别高的肝癌组织中VM现象多见,两组阳性率分别为61.3%、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752,P<0.05);在有肝内播散转移的肝癌组织标本中VM现象较无转移的肝癌组织标本多见,VM阳性率分别为60.7%、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08,P<0.05).结论 在DEN联合NMOR诱导的♂ SD大鼠肝癌模型中存在VM现象,该现象与诱发性肝癌分化程度、肝内侵袭转移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