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42篇 |
免费 | 20篇 |
国内免费 | 65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17篇 |
口腔科学 | 4篇 |
临床医学 | 57篇 |
内科学 | 32篇 |
皮肤病学 | 2篇 |
神经病学 | 27篇 |
特种医学 | 7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3篇 |
外科学 | 130篇 |
综合类 | 74篇 |
预防医学 | 42篇 |
药学 | 4篇 |
中国医学 | 9篇 |
肿瘤学 | 1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4篇 |
2022年 | 9篇 |
2021年 | 5篇 |
2020年 | 1篇 |
2019年 | 13篇 |
2018年 | 7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3篇 |
2015年 | 8篇 |
2014年 | 16篇 |
2013年 | 15篇 |
2012年 | 35篇 |
2011年 | 52篇 |
2010年 | 65篇 |
2009年 | 38篇 |
2008年 | 29篇 |
2007年 | 13篇 |
2006年 | 29篇 |
2005年 | 20篇 |
2004年 | 5篇 |
2003年 | 12篇 |
2002年 | 8篇 |
2001年 | 11篇 |
2000年 | 6篇 |
1999年 | 6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3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背景:迄今为止,人们对于脐血浆中是否存在活性成分及其对于神经发育及神经损伤修复的作用认识尚不足,有待深入研究.目的:检测脐血浆生物活性成分,观察其在神经发育及神经损伤修复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抗体芯片技术对脐血浆和健康青年女性静脉血浆活性成分进行对比分析,采用免疫磁珠从脐血中分选出CD34+细胞,经体外培养计数观察CD34+细胞增殖能力,通过免疫组化法观察细胞分化情况.结果与结论:脐血浆中有31种蛋白分子的含量显著高于静脉血浆,其中具有促进神经再生和神经修复潜能的活性蛋白10种,包括FGF4、Frizzled-3、IL-3、RAGE、CRIM-1、Neuritin、Neuropilin-2、Neurturin、SFRP-3、Tomoregulin-1;在CD34+细胞培养液中加入脐血浆能显著促进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向神经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122.
123.
目的明确小肠移植排斥反应中的细胞凋亡现象,并探讨白细胞介素1β(IL1β)在凋亡中的作用。方法选用SD/Wistar大鼠进行节段性小肠移植。实验分3组:同基因移植组(SD→SD);异基因移植组(Wistar→SD)和异基因移植加环孢素A治疗组(Wistar→SD+CsA)。术后第1,3,5,7天分别用TUNEL法检查移植肠上皮凋亡细胞,用ELISA法测定血清IL1β。结果TUNEL法显示:Wistar→SD组肠黏膜上皮细胞在其发生轻、中、重度排斥反应中存在细胞凋亡,凋亡细胞数随排斥反应的加重而增加(P<0.01),并显著高于SD→SD组(P<0.01)。Wistar→SD+CsA组细胞凋亡数亦有显著增加(P<0.01)。SD→SD组排斥反应轻微,凋亡细胞数无明显变化(P>0.05)。ELISA法显示:在SDSD组血清IL1β无明显变化(P>0.05),WistarSD组和Wister→SD+CsAz组随凋亡细胞数的增加血清IL1β亦增高(P<0.01)。IL1β增加与细胞凋亡指数增加呈正相关(r=0.798,P<0.01)。结论小肠移植排斥反应中存在细胞凋亡现象,IL1β在细胞凋亡发生中起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4.
背景:培养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过程中,细胞形态常易变得宽大不规则,传代不易贴壁,死亡率高,找到一个维持细胞稳定的方法是有必要的。
目的:拟采用组织块培养法从人脐带Wharton’s jelly中分离培养间充质干细胞,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其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方法:采用组织块法分离培养和扩增脐带组织间充质干细胞,对照组用DMEM/F12 培养基+体积分数为10%胎牛血清培养,实验组用DMEM/F12 培养基+体积分数为10%胎牛血清+ 20 μg/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培养。观察组织块游出细胞的时间和细胞形态,每隔3 d或4 d更换培养液,待细胞达到80%~90%融合时,用0.25%胰酶消化后,按1∶2或1∶3的比例传代。
结果与结论: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对照组中从8~10 d开始有细胞从组织块四周游出贴壁,实验组中从6~8 d开始有细胞从组织块四周游出贴壁,1周后可见多数呈长梭形或扁平形的成纤维样细胞,围绕组织块成旋涡状,前3代细胞形态及传代间隔时间两组基本相同;3代以后实验组细胞较对照组易于贴壁,传代死亡率低,生长曲线提示增殖能力强。流式细胞术分析两组细胞周期显示第3,6代 70%以上的细胞处于G0/G1期,且第3,6代细胞均阳性表达CD29,CD44,弱表达HLA-ABC,不表达CD34、CD45和 HLA-DR。结果提示采用组织块培养法可从人脐带Wharton’s jelly中分离出具有间充质干细胞特性的细胞,且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能使细胞从组织块游出时间提前和有助于促使细胞贴壁,一定程度上维持细胞形态稳定性,提高增殖能力,并且不改变细胞的表面标志物表达。
关键词: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间充质干细胞;人脐带;Wharton’s jelly;干细胞 相似文献
125.
目的:探讨微小RNA-940(miR-940)对迁移和侵袭增强因子1(MIEN1)的作用,对人骨肉瘤细胞MG63的迁移和侵袭等能力的影响。方法:根据对MG63(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医学科学研究中心)的转染处理,将其分为miR-940模拟物(mimics)组、控制(control)对照组、miR-940抑制剂(inhibit... 相似文献
126.
保留迷走神经、幽门的胃部分切除术治疗早期胃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留幽门的胃部分切除手术(pylorus-preservinggastrectomy,PPG),最初是针对胃溃疡保存功能的手术。20世纪80年代以来,PPG被用于早期胃癌的外科治疗,伴随淋巴结的廓清、血管的处理和迷走神经的切断,使幽门的血流低下,功能受影响。近年来作为胃癌的保留功能的术式,PPG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即在淋巴结廓清的同时,保留迷走神经、幽门,在早期胃癌治疗中显示出术后良好的肝、胆、胰的功能和胃肠道的运动功能,为早期胃癌患者提供了良好的生活质量。我科自1995年以来对早期胃癌实施了按照根治度要求的伴随淋巴结廓清的PPG手术46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就伴有淋巴结廓清的PPG和迷走神经保留手术做一介绍。 相似文献
127.
不同细胞因子体外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定向肝细胞分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肝脏损伤修复过程是一个多步骤、多因子、涉及多种信号相互作用的精确而有序的复杂过程,肝脏损伤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参与肝脏再生就是以上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我们模拟体内多种细胞因子协同作用进行体外诱导,观察体外不同细胞因子对BMSCs定向肝细胞分化率的影响,探讨提高诱导分化率的最佳条件。 相似文献
128.
目的研究早期胃癌(early gastric cancer,EGC)淋巴结转移的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6月-2005年7月手术治疗101例EGC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16例(16%)伴有淋巴结转移的EGC均为胃下部癌。黏膜下癌淋巴结转移率为28%,黏膜癌为7%(P〈0.05)。微小胃癌未见淋巴结转移,小胃癌淋巴结转移率为5%。直径1.1~2.0cm及〉2.0cm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5%及28%(P〈0.05)。高分化EGC未见淋巴结转移,中分化及低分化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7%及20%。黏膜癌仅累及N1淋巴结,而黏膜下癌则可转移至N2。结论EGC淋巴结转移主要与肿瘤浸润深度、病灶大小有关。应根据淋巴结转移的风险合理选择EGC术式。 相似文献
129.
目的 分析nm23-H1在胃癌分化、浸润转移中的作用及其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ABC免疫组化方法,研究46例原发性胃癌组织及其转移淋巴结nm23-H1的表达。结果 45.6%(21/46)的胃癌nm23-H1表达下降。nm23-H1的高表达与Borrmann分型、组织学分型无关(P>0.05),而与肿瘤大小、胃癌浸润深度、临床病理分期、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另外54.4%的分化型胃癌nm23-H1的表达高于其淋巴结转移癌,而在低分化型胃癌中有53.8%。结论 nm23-H1可能对胃癌的浸润、淋巴结转移有抑制作用,但与胃癌的分化无关。 相似文献
130.
胡祥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4,(5):419-423
尽管远端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方式多种多样,但在我国,BillrothⅠ和BillrothⅡ式仍然是主流的重建方式。 Roux-en-Y、间置空肠、间置空肠储袋、双通道和保留幽门的重建方式以及适于腹腔镜下手术的重建和吻合技术方法,近年逐渐增加,且成为研究的热点。虽然消化道重建目前尚无统一而明确的规范,但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经济状况、社会因素以及术者的技术水平,合理地选择与应用最佳的重建方法,是业界的共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