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6篇
  免费   166篇
  国内免费   15篇
妇产科学   4篇
临床医学   84篇
内科学   5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42篇
综合类   49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20篇
中国医学   16篇
肿瘤学   1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47篇
  2018年   73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40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雷公藤内酯醇(TRI)是从雷公藤中分离出来的二萜内酯化合物,是雷公藤抗炎及免疫抑制作用的主要成分之一.我们通过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观察TRI对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12.
尼美舒利治疗男性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临床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尼美舒利治疗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CPPS)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按照NIH分类标准,采用PPMT法及EPS常规检查,将145例患者分为两组,Ⅲa型组77例,Ⅲb型组68例。两组均口服尼美舒利100mg,bid,治疗4周。根据慢性前列腺炎症状评分(CPSI)判断疗效。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疼痛症状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及总CPSI评分均有明显改善(P〈0.05或P〈0.01),其中Ⅲa型组EPS中WBC计数评分较治疗前有明显减少(P〈0.05)。Ⅲa型组总有效率为84.5%,Ⅲb型组总有效率为83.3%,两组间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竞义(P〉0.05)。两组治疗期间均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结论:尼美舒利治疗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13.
目的 利用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数据库,挖掘孟鲁司特精神病学不良事件(PAEs)信号,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FAERS数据库中孟鲁司特相关PAEs报告,检索时间为该药批准上市至2022年第1季度。采用报告比值比法(ROR)和综合标准法(MHRA)对PAEs进行信号挖掘。结果 经数据清洗后,共筛选出孟鲁司特相关PAEs报告9 234份,男女比例约为1∶1。患者年龄以4~12岁为主,占比为31.11%;上报人员以消费者为主(48.77%),上报国家以美国为主(35.27%),患者结局以住院为主(12.22%)。经MHRA法和ROR法双重筛选,共获得PAEs信号103个。发生频次前3名为说明书记载PAEs,分别为焦虑、自杀意念和攻击性行为。ADE信号强度前3位为新发PAEs,分别为神经精神症状、分离焦虑症和儿童人格障碍。结论 本次基于FAERS数据库的孟鲁司特PAEs信号挖掘研究,可为孟鲁司特的合理使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4.
目的 探讨供、受者间HLA等位基因错配对肾移植后亚临床急性排斥反应(SAR)的影响.方法 以行首次同种异体肾移植的56例患者为对象,移植术前患者的群体反应性抗体均为阴性.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技术进行供、受者HIA亚型的鉴定.移植后使用环孢素A(或他克莫司)、霉酚酸酯以及泼尼松预防排斥反应,术后3个月内临床上无急性排斥反应征象.术后第90天时,行移植肾穿刺.采用Banff97标准诊断SAR.结果 56例中,共有12例发生SAR.HLA-A位点1个抗原错配者中,6例(18.8%,6/32)发生SAR,2个抗原错配者中,3例(23.1%,3/13)发生SAR,无抗原错配者中,3例(27.3%,3/11)发生SAR,三者间的发生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LA-B位点1个抗原错配者中,3例(8.8%,3/34)发生SAR,2个抗原错配者中,8例(72.7%,8/11)发生SAR,无抗原错配者中,1例(9.1%,1/11)发生SAR,2个抗原错配者的SAR发生率明显高于1个抗原错配者和无抗原错配者(P<0.01).HLA-DR位点1个抗原错配者中,6例(14.6%,6/41)发生SAR,2个抗原错配者中,6例(100%,6/6)发生SAR,无抗原错配者均未发生SAR,三者间的发生率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LA-DR位点2个抗原错配者和HLA-B位点2个抗原错配者的SAR发生率均明显高于HLA-A位点2个抗原错配者(P<0.01);HLA-DR位点尤抗原错配者与HLA-A位点无抗原错配者的SAR发生率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供、受者问HLA-DR及HLA-B的错配与SAR的发生明显相关,HLA-A抗原的配型满意度对术后SAR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5.
姜黄素诱导的耐受性树突状细胞及其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姜黄素(Cur)诱导耐受性树突状细胞(DC)的效果及其机制.方法 分别用不同浓度Cur(0、10、20和30μmol/L)作用于Wistar大鼠来源的不成熟DC,流式细胞仪分析其表型.再以30μmol/L的Cur作用于不成熟DC,加或不加脂多糖(LPS)刺激,流式细胞仪检测其吞噬葡聚糖的能力,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DC分泌白细胞介素12(IL-12)的能力,Western印迹法检测DC中核因子кB(NF-кB)p65和RelB核转位,NF-кB DNA结合ELISA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核内NF-кB活性,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检测其刺激Lewis大鼠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结果 Cur能显著抑制DC共刺激分子CD80、CD86、CD40的表达,呈剂量依赖性,当Cur的浓度达30 μmol/L时,其共刺激分子的表达与不成熟D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C在LPS刺激下(LPS组),吞噬葡聚糖的DC占(36.6±7.2)%,IL-12的分泌量达(415.9±42.7)pg/ml,其核内RelB及NF-кB p56高表达,RelB DNA结合活性和NF-кB p65 DNA结合活性分别为0.65±0.08和0.74±0.07,报告基因荧光素酶活性是对照细胞的435%,该DC有较强的刺激同种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而先以30μmol/L Cur作用于DC,然后再加入LPS者(Cur+LPS组),吞噬葡聚糖的DC占(78.6±14.2)%,明显高于LPS组(P<0.01)IL-12的分泌量为(97.5±19.6)pg/ml,明显低于LPS组(P<0.01);其核内RelB及NF-кB p56低表达;RelB DNA结合活性和NF-кB p65 DNA结合活性分别为0.15±0.06和0.29±0.06,均明显低于LPS组(P<0.01);报告基因荧光素酶活性是对照细胞的197%,明显低于LPS组(P<0.01);该DC刺激同种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明显弱于LPS组.结论 Cur诱导产生耐受性DC可能是通过抑制DC中NF-кB的活化实现的.  相似文献   
116.
Gagner等[1]于1992年报道了腹腔镜行肾上腺肿瘤切除术后,腹腔镜在肾上腺手术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中经后腹腔途径以其对腹腔脏器干扰小、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被泌尿外科医师广泛采用.我科自2005年1月至2010年6月经腹膜后途径对13例肾上腺肿瘤的儿童行肾上腺肿瘤切除术,效果良好,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7.
摘 要药学服务(PC)通过提供药物治疗相关服务对患者提供帮助,但专业化、标准化的药学服务工作策略仍有待研究探讨。经济、临床与人文结果模型(ECHO模型)通过经济、临床与人文三个维度收集与评价数据,对所研究的药学服务进行全面的评估,为临床药师等药学研究者提供了药学服务评估的理论框架与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18.
摘 要 目的:研究ABCB11基因多态性与环孢素(CsA)致肝损伤的个体差异的关系。 方法: 入选的188例肾移植受者分为肝损伤组(16例)和对照组(172例)。对ABCB11的3个位点(rs2287622、rs496550和rs7577650)进行基因分型检测,对3个位点在肝损伤组与对照组间的分布情况进行分析。 结果: rs2287622、rs496550和rs7577650等位基因和基因型分布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单倍型分析发现,rs2287622 rs7577650的单倍型在两组间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C G型是移植受者发生肝损伤的保护因素(P<0.05),其肝损伤组发病率是对照组的0.391倍。 结论: ABCB11基因rs2287622 rs7577650的单倍体型C G是移植受者患肝损伤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19.
摘 要 目的:考察60Co辐照灭菌对地榆槐角丸中5种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 方法: 采用HPLC法,色谱柱为Waters Sunfire ODS C18柱(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甲醇 0.1%磷酸溶液,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1;波长:210 nm、278 nm、230 nm、403 nm;柱温:30℃,进样量:10 μl,比较有效成分槐角苷、黄芩苷、梓醇、芍药苷、羟基红花黄色素A辐照前后含量的变化,并将所得数据用SPSS 22.0软件分析。 结果: 地榆槐角丸中的梓醇、芍药苷、羟基红花黄色素A、槐角苷、黄芩苷分别在0.02~0.37 μg、0.04~0.59 μg、0.11~1.68 μg、0.21~3.29 μg、0.61~9.74 μg范围内线性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1.28%,102.34%,98.42%,99.91%,100.47%,RSD分别为1.15%,1.37%,1.08%,1.63%,1.71%(n=9)。辐照剂量不超过6 kGy时,各组分含量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辐照剂量为8 kGy时,芍药苷和羟基红花黄色素A含量在辐照前后变化显著(P<0.05)。 结论: 所建立的地榆槐角丸活性成分测定方法可作为质控方法。在60Co辐照剂量不超过6 kGy时,5种有效成分含量变化不显著,可为地榆槐角丸辐照灭菌手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