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 探讨以脑神经损害为首发症状的鼻咽癌临床特点,以提高该病的早期诊断率.方法 对以脑神经损害为首发症状的鼻咽癌患者44例,进行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结果 44例患者中,单脑神经损害2例(4.54%);多于2条的脑神经损害42例(95.45%),其中前组脑神经(Ⅰ~Ⅵ)损害27例(61.36%),;后组脑神经(Ⅸ~Ⅻ)损害4例(9.09%),前后组同时损害11例(25.0%).而包括Ⅲ、Ⅴ、Ⅵ脑神经损害37例(84.09%).结论 鼻咽癌脑神经损害以多脑神经为常见,其中第Ⅲ、Ⅴ、Ⅵ脑神经损害为主. 相似文献
22.
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脑组织低灌注相关指标与分水岭脑梗死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脑组织低灌注相关指标与分水岭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1)分别对68例分水岭脑梗死患者(A组)和72例颈内动脉TIA患者(B组)进行颅内外多普勒、头部MRI、MRA检查,并记录两组患者颈内动脉系统粥样硬化斑块的部位、性质和不同狭窄率出现患病率.(2)对梗死组中38例重度狭窄患者(C组)和对照组中32例重度狭窄患者(D组)的血液流、血脂、血糖、纤维蛋白原、发病时血压、左心室射血指数、颅内侧支循环开放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1)A组颈内动脉系统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为97.05%、以大脑中动脉(79.41%)、软斑(67.64%)、重度狭窄(58.88%)患者为常见,与B组(75.00%、36.11%、43.05%、44.44%)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其中A组狭窄率越大,分水岭脑梗死患病率越高(χ2=8.47,<0.05).(2)C组与D组之间甘油三脂、低密度脂蛋白、全血粘度高切、血浆粘度、餐后2h血糖、纤维蛋白原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左心室射血指数、发病时收缩压、颅内侧支循环开放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05).结论分水岭脑梗死与颈内动脉系统粥样硬化斑块及性质关系密切,与狭窄率呈正向关系,其中以大脑中动脉多见.并存的低灌注相关因素是诱发分水岭脑梗死的主要原因,但较少发生在侧支循环开放丰富的患者. 相似文献
23.
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急性脑梗死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在急性脑梗死,尤其是对超早期脑梗死的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对高度怀疑脑梗死的患者,分别做头CT、MRI、DWI检查,根据发病时间分3组进行比较,并比较发病<12小时和12~24小时两组DWI阳性病例弥散系数(ADC)。结果6小时之内的DWI检查阳性率为66.7%,发病6~12小时阳性率为73.1%,其中,脑干、小脑梗死7例中DWI检查阳性的4例,阳性率为59.1%,发病12~24小时阳性率为100%。从12小时以内与12~24小时两组脑梗死DWI阳性病例弥散系数(ADC)的比较看出<12小时组与12~24小时组首先进行方差齐性检验,计算结果显示两组方差齐。两组间ADC值有显著性差异,12~24小时组与<12小时组比较ADC值降低更为明显。结论DWI扫描可以明确的诊断早期脑梗死,尤其对脑干和小脑的早期梗死诊断更有临床价值,能正确的指导临床治疗及评估预后。 相似文献
24.
目的观察非冻结性冷损伤后坐骨神经超微结构的动态变化,探讨炎性细胞在神经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2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持续低温组与间断低温组。每只大鼠一侧坐骨神经给予低温作用,另一侧坐骨神经作为常温对照。持续低温组给予坐骨神经3~5℃,2小时低温处理;间断低温组给予3~5℃,1小时低温处理,待其恢复体温1小时后,再次给予3~5℃,1小时低温处理。冷损伤后1天、3天时分别观察坐骨神经超微结构变化及炎性细胞活动。结果①持续冷损伤后1天,坐骨神经多数有髓纤维即发生"空轴索"改变;无髓纤维基本正常。神经内膜血管内皮肿胀管腔狭窄,管腔内未见血小板激活与红细胞淤滞;②持续冷损伤后3天,有髓纤维病变继续加重,而无髓纤维仍保持正常。神经内膜血管病变同前;③间断冷损伤后1天,有髓纤维病变的同时伴随少量无髓纤维退变。第3天时观察到巨噬细胞侵犯、吞噬有髓纤维。结论非冻结性冷损伤时温度波动可以增强血液再灌注,加速氧自由基的产生,这可能是间断低温后出现巨噬细胞活动的主要原因,它将使坐骨神经有髓纤维变性更加严重。 相似文献
25.
血液高凝分子标志物在脑血栓形成各期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血液高凝分子标志物在脑血栓形成各期的动态改变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 36例脑血栓形成期患者为研究组 ,并设对照组 2 5例。采晨血 6mL ,对研究组分别在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3个时相各采血 1次 ,应用ELDSA法测定血浆FPA浓度 ,采用双抗体夹心ELDSA测定DD浓度。将其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脑血栓形成各期血浆FPA浓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脑血栓形成中各期无显著差异。DD浓度亦显著高于对照组 ,但亚急性期高于急性期 ,慢性期与急性期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测定血液高凝分子标志物对诊断脑血栓形成有一定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6.
目的对初发的脑梗死患者血尿酸水平与进展性脑梗死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方法对连续住院的126例脑梗死病人的血尿酸水平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价,同时确定进展性脑梗死病例。发现进展性脑梗死的发生率为6.88%。血尿酸水平与脑梗死病人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无相关(P>0.05),而发现血尿酸水平与进展性脑梗死病人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有相关。结论血尿酸增高可初步作为预测进展性脑梗死发生的筛选指标。由于影响血尿酸水平的因素较多,可进一步做多因素、大样本的分析。 相似文献
27.
29.
加强护理临床带教管理 提高护理临床带教水平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我院承担泰山医学院、泰安市卫校等医学院校的临床教学 ,以及对全市各县、市、区医院技术指导的任务 ,是我市医疗、教学、科研及预防保健中心 ,也是泰山医学院第一教学医院。1993年被评为三级甲等医院。多年来 ,我院十分注重护理临床带教工作 ,并以严谨科学的带教方法 ,高素质的带教队伍和高标准的带教质量著称 ,源源不断地向社会输送了大量的护理人才 ,并在护理临床带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1 选拔临床带教老师时实行双向选择制临床带教老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医院的带教质量与水平。因此 ,我院护理部在选拔带教老师上实行了双项选择制。… 相似文献
30.
目的:探讨皮肤交感反应(SSR)在诊断糖尿病性神经病的应用及局限性。方法:检测对象为健康对照组20人,糖尿病组45例。糖尿病组又分为两组:A组为糖尿病未合并多发神经病组20例,B组为糖尿病合并多发神经病组25例。糖尿病组及健康对照组均行正中神经、尺神经、胫神经和腓总神经顺向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检测及腓肠神经逆向SCV和四肢SSR的检测。结果:①所有的健康对照者均引出完整的SSR波;②糖尿病患者中SSR的消失者与SSR出现者的年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608),但糖尿病病程分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001);③自主神经症状和体征在糖尿病B组(特别是手足干燥出汗少及无汗者)发生率较糖尿病A组高;④在糖尿病A组的患者中SSR手部异常率为45%(9/20),消失率为5%(1/20),足部的异常率为35%(7/20),消失率为10%(2/20);糖尿病B组患者SSR手部异常率为84%(21/25),消失率为16%(4/25),足部的异常率为84%(21/25),消失率为44%(11/25),手部SSR异常率B组显著高于A组(P=0.006),足部SSR消失率和异常率也是B组显著高于A组(P=0.02,P=0.001)。所有的患者至少一个肢体SSR异常即计人异常例,异常率为69%(31/45)。结论:SSR对糖尿病性远端对称性周围神经病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评估有诊断价值和较高的敏感性,但对糖尿病早期自主神经病的诊断,特别是与临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症状和体征的相关性评估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