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85篇
  免费   231篇
  国内免费   86篇
耳鼻咽喉   9篇
儿科学   21篇
妇产科学   13篇
基础医学   112篇
口腔科学   21篇
临床医学   321篇
内科学   212篇
皮肤病学   17篇
神经病学   27篇
特种医学   60篇
外国民族医学   7篇
外科学   188篇
综合类   645篇
预防医学   209篇
眼科学   21篇
药学   258篇
  1篇
中国医学   289篇
肿瘤学   71篇
  2024年   34篇
  2023年   104篇
  2022年   145篇
  2021年   129篇
  2020年   110篇
  2019年   114篇
  2018年   97篇
  2017年   63篇
  2016年   67篇
  2015年   77篇
  2014年   136篇
  2013年   107篇
  2012年   112篇
  2011年   115篇
  2010年   109篇
  2009年   99篇
  2008年   84篇
  2007年   84篇
  2006年   98篇
  2005年   77篇
  2004年   96篇
  2003年   53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43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29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5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3篇
  1964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目的对桡骨远端骨折锁定钢板结构进行优化设计,以应对骨折内固定个性化刚度需求。方法运用三维建模和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完成桡骨远端骨折模型和常规钢板的模型构建,基于初始有限元分析结果,以轴向刚度下调33.33%且保留扭转刚度的90.00%以上作为优化目标,对常规钢板进行拓扑优化和重设计;通过有限元分析计算,对比常规钢板和优化钢板在轴向压缩和扭转工况下的内固定刚度和产生的骨折区应变。结果所获得的优化钢板轴向刚度为636.5 N/mm,下调幅度为19.7%,基本接近既定的目标刚度,优化后的扭转刚度为634.12 Nmm/°,下调幅度为8.8%,并未超出既定的目标限值;而骨折区应变变化方面,轴向应变相比切向应变呈现出更为显著的增加趋势,与刚度调控效果基本一致。结论通过拓扑优化的方法从钢板结构层面进行重设计,可实现骨折愈合的个性化内固定刚度调控。  相似文献   
92.
目的探讨前臂旋前旋后运动的肌力变化以及肱骨应力、位移的生物力学特性。 方法根据Dicom数据在MIMICS中重建三维肱骨并在Hypermesh中划分网格和材料赋值。采用志愿者的身高、体重数据在AnyBody骨骼肌肉系统中建立个性化上肢的骨骼肌肉模型,模拟前臂旋前旋后运动,导出旋前旋后运动过程中的肌力等边界条件,将此数据作为肱骨有限元分析的边界条件。最后在Abauqus中行肱骨应力、位移大小的分析。 结果前臂0°~90°旋前运动时主要是旋前圆肌、旋前方肌发挥作用,旋前圆肌约90°时肌肉力最大,旋前方肌约40°时肌肉力最大。当前臂0°~90°旋后运动时主要是旋后肌、肱二头肌发挥作用,二者肌肉力在旋后约90°时最大。旋前运动约90°时肱骨受到的应力、位移最大,而旋后运动约10°时肱骨受到的应力、位移最大。应力大致在肱骨中下1/3处集中,而位移集中在肱骨的中部及远端,且以肱骨远端最为明显。 结论利用AnyBody骨骼肌肉系统成功模拟了前臂旋前旋后运动并与有限元分析联动,在肌力加载下分析肱骨应力、位移。肱骨中下段是骨折的好发部位。  相似文献   
93.
目的在改良内镜负压装置下,探讨钛夹治疗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并发中重度迟发性出血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10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并发中重度迟发性出血的患者,采取在全麻气管插管下行胃镜探查,确定出血部位为十二指肠乳头切口处,更换十二指肠镜予以钛夹夹闭止血。结果 10例患者均一次止血成功,胃镜下探查平均耗时(48.93±3.24)min,钛夹夹闭平均耗时(14.55±2.21) min,使用钛夹数量平均(2.70±1.22)个。10例患者内镜下止血前与止血后12和24 h血清淀粉酶、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下止血前与止血后12和24 h血红蛋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在保证内镜视野的前提下,内镜下钛夹治疗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并发中重度迟发性出血安全、有效,具有十分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4.
在应用化学药物治疗結核病时,常出现因药物所致的副作用,近年来更由于广泛长期地使用抗結核药物进行治疗肺結核病,副作用有逐日增加趋势。为了今后更好地掌握使用抗結核药物,及时发現副作用,給予适当处理,以及如何采取预防措施,减少其发生,特将我院1958年1月~1962年10月之住院患者3,709人,不分疗程及病情,全部使用抗結核药物治疗結核病所引起的副作用:(过敏反应-过敏性休克,荨  相似文献   
95.
本文通过系列测定初发急性心肌梗塞(AMI)41例血中磷酸肌酸激酶MB同功酶(CK-MB)。天冬氨酸转氨酶线粒体同功酶(ASTm)活力以及乳酸脱氢酶同功酶1和2比值(LDH_1/LDH_2),观察AMI后前3天这些同功酶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胸痛发作≤6小时,CK-MB活力和LDH_1/LDH_2比值明显升高,此后三项酶指标并行升高。其中CK-MB在AMI后18~24小时达峰值,36~48小时后明显下降;ASTm和LDH_1/LDH_2分别在AMI后36和24小时达峰值,持续至72小时未见明显降低。文中还简要讨论了这些同功酶变化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6.
97.
目的:通过检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骨密度( BMD )及血清瘦素( LP )、碱性磷酸酶( ALP )、骨钙素(BGP)、白介素-6(IL-6)水平,观察神经肌肉促进技术(NFT)对其肢体骨质疏松的影响。方法将5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行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早期给予NFT治疗。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检测两组入院第2天及治疗6个月后的BMD,采用ELISA法检测两组血清LP、ALP、BGP、IL-6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6个月后两组患肢BMD、对照组健肢与患肢BM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血清LP、ALP、BGP、IL-6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 NFT能影响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骨代谢指标,增加偏瘫肢体BMD;NFT对防治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骨质疏松有效。  相似文献   
98.
99.
目的:探讨两孔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在临床上的应用。方法收集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接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随访资料,回顾性分析两孔法40例患者,三孔法50例患者资料,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数据用SPSS20.0进行分析,两组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下床时间、采用t检验;术后疼痛情况、术后患者满意度、术后并发症采用卡方检验,且以P值小于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90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且无并发症发生。两孔法手术时间(41±12.3) min比三孔法(48±15.88) min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57, P=0.036)。两孔法与三孔法术后肛门排气时间(1.2±0.22) d 比(1.9±0.17) d、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1.2±0.22) d 比(1.9±0.17) d、术后住院天数(3.8±0.85) d 比(5.1±0.71) d,均比三孔法有优势,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疼痛评分为0分者两孔法组有22例(55.0%),三孔法组仅有13例(26.0%);疼痛评分介于7~10分之间的患者两孔法组有4例(10.0%),三孔法组有8例(16.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2.552, P=0.010)。满意度评分两孔法组5分者有14例(35.0%),三孔法组有8例(16.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428, P=0.015)。结论两孔法患者较三孔法患者疼痛明显减轻、术后满意度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0.
目的:探讨胸腰段脊椎(T10~L3)前路手术入路局部解剖结构指导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内固定的临床效果。方法通过对10具(男性6具、女性4具)成人尸体标本进行胸腰段脊椎(T12~L3)进行解剖学研究,并于2010年1月~2013年10月对30例脊髓压迫主要来自于椎管前方的胸腰段椎体暴散性骨折病人行胸腰段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其中,男21例,女9例;年龄20~65岁,平均38.5岁。均采用右侧卧位、左侧入路,切除左第十一肋骨,行T12、或L1、L2椎体次全切除植骨内固定术,其中T125例,L112例、L213例,所有病例均行相隔一个椎体、短节段固定。观察手术时间中出血并发症发生以及术后随访对比分析,观察植骨融合情况。结果平均手术时间(1.8±1.3)h,平均术中出血量(400~2100)800mL,术中胸腹损伤5例,术后胸腔引流3例,无大血管损伤及内脏脏器损伤,无脊髓神经损伤加重病例。随访6~46个月,平均20个月。所有病例均获满意复位,随访期间无复位丢失,内固定位置佳,无松动断裂,均于5个月获得骨性融合,融合率为100%。结论对于胸腰段(T12~L2)椎体暴裂性骨折,脊髓压迫主要来自于椎管前方,熟悉脊椎前入路局部解剖,掌握前路技术要点,采用前入路行椎体次全切除植骨内固定术,能够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脊髓减压确实,术中植骨融合率高,手术效果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