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2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8篇
预防医学   10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6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比较经静脉移植和心肌移植骨髓间质干细胞(MSCs)对心肌梗死后心功能的影响。方法结扎30只日本大耳兔的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后分成3组:损伤对照组、静脉移植组和心肌移植组。5周后检测各移植组抗DAPI染色及心脏的结构和功能。结果静脉移植组、心肌移植组在移植区均可检测到大量DAPI阳性标记的细胞,与损伤对照组相比,二者的左室结构与功能均明显改善(P<0.05);而心肌移植组对心功能的改善优于静脉移植组,二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静脉移植的MSCs能够在心肌局部分化成为类心肌细胞,并有效改善心脏功能;经心肌移植MSCs对心功能的改善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22.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接受氯吡格雷治疗的患者中,细胞色素P450 2C19(CYP2C19)*2基因多态性(681A)与支架内血栓形成的相关性,以及服用钙通道阻滞剂(CCBs)与支架内血栓形成的相关性。方法:检测1 738例冠心病PCI术后患者的CYP2C19基因多态性,并将这些患者分为CCBs组和非CCBs组,采用比浊法检测二磷酸腺苷(ADP)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PAR),比较两组患者MPAR及支架内血栓形成率的差异。结果:19例(2.4%)CYP2C19*2基因型的患者(包括CYP2C19*2/*2或*1/*2)和7例(0.75%)基因型为CYP2C19*1/*1的患者发生了明确的支架内血栓形成;CYP2C19*2基因型患者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明显高于CYP2C19野生型纯合子患者(CYP2C19*1/*1)(风险比为4.26,95%可信区间为1.28~9.22,P<0.05);基因型为CYP2C19*1/*1的患者发生支架内血栓形成的风险最低,而基因型为CYP2C19*2/*2的患者支架内血栓形成的风险最高(风险比为0.568,95%可信区间为0.308~2.070,P<0.01);CCBs组和非CCBs组MPAR及支架内血栓形成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CI术后接受氯吡格雷治疗的冠心病患者中,CYP2C19*2基因型患者支架内血栓形成的风险增加,而服用CCBs不会导致氯吡格雷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减弱以及支架内血栓形成事件增加。  相似文献   
23.
目的 讨论光学相关断层摄影技术观察壁冠状动脉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36名心肌桥(myocardial bridging, MB)患者(即冠脉造影可见“挤奶现象”的患者)行光学相干断层摄影检查(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及血管内超声检查(intravascular ultrasound, IVUS),并进一步用猪的心脏作为动物模型以确认与OCT图像相对应的组织学结构。结果 所有患者OCT检测均发现MB节段内一紧邻动脉管壁外的边界清晰、不均质的、低信号梭形区域;且在舒张期更易观察到这一特征性的图像表现。该梭形区域的最大弧度为176.3°±53.1°(106°~287.5°),最大厚度为(0.41±0.12)mm(0.25~0.69mm)。所有患者均在且只在肌桥节段外近段血管内检出动脉粥样硬化改变,仅1例患者在肌桥节段内发现了管壁内膜增厚。OCT所发现的梭形区域不同于IVUS图像中代表MB肌束的半月形无回声区域。另外,线性相关分析发现梭形区域弧度与管腔受压迫程度呈负相关(r=-0.403,P=0.004)。进一步的动物模型的组织学检查结果发现这一梭形、低信号区域是位于肌肉与动脉血管之间的结缔组织。结论 在造影和IVUS确诊的MB患者中,OCT检查可在肌桥节段发现一紧邻动脉管壁外的边界清晰、不均质的、低信号梭形区域,进一步组织学检查结果发现这一区域为动脉周围结缔组织,而非IVUS中代表肌束的半月形无回声区域。  相似文献   
24.
雷×,女,62岁,农民。因长期噁心、呕吐、厌食、消瘦、贫血,于1984年1月12日诊断为慢性胃炎收住院,患者失去劳动力已十多年,曾到各医院先后诊断为贫血、溃疡病、癔病、神经官能症等。体查:体温35℃,呼吸26次,脉搏76次,血压85/50毫米汞柱。表情淡漠,恶液质,皮肤干燥,巩膜无黄染,肺呼吸音稍粗,心音低钝,律整,肝脾未触及,上腹剑突下无压痛,下肢轻度浮肿。化验:白细胞5,600,红细胞240万,血红蛋白8克,大小便无异常。谷丙转氨酶100单位以下,血清总蛋白5克%,空腹血糖80毫克%。X线胃肠钡餐检查未发现病变。心电图:窦性心律,各导程T波低平,结合病人十分怕冷,初  相似文献   
25.
目的 分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后高敏肌钙蛋白T(high sensitive troponin T, hs-TNT)升高的危险因素。 方法 入选2016年1月至2016年8月因心绞痛接受PCI治疗的107例患者,根据介入治疗后hs-TNT分为两组: hs-TNT正常组(hs-TNT<0.013ng/mL,n=57)、hs-TNT升高组(hs-TNT>0.026ng/mL,n=50)。通过分析患者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结果及冠脉病变特征及介入情况探讨PCI术后hs-TNT升高的相关因素。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血糖、Gensini评分、狭窄血管数、干预血管数、支架直径、支架长度、置入支架数、球囊扩张时间、分叉病变和弥漫病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提示: 年龄、血糖、置入支架数是PCI术后hs-TNT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年龄、血糖、置入支架数是经PCI术后hs-TNT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6.
目的探讨急性心梗早期使用倍他乐克减少室性或室上性心律失常的作用。方法将232例急性心梗病例随机分为2组:A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口服倍他乐克25-50mg/次,一日2次;B组(对照组)仅予常规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在治疗后的第3个月和第6个月时,倍他乐克组患者发生室性、室上性心律失常及心律失常性死亡的患者明显减少;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梗早期使用倍他乐克能减少室性和室上性心律失常的发作。  相似文献   
27.
病历摘要患者,男,18岁,住院号79588。1979年10月12日暴饮、暴食一餐。第二天即觉全身疲倦,胃纳欠佳,左背肩胛下疼痛,活动受限,但仍能坚持劳动。10月16日除左背痛外,全身肌肉剧痛,寒战,高热。17日进一步加重,且恶心、呕吐多次,呕出物为食物残渣和黄色液体;腹泻2次,粪质稀带粘液,无脓血。曾到某医院诊治,验血:白细胞16200,肌注青、链霉索。患者自发病以来一直无咳、无痰,17日中午起病情恶化.呕吐频繁,神志不清,烦路躁妄,大便失禁而入院。  相似文献   
28.
目的探讨硒(Se)抗石英尘的细胞毒作用及其机理.方法采用体外细胞培养法,观察在不同浓度硒作用下,染石英尘的肺泡巨噬细胞(AM)膜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MDA)生成量和AM内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结果在体外染石英尘中加入硒有效抑制AM膜丙二醛生成量,其中以1.0×10-4mo/L硒作用最为明显,并可提高AM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且有一定的剂量反应关系.结论硒具有抗石英尘对肺泡巨噬细胞脂质过氧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29.
中药药动学研究中给药剂量的现状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对药动学研究中给药剂量情况进行综述,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为今后进行药动学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查阅国内外近年来药动学研究文献与著作,并对单味中药、单方制剂、中药复方、单体药物的药动学口服给药剂量进行列表分析。结果 各类药物在进行药动学实验时,给药剂量与人体实际服用量间存在一定的差异,给药剂量往往比人体实际服用剂量大很多。结论 不同剂量药物的体内过程往往不一样,而且药物在人体的代谢存在饱和现象,加大给药剂量考察药物的体内过程,并不能直接反映药物在人体的体内过程。  相似文献   
30.
目的 对比两种途径行肾动脉造影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05年7月至2008年7月收住院血压控制不良的疑似冠心病患者100例,按不同的途径分为2组:经肱动脉造影组50例,经股动脉造影组50例,均在冠状动脉造影结束即刻同途径行选择性肾动脉造影,对比观察两组在肾动脉造影期间造影所用时间、造影剂用量、手术成功率、卧床时间及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两组共检出肾动脉狭窄患者25例,其中6例双侧肾动脉狭窄.两组造影所用时间、造影剂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成功率股动脉组略高,经肱动脉造影组卧床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低于经股动脉造影组(P<0.05).结论 经肱动脉行选择性肾动脉造影具有穿刺部位血管并发症少、止血容易、术后即刻可以活动的特点,可以考虑作为股动脉途径的替代途径加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