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043篇 |
免费 | 423篇 |
国内免费 | 131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43篇 |
儿科学 | 42篇 |
妇产科学 | 20篇 |
基础医学 | 246篇 |
口腔科学 | 55篇 |
临床医学 | 542篇 |
内科学 | 311篇 |
皮肤病学 | 27篇 |
神经病学 | 68篇 |
特种医学 | 131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1篇 |
外科学 | 272篇 |
综合类 | 1100篇 |
预防医学 | 508篇 |
眼科学 | 37篇 |
药学 | 447篇 |
10篇 | |
中国医学 | 606篇 |
肿瘤学 | 13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94篇 |
2023年 | 269篇 |
2022年 | 309篇 |
2021年 | 338篇 |
2020年 | 265篇 |
2019年 | 188篇 |
2018年 | 197篇 |
2017年 | 99篇 |
2016年 | 123篇 |
2015年 | 111篇 |
2014年 | 228篇 |
2013年 | 220篇 |
2012年 | 241篇 |
2011年 | 231篇 |
2010年 | 193篇 |
2009年 | 202篇 |
2008年 | 149篇 |
2007年 | 154篇 |
2006年 | 98篇 |
2005年 | 110篇 |
2004年 | 98篇 |
2003年 | 84篇 |
2002年 | 57篇 |
2001年 | 63篇 |
2000年 | 68篇 |
1999年 | 30篇 |
1998年 | 22篇 |
1997年 | 36篇 |
1996年 | 29篇 |
1995年 | 27篇 |
1994年 | 11篇 |
1993年 | 17篇 |
1992年 | 22篇 |
1991年 | 24篇 |
1990年 | 10篇 |
1989年 | 21篇 |
1988年 | 16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5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6篇 |
1982年 | 8篇 |
1981年 | 3篇 |
1980年 | 2篇 |
1978年 | 1篇 |
1975年 | 1篇 |
1965年 | 1篇 |
1964年 | 1篇 |
1963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5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观察一种交叉异位融合肾新亚型的发病情况,探讨其临床分型、诊断与治疗以及发病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交叉异位融合肾合并髂血管后巨输尿管异位开口和胸椎侧弯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病史资料、影像资料和手术探查交叉异位融合肾的术中所见,然后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文献复习证实这可能是交叉异位融合肾的一种新亚型,交叉异位融合肾合并髂血管后异位输尿管在以前的文献中也从未见报道,患者的异位输尿结石并感染通过手术治愈。结论:男性的异位输尿管开口更为隐蔽,需要联合多种方法进行诊断。 相似文献
42.
目的研究米非司酮对乳腺癌细胞系MCF-7和T47D的增殖抑制作用。方法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米非司酮对乳腺癌细胞系MCF-7和T47D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不同浓度米非司酮(0.25、2.5、25和50μmol/L)分别处理人乳腺癌细胞系MCF-7和T47D1、2、3d后,观察细胞形态变化,以及检测各组细胞生长曲线。结果米非司酮对乳腺癌MCF-7和T47D细胞均有抑制作用,其抑制率均随着米非司酮浓度的增加而变化,存在明显的量效关系。通过对两种细胞抑制率(IR)值直线回归分析,米非司酮对MCF-7细胞的IC50为51.21μmol/L,对T47D细胞的IC50为54.29μmol/L。形态学观察发现,各组细胞体积变小,细胞间的链接消失,细胞内明显有黑色小颗粒聚集。25和50μmol/L浓度米非司酮对MCF-7乳腺癌细胞株生长抑制作用明显,特别是50μmol/L干预24h后在高倍镜下可见明显的核质浓缩。结论米非司酮对病理分型、激素受体型不同的乳腺癌MCF-7和T47D细胞均具有抑制增殖的作用,并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效应。 相似文献
43.
目的评价支架象鼻术联合左锁骨下动脉(LSCA)-左颈总动脉(LCCA)转流术治疗主动脉弓远端病变的近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至2015年11月我院14例主动脉弓远端病变行支架象鼻植入联合LSCA-LCCA转流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为男性,平均年龄20~69(52±14)岁。术前合并高血压9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5例,陈旧性脑梗死1例。既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1例,Bentall术1例,动脉导管结扎术1例,腹主动脉瘤介入1例。结果无院内死亡。同期手术包括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例,升主动脉成形术1例。呼吸机辅助时间和住ICU时间分别为(21±7)h、(43±19)h。胸骨哆开再固定1例;以支架象鼻为锚定区,胸降主动脉腔内覆膜支架1例。随访期间,1例患者失访,其余患者无死亡,恢复良好。结论采用支架象鼻术联合LSCA-LCCA转流术治疗主动脉弓远端病变,可同期处理主动脉近端病变和封闭主动脉弓远端病变,获得满意的近中期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44.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重症及危重症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对2020年1月~2020年3月湖北省洪湖市人民医院75例COVID-19重症及危重症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5例患者重型43例,危重型32例,男性41例 (54.67),女性34例(45.33%),年龄58.1±15.9岁,49.3%患者有基础疾病史,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78.67%)和咳嗽(70.67%)等。与重型患者比较,危重型患者在年龄>60岁患者比例、入院时WBC计数、hsCRP、PCT、凝血酶原时间、D二聚体、ALT、CRE、LDH、cTnI、NT-proBNP等均较重症组明显升高,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单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
岁、WBC计数升高、hs-CRP升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D二聚体升高、NT-proBNP升高、cTnI升高是 COVID-19 危重型的相关因素 (P均<0.05)。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OR=8.165,95%CI 1.483,45.576,P=0.017),凝血酶原时间延长(OR=7.516,95%CI 2.568,21.998,P=0.006)和NT-proBNP 升高(OR=6.194,95%CI 1.305,29.404,P=0.022)是 COVID-19 危重型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 年龄大于60岁、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和NT-proBNP升高是COVID-19危重症患者的重要临床特征,可能为危重症患者的早期预警因素。 相似文献
45.
目的:探索加味萆菟汤联合非那雄胺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的效果。方法:将2016年10月-2017年12月于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男科进行治疗的100例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治疗组采用加味萆菟汤单味颗粒剂配合非那雄胺进行治疗,对照组则单纯服用非那雄胺,两组患者于治疗12 w后观察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表(IPSS)+生活质量评定表(QOL)总积分、前列腺体积、残余尿量(RUV)的情况。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0.9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7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P0.05)。治疗12 w后IPSS+QOL总积分、残余尿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加味萆菟汤联合非那雄胺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疗效确切,显著改善下尿路症状。 相似文献
46.
目的观察逐痰通络汤对老年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术后恢复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接受了老年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术治疗的患者83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配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41例。对照组采用老年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术后恢复期的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辅以逐痰通络汤进行术后恢复期的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脑血管平均流速及血管外周阻力水平、两组患者疗效评价。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脑血管平均流速(18.95±1.31) cm/s及血管外周阻力水平均优于对照组患者脑血管平均流速及血管外周阻力水平,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88.10%)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0.73%),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逐痰通络汤对老年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术后恢复期患者疗效显著,应在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7.
50.
原发性肝癌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恶性肿瘤疾病,其中以肝细胞癌为最主要的病理类型。手术切除是治疗肝细胞癌最主要的治疗手段,但可引起术后感染、肝衰竭等并发症,影响患者预后。常见的术后感染类型包括手术部位感染、腹腔感染、肺部感染和胆道感染等。研究表明患者基础疾病、年龄、营养状况、术中失血量、围手术期输血、胆漏、住院时间、引流管滞留时间等因素与患者术后感染存在相关性,临床医生可以采用术前使用抗生素、控制血糖、补充白蛋白、术中止血、尽早拔除引流管等措施来预防术后感染的发生,改善患者手术预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