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00篇
  免费   251篇
  国内免费   116篇
耳鼻咽喉   26篇
儿科学   18篇
妇产科学   27篇
基础医学   169篇
口腔科学   15篇
临床医学   583篇
内科学   259篇
皮肤病学   34篇
神经病学   106篇
特种医学   153篇
外国民族医学   3篇
外科学   267篇
综合类   1030篇
预防医学   419篇
眼科学   37篇
药学   425篇
  4篇
中国医学   537篇
肿瘤学   155篇
  2024年   82篇
  2023年   166篇
  2022年   158篇
  2021年   175篇
  2020年   116篇
  2019年   101篇
  2018年   116篇
  2017年   52篇
  2016年   74篇
  2015年   98篇
  2014年   201篇
  2013年   143篇
  2012年   171篇
  2011年   199篇
  2010年   136篇
  2009年   138篇
  2008年   147篇
  2007年   139篇
  2006年   152篇
  2005年   169篇
  2004年   133篇
  2003年   139篇
  2002年   99篇
  2001年   107篇
  2000年   98篇
  1999年   115篇
  1998年   88篇
  1997年   97篇
  1996年   75篇
  1995年   72篇
  1994年   61篇
  1993年   59篇
  1992年   55篇
  1991年   34篇
  1990年   41篇
  1989年   36篇
  1988年   26篇
  1987年   39篇
  1986年   34篇
  1985年   29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26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3篇
  1977年   3篇
  1965年   8篇
  1960年   3篇
  1958年   5篇
  195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为比较左布比卡因和罗哌卡因与亚甲蓝的配比液在肛周手术后的镇痛效果,探讨肛周手术后最佳的镇痛方式,将196例肛门手术病人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98例,按照3:2的等效比率,A组使用0.75%罗哌卡因5ml加1%亚甲蓝2ml的配比液,B组使用0.5%左布比卡因5ml加1%亚甲蓝2ml的配比液,组成长效镇痛剂进行肛周皮下局部注射。在术后1~7d采用疼痛视觉评分系统(VAS)对病人疼痛程度进行评分。结果显示,术后1~3dA组与B组VA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4~7dB组VAS评分低于A组(P〈0.05)。结果表明,用左布比卡因与亚甲蓝的配比液能够更好地进行肛周术后的镇痛。  相似文献   
32.
目的:研究电针足三里穴对致死性失血性休克延迟补液大鼠生存率和脏器功能指标的影响,探讨其对液体复苏疗法的替代作用.方法:36只SD雄性大鼠,体重(270±20)g,按全血容量的45%放血制成致死性失血性休克模型.随机分为3组:即刻补液组、非经非穴+延迟补液组和足三里+延迟补液组,每组12只.即刻补液组于失血后10 min...  相似文献   
33.
目的总结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的研究现状和进展。方法复习近年来国内外的相关文献,对乳腺癌SLNB的概念、适应证、活检技术、提高检出准确率的方法、病理学检查方法、转移灶类型、临床应用等进行综述。结果 SLNB的适应证在不断扩大。示踪剂、影像学检查和病理学检查技术的发展有助于对乳腺癌前哨淋巴结(SLN)状态的评估。乳腺癌SLNB的操作方法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对其能否指导选择性的腋窝淋巴结清扫的争议较大,且SLNB的SLN检出率及假阴性率变化范围较大。结论 SLNB已成为乳腺癌外科治疗的重要辅助手段,但其操作尚需进一步规范,其临床应用范围还需要大量前瞻性、多中心的随机试验进一步论证。  相似文献   
34.
目的探讨宁夏地区男性生育异常与染色体多态性的关系。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5月来我院生殖中心就诊的男性生育异常患者3 102例,抽取患者外周静脉血2~4ml进行淋巴细胞培养,并进一步做G显带及染色体核型分析;对患者进行常规精液检测,根据精液结果分为精液正常组(n=2 741)、无精子症组(n=259)及少弱精子症组(n=102),比较分析三组间染色体多态性检测情况。结果患者中检出染色体多态者共计588例,检出率18.95%。染色体多态核型分析结果显示,222例(37.76%)为D/G组(包括13、14、15、21、22号染色体)随体增加;67例(11.39%)为1号、9号、16号染色体次缢痕的增加;29例(4.93%)为9号染色体臂间倒位;270例(45.92%)为Y染色体多态变异。无精子症组、少弱子精症组及精液正常组患者染色体多态检出率分别为22.01%、28.43%和18.31%,少弱精子症组染色体多态检出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而无精子症组与精液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染色体多态与男性无精、少精等生育异常密切相关,在临床遗传咨询和诊断治疗中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35.

目的分析磁共振扫描弥散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MR-DWI)和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primary retroperitoneal tumor,PRT)中的评估与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6.
37.
目的:通过观察雷公藤甲素对2型糖尿病肾病小鼠肾脏和人肾小球系膜细胞氧化应激的影响,探讨雷公藤甲素改善2型糖尿病肾病的分子机制。方法:体内实验分3组:C57小鼠对照组、KK-Ay小鼠模型组和KK-Ay小鼠加用雷公藤甲素干预组。雷公藤甲素200 μg/(kg·d)灌胃12周后取肾脏组织进行HE染色;体外实验采用人肾小球系膜细胞为研究对象,分为正常糖组、高糖刺激模型组和雷公藤甲素干预组3组。分别用含有5.5 mmol/L(培养基组成)的D-葡萄糖、30 mmol/L的D-葡萄糖、及30 mmol/L的D-葡萄糖加10 μg/L的雷公藤甲素培养24 h。采用ELISA法检测小鼠肾脏和人肾小球系膜细胞中SOD活性和MDA含量。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各组小鼠肾脏和人肾小球系膜细胞中PRDX2的蛋白表达量。结果:体内外实验结果均显示,与相应对照组相比,2型糖尿病肾病小鼠模型组肾脏和人肾小球系膜细胞高糖刺激模型组细胞中SOD活性明显下降,MDA含量明显增加,PRDX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雷公藤甲素干预组较模型组SOD活性明显升高,MDA含量明显减少,同时PRDX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加(P<0.05)。结论:雷公藤甲素可以通过上调PRDX2抑制2型糖尿病肾病肾脏氧化应激状态。  相似文献   
38.
目的 探讨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与FIB、HCY及心血管危险因素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符合要求的120例患者,依据颈动脉内膜厚度分为颈动脉硬化组与非颈动脉硬化组,并分别收集两组患者的相关信息,检测其FIB、HCY水平。结果 颈动脉硬化组患者FIB、HCY水平、年龄及高血压、糖尿病病史、嗜烟、嗜酒史比例明显高于非颈动脉粥样硬化组(P<0.05),根据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FIB、HCY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呈正相关;根据多元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FIB、HCY水平、年龄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有相关性。结论 FIB、HCY的水平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9.
目的:探究老年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血脂谱部分指标及比值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相关性。方法:纳入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间125例老年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冠脉造影(CAG)及空腹血脂[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检测,根据CAG检测结果进行Gensini(GS)评分,并分为高分组(n=38)、中分组(n=45)、低分组(n=42)。比较三组患者血脂指标及血脂比值(TG、TC、HDL-C、LDL-C、VLDL-C、TC/TG、TG/HDL-C、TG/LDL-C、LDL-C/HDL-C),分析血脂指标、血脂比值与GS评分的相关性;以GS评分为因变量,血脂指标及血脂比值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筛选出经多因素校正后与GS评分仍存在相关性的指标。结果:低分组、中分组、高分组TC、LDL-C均依次升高(P<0.05),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TG、HDL-C、VLDL-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分组、中分组...  相似文献   
40.
椎间盘退变与终板内微血管形态改变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通过观测大白兔椎间盘退变过程中椎间盘终板内的血管形态以及血流量的改变,探讨终板内微血管的改变与椎间盘退变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用4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2组,通过切除造模组20只兔腰椎棘间、棘上韧带及棘突、关节突,造成力学失稳状态诱导形成椎间盘退变模型。分别在术后4、8个月通过扫描电镜、血流激光多普勒仪测定椎体终板内的血管形态以及血流量。结果:在椎间盘退变过程中,椎间盘终板内的血管芽形态逐渐被破坏,微血管数量相应减少,终板内的血流量也明显减少,同时终板内血流量中心部位(靠近髓核区域)血流量多于终板内周围区域的血流量。结论:椎体终板内微血管的改变可能是椎间盘退变的促进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