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2篇
  免费   11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3篇
皮肤病学   100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7篇
预防医学   7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5篇
  1篇
中国医学   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蛋白免疫印迹试验检测新生儿早期先天梅毒2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梅毒螺旋体蛋白印迹试验(TPPA—IgM—WB)在诊断新生儿早期先天梅毒中的作用。方法:对21例梅毒孕妇所产21例新生儿血清,应用梅毒螺旋体蛋白印迹试验(TPPA—IgM—WB)和常规血清学方法(TPPA、RPR、FTA—ABS—IgM)进行检测,评价上述实验诊断方法和常规实验室检测在先天梅毒早期诊断中的作用。结果:21例孕妇梅毒病例所生的21例新生儿中,按常规综合诊断方法10例诊断为先天梅毒,而新生儿血清IgM蛋白印迹试验12例阳性(10例常规方法诊断为先天梅毒)。结论:血清IgM蛋白印迹试验诊断先天梅毒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结果显示可能高于现行的常规综合诊断方法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2.
目的:观察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疗效及治疗前后皮损中神经生长因子(NGF)及受体的表达。方法:用NB—UVB治疗23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每周3次,连续21次,以PASI评价疗效,并以原位杂交技术和图像分析系统分析皮损部位光疗前后NGF及受体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临床总有效率为91%,光疗后PASI评分较光疗前显著降低(P〈0.001);光疗前银屑病皮损处NGFmRNA在从基底层到颗粒层均有阳性表达,P140TrkAmRNA在表皮各层均有染色,以棘细胞层和颗粒层染色较强,P75mRNA在棘细胞层和颗粒层有较强染色;光疗后三者mRNA表达强度明显降低(P〈0.01)。结论:NB—UVB是治疗银屑病的安全有效的方法,下调皮损中NGF及受体的表达可能是NB—UVB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3.
目的探讨白介素(IL)-18在寻常性银屑病发病中的作用及其血清水平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34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外周血清中IL—18及干扰素(IFN)-γ的水平,并动态观察治疗前后IL—18及IFN-γ的变化及其与寻常性银屑病患者病情活动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寻常性银屑病患者治疗前血清中IL-18及IFN-γ的水平较正常人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且IL—18及IFN-γ的水平与寻常性银屑病的分期有关,其中进行期患者组显著高于静止期患者组(P〈0.05)。治疗后血清中IL-18及IFN-γ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IL-18的血清浓度变化与寻常性银屑病严重程度指数PASI评分有相关性(P〈0.05),且与IFN-γ水平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IL-18在寻常性银屑病的发病中可能起重要作用,血清IL-18的检测可作为反映寻常性银屑病病情活动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84.
目的:检测关节型银屑病患者外外周血中VEGF水平的改变,探讨其与PASI评分、治疗前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技术(ELISA)检测23例关节病型银屑病患者治疗前、中、治疗后血清中VEGF水平。另检测了23例正常人血清中的VEGF水平作为对照组。结果:关节病型银屑病患者血清中VEGF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P〈0.001),治疗前后患者血清中VEGF水平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VEGF在关节病型银屑病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5.
角膜炎、鱼鳞病、耳聋综合征的GJB2基因突变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检测国内首例先天性角膜炎、鱼鳞病、耳聋综合征(KID)患者的GJB2基因和GJB6基因突变.方法 提取KID综合征患者及家族成员的基因组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GJB2基因和GJB6基因所有的外显子及其邻近的剪切点,并进行双向直接测序.结果 KID综合征患者的GJB6基因未见变化,GJB2基因核苷酸序列exon2第148位碱基由G突变成A,导致蛋白第50位的天冬氨酸转换成天冬酰胺(D50N).结论 GJB2基因突变可能是本例角膜炎、鱼鳞病、耳聋综合征的致病基因.  相似文献   
86.
罗权  刘智玲 《医学临床研究》2011,28(9):1801-1802
[目的]探讨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引起心电图改变的特征.[方法]分析90例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中毒后的心电图的变化.[结果]90 例中,50 例心电图异常(55.6 %),其中ST-T改变32例(35.6%),窦性心动过速11例(12.2%),窦性心动过缓2例(2.2%),房性期前收缩4例(4.4%),室性期前收缩4例(4.4%),心房颤动3例(3.3%),左心室肥大4例(4.4%),房内传导阻滞2例(2.2%).[结论]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除了出现中毒性脑病以外,还可发生心电图异常.  相似文献   
87.
目的比较消痔灵注射液联合不同剂量羟基喜树碱(HCPT)膀胱灌注预防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成三组,每组30例。A组:HCPT正常剂量(20mg);B组:消痔灵(10ml)+HCPT小剂量(10mg);C组:消痔灵(10ml)+HCPT正常剂量(20mg)。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bladder tumor,TURBT)术后常规灌注化疗,评判患者灌注后肿瘤复发情况、不良反应和生存质量(KPS评分)。结果 B、C两组的KPS评分均优于A组(P〈0.05)、复发率均显著低于A组(P〈0.05),而B、C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灌注前后以及三组之间相比较,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水平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消痔灵联合HCPT膀胱灌注安全有效,作用机制可能与VEGF无关。  相似文献   
88.
患儿男,10岁.因全身出现红色角化性扁平丘疹及褐黄色钉状突起性角化性斑块来我所就诊.皮肤科检查:头面部、躯干、四肢大片红色角化斑块基础上疣状、钉样突起,表面结褐黄色油腻痂,皮损多融合,如"豪猪"样外观.背部皮损组织病理学检查示角化过度,局部柱状角化不全,棘层增生肥厚,角质层偶见棘突松解性角化不良细胞,真皮乳头不规则向上增生,浅层血管周围淋巴组织细胞浸润,根据病理结果诊断为豪猪状鱼鳞病.给予口服阿维A胶囊及外用0.1%的维A酸乳膏持续治疗8年,起始剂量0.5mg·kg-1·d-1,最大剂量1 mg·kg-1·d-1.治疗期间定期监测患儿肝肾功能,血脂及身高、体质量,不良反应除皮肤黏膜干燥外,其他无异常.  相似文献   
89.
目的系统评价窄谱中波紫外线(narrow band ultraviolet,NB-UVB)联合甲氨蝶呤(methotrexate,MTX)治疗银屑病的疗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 ed、The Cochrane Library、SpringerL ink、CNKI、VIP和WanF ang Data数据库,选择NB-UVB联合MTX治疗,与仅予NB-UVB或MTX治疗银屑病患者比较的随机临床对照试验,检索时限均为2004年1月至2017年1月。由研究者根据纳入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质量后,采用RevM 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8篇,银屑病患者461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NB-UVB联合MTX治疗组痊愈率均优于单用NB-UVB组(P0.0001)和MTX组(P0.0001),并且联合治疗组UVB剂量低于单用UVB治疗组(P0.0001)。但两种治疗方案在皮肤红斑(P0.05)和皮肤瘙痒(P0.05)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NB-UVB联合MTX可明显提高银屑病患者的治愈率和有效率,对银屑病患者的皮肤红斑和瘙痒等不良反应无明显疗效。但受纳入研究质量和数量的限制,上述结论尚需开展更多高质量研究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90.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中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疗效及对消化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6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所采用的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3例)采用中药治疗,观察组(35例)采用针刺联合中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消化不良症状评分、胃排空变化以及血清中胃动素和神经肽水平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85.7%)明显优于对照组(63.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前饱胀不适、早饱感、上腹痛、上腹烧灼感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上述各消化不良症状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胃排空情况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胃排空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前血清胃动素、神经肽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胃动素、神经肽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联合中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可有效提高患者血清中胃动素和神经肽水平,促进胃排空,改善其消化不良的症状,提高胃肠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