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2篇 |
免费 | 11篇 |
专业分类
临床医学 | 7篇 |
内科学 | 3篇 |
皮肤病学 | 100篇 |
特种医学 | 1篇 |
外科学 | 2篇 |
综合类 | 17篇 |
预防医学 | 7篇 |
眼科学 | 1篇 |
药学 | 5篇 |
1篇 | |
中国医学 | 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2篇 |
2022年 | 2篇 |
2021年 | 6篇 |
2020年 | 9篇 |
2019年 | 9篇 |
2018年 | 6篇 |
2017年 | 2篇 |
2016年 | 6篇 |
2015年 | 3篇 |
2014年 | 1篇 |
2013年 | 3篇 |
2012年 | 3篇 |
2011年 | 4篇 |
2010年 | 12篇 |
2009年 | 20篇 |
2008年 | 7篇 |
2007年 | 7篇 |
2006年 | 15篇 |
2005年 | 19篇 |
2004年 | 11篇 |
2003年 | 2篇 |
199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62.
63.
目的:探讨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s)Toll样受体9(Toll—like receptor9,TLR9)的表达及其与血清中IFN-γ浓度的相关性,初步探讨TLR9在寻常型银屑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LR9的表达,并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IFN-γ的浓度。另取2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结果: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中单核细胞TLR9的表达较正常人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TLR9表达与血清IFN-γ浓度变化呈正相关(P〈0.05)。结论:结果提示TLR9及其介导的天然免疫鹰答在银屑病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上调IFN-γ的表达促使炎症因子产生和分泌而介导银屑病的发病。 相似文献
64.
目的对四种鱼鳞病(寻常型鱼鳞病;X性-联鱼鳞病;板层状鱼鳞病;大疱性鱼鳞病)的致病基因进行精细定位,并分析其基因型与临床表型的关系。方法对四种鱼鳞病各1例患者进行临床表型分析以及外周血DNA直接测序检测鱼鳞病FLG基因、STS基因、TGM1基因和K1,K10角蛋白基因的突变位点。结果①寻常型鱼鳞病患者在FLG基因的外显子5的第278位有G-T突变,613位有G-A突变。②板层状鱼鳞病患者TGM1基因外显子3的第504位碱基有C-T突变,使第142位氨基酸由精氨酸(R)转变为半胱氨酸(C),即R142C错义突变;外显子7的第1122位碱基有C-T突变,使348位氨基酸由精氨酸(R)突变为终止密码(R348X),导致其编码的蛋白缺失了C端的470个氨基酸。③X-性联鱼鳞病患者STS基因完全缺失。④大疱性鱼鳞病患者外显子5的第242碱基存在A-C突变,外显子6的第599位碱基均存在A-G突变,导致K1蛋白第633位氨基酸由赖氨酸(Lys)变为精氨酸(Arg)。结论鱼鳞病患者临床表型的不同与致病基因的突变位点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5.
鱼鳞病是一种以皮肤干燥、脱屑为主的遗传性皮肤病,可伴有系统损害而出现相应的综合征,其发病机理为基因突变。随着研究的深入,部分鱼鳞病基因已经被确定,甚至被用于产前诊断,有些还在研究中。为更好的了解各种鱼鳞病致病基因的分布,提供有效的产前诊断和遗传学咨询,本文就已发现的各种鱼鳞病的致病基因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66.
目的研究IL-18在寻常性银屑病发病中的作用及阿维A对其的诃节作用,进一步探讨阿维A治疗银屑病的机制。方法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30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经阿维A治疗前后外周血IL-18的水平变化。结果寻常性银屑病患者经阿维A治疗前的血清中IL—18的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后及正常人对照组;治疗后血清中IL—18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结论IL—18在寻常性银屑病致病中起重要作用;阿维A治疗银屑病的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IL-18的分泌而达到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67.
何婉苹;王焕丽;汤少开;杨韵青;彭嘉俊;罗权;叶兴东;王建琴 《医学动物防制》2024,(7):661-664+668
目的 了解广州市2011—2022年生殖道沙眼衣原体(Chlamydia trachomatis,CT)感染流行特点和发病趋势,为广州市开展CT感染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广州市2011—2022年各医疗机构网络直报的CT感染病例数据,采用Excel 2019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利用Joinpoint 4.9.1.0软件分析CT感染病例发病率的变化趋势。结果 2011—2022年广州市累计报告CT感染病例133 461例,年均发病率为76.71/10万,发病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转折点出现在2018年,2011—2018年以年均5.61%的速率增长(t=4.74,P=0.002),2018—2022年以年均12.92%的速率下降(t=-5.08,P=0.001)。报告病例以女性为主,占77.68%;高发年龄为20~<35岁,占72.59%;职业分布以家务及待业和商业服务人员为主,分别占46.20%和23.56%。从化区、番禺区和花都区年均发病率位居全市前三,发病率分别为170.15/10万、107.51/10万和83.35/10万;番禺区、白云区和海珠区累计报告病例数位居全市前三,分别占18.52%、17.31%和10.60%。结论 广州市CT感染疫情居高,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影响发病率逐年下降明显,但目前尚不能认为未来其发病率将继续呈下降趋势,需进一步观察评估并及时调整防控策略。 相似文献
68.
检测神经生长因子受体TrkA在人皮肤鳞状细胞癌(CSCC)和基底细胞癌(BCC)中的表达并探讨临床意义.采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28例CSCC、17例BCC、15例CSCC旁正常皮肤组织中TrkA mRNA的表达水平,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TrkA mRNA在CSCC中阳性表达率为21.43%,与BCC(88.24%)和癌旁正常皮肤组织(53.33%)比较均有差异(均P<0.05),其表达率与CSCC的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有相关性(均P<0.05).TrkA的低表达或失表达与皮肤癌发生、发展和侵袭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69.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中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疗效及对消化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6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所采用的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3例)采用中药治疗,观察组(35例)采用针刺联合中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消化不良症状评分、胃排空变化以及血清中胃动素和神经肽水平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85.7%)明显优于对照组(63.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前饱胀不适、早饱感、上腹痛、上腹烧灼感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上述各消化不良症状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胃排空情况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胃排空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前血清胃动素、神经肽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胃动素、神经肽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联合中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可有效提高患者血清中胃动素和神经肽水平,促进胃排空,改善其消化不良的症状,提高胃肠动力。 相似文献
70.
目的 评价黄金微针射频治疗面部痤疮瘢痕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广州市皮肤病防治所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采用黄金微针射频治疗的42例痤疮瘢痕患者(观察组)和CO2点阵激光治疗的47例痤疮瘢痕患者(对照组),分别用疗效四级单盲法和临床痤疮瘢痕评估量表(ECCA)权重评分对两组治疗前后照片分析统计,评估疗效。统计方法采用χ2检验,两独立样本t检验及配对资料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总体有效率分别为92.9%(39例)和89.4%(42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042,P > 0.05)。治疗前观察组ECCA权重评分为46.7 ± 16.3,对照组为45.7 ± 15.8,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0.271,P > 0.05)。治疗后,观察组ECCA权重评分降低为29.5 ± 15.1,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 = -5.713,P < 0.05);对照组降低为31.3 ± 14.9,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 = -6.086,P < 0.05)。结论 黄金微针治疗面部痤疮瘢痕疗效确切,安全性高且创伤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