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0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3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5篇
综合类   44篇
药学   21篇
中国医学   15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41.
目的:研究麻黄甘草不同比例配伍前后水煎液中有效成分含量及其抗炎作用的变化,探讨两药的配伍规律。方法:采用GC-MS测定各水煎液中盐酸去甲基伪麻黄碱、盐酸去甲基麻黄碱、盐酸麻黄碱、盐酸伪麻黄碱、盐酸甲基麻黄碱的煎出量;采用HPLC测定各水煎液中甘草苷和甘草酸的煎出量。通过对醋酸所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的影响,来观察麻黄、甘草药对不同配伍配比水煎液的抗炎作用。结果:与单煎液相比,麻黄与甘草配伍后,随着配伍药材比例增大,水煎液中有效成分的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与空白组比较,各给药组对醋酸所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均有不同程度地抑制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单味麻黄或甘草组比较,麻黄甘草(12:3)组和阳性对照组对醋酸所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均有抑制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配伍组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麻黄甘草配伍后,对彼此有效成分的溶出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推断二药配伍后,甘草中有机酸和麻黄中生物碱之间可能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难溶于水的生物碱有机酸复盐,导致配伍后水煎液中有效成分含量降低。麻黄甘草配伍组对醋酸所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有显著的抑制作用,随着甘草配伍比例的增加,抑制作用降低,推断是水煎液中有效成分含量降低所致。  相似文献   
42.
不同配伍配比对麻黄-桂枝药对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麻黄-桂枝不同比例配伍前后水煎液中有效成分含量的变化,探讨两药的配伍规律.方法:采用GCMS测定水煎液中盐酸去甲基伪麻黄碱(NMP)、盐酸去甲基麻黄碱(NME)、盐酸麻黄碱(E)、盐酸伪麻黄碱(PE)、盐酸甲基麻黄碱(ME)的煎出量;采用HPLC测定水煎液中香豆素、桂皮醇和桂皮醛的煎出量.结果:与单煎液相比,麻黄与桂枝配伍后,随着配伍药材比例增大,水煎液中以上各有效成分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5种麻黄生物碱含量下降幅度在15%~42%,香豆素、桂皮醇、桂皮醛的含量下降幅度在16%~57%.结论:麻黄-桂枝不同比例配伍后,对彼此有效成分的溶出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3.
目的 探讨药对麻黄-杏仁不同比例配伍对水煎液中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方法 采用HPLC分别测定麻黄与杏仁不同比例配伍的水煎液中苦杏仁苷、盐酸去甲基麻黄碱(NME)、盐酸去甲基伪麻黄碱(NMP)、盐酸麻黄碱(E)、盐酸伪麻黄碱(PE)、盐酸甲基麻黄碱(ME)的煎出量.结果 不同比例的麻黄-杏仁配伍后对水煎液中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药对麻黄-杏仁配伍后可以显著增加有效成分苦杏仁苷的含量,与麻黄单煎液相比,苦杏仁的加入则会降低麻黄生物碱的煎出量.  相似文献   
44.
麻黄汤拆方对过敏性炎症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刘永刚  罗佳波  吴忠  贺丰 《中草药》2005,36(4):563-566
目的通过对麻黄汤各拆方配伍组合对嗜酸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的抑制作用探讨其配伍规律。方法采用在体试验观察致敏小鼠抗原攻击后肺灌洗液(BALF)和外周血中的嗜酸性粒细胞聚集反应,采用离体试验观察致敏大鼠抗原攻击后腹腔肥大细胞脱颗粒反应。结果麻黄汤及拆方减少BALF和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不完全相同;麻黄汤及拆方也不同程度抑制致敏大鼠腹腔肥大细胞脱颗粒反应。结论麻黄汤对嗜酸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具有抑制作用,拆方分析显示麻黄汤全方效果最佳,并初步验证了麻黄汤组方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45.
魏凤环  罗佳波  谭晓梅  贺丰 《中草药》2005,36(12):1841-1844
目的研究麻黄汤(HED)对大鼠额叶皮层中天冬氨酸(Asp)、谷氨酸(Glu)、甘氨酸(Gly)和γ-氨基丁酸(GABA)等氨基酸类神经递质水平的影响,及其量效和时效关系。方法2,4-二硝基氟苯为衍生化试剂,HPLC-UV法测定大鼠额叶皮层中氨基酸水平。结果给药5d,HED15、18g/kg剂量组Asp、Glu和GABA水平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升高,Gly无显著性改变。4种氨基酸均在ig5d时,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升高。结论HED显著升高了大鼠额叶皮层中氨基酸水平,并呈现一定的量效、时效关系。在试验剂量范围内15g/kg是较敏感的剂量;给药5d是最佳时间。  相似文献   
46.
麻黄汤不同配伍对大鼠发汗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麻黄汤不同配伍对大鼠的发汗作用.方法采用组织形态学方法,以大鼠腋窝部皮肤汗腺的空泡发生百分率作为评价发汗强度的指标,观察麻黄汤不同配伍给药后30 min对大鼠的发汗作用.结果麻黄 桂枝组发汗作用最强,含麻黄的各配伍组其发汗作用均强于不含麻黄的配伍组;配伍桂枝后发汗作用增强;配伍杏仁后各配伍组的发汗作用没有明显变化;配伍甘草后发汗作用减弱.结论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在麻黄汤中分别起到君臣佐使的作用,深刻体现了组方规律.  相似文献   
47.
目的研究葛根芩连汤不同配伍对主要化学成分、药理效应变化的影响,综合分析该方的配伍规律。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各主要成分,考察HPCE指纹图谱的变化,药理指标采用体外抑菌、体内抑菌、解热试验、抗腹泻试验和病理损害模型。结果葛根和黄连降低黄芩苷的含量,黄连降低甘草酸的含量,葛根、黄芩、甘草使小檗碱的含量降低。配伍产生的沉淀,经分析含有黄芩苷、小檗碱、葛根素、甘草酸。各药配伍组合中,以黄连的体内外抑菌活性最强,不同的菌株强度有差异;解热试验中,最佳组合为葛根和黄芩;在抗腹泻试验中,最佳组合为黄连和炙甘草。结论从治疗“协热下利”证来说,全方4味药组合最佳。  相似文献   
48.
目的以君药效应成分麻黄碱为指标,采用GC-MS法考察不同配伍对麻黄碱药动学参数的影响规律,探索麻黄汤方中臣、佐、使药对君药在人体内过程的影响。方法对麻黄汤作正交设计拆成8个配伍组,每组8名健康男性志愿者,服药后在不同时间点抽取静脉血,测定血浆中麻黄碱,绘制药-时曲线;选用WinNonlin4.0.1软件求算药动学参数;采用SPSS10.0软件对药动学参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药时曲线均符合无滞后开放式1房室动力学模型;不同配伍对麻黄碱的部分药动学参数有显著影响(P<0.05);方中各药味对麻黄碱的部分药动学参数的影响有显著交互作用(P<0.05)。结论臣、佐、使药对方中君药的有效成分麻黄碱的药动学参数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49.
目的观察葛根芩连汤各配伍对菌痢模型药效,探讨其配伍规律。方法兔盲肠分流术后直接结肠内接种,制作菌痢兔模型。按正交设计方法,观察葛根芩连汤各配伍组合对菌痢模型的肠内容物细菌计数及肠组织内细菌计数,结肠炎指数的影响。结果葛根芩连汤各配伍对结肠内细菌计数及结肠组织内细菌计数,以黄连、黄芩作用为主,黄连与黄芩相互拮抗,其最佳组合为单味黄连,结肠炎指数为炙甘草。结论在葛根芩连汤各种配伍对实验性细菌性痢疾的作用上,对细菌的影响,以黄连为优;对病理学损害的改善,以炙甘草为优。  相似文献   
50.
高效液相色谱法制备连翘酯苷对照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从中药材连翘中分离制备连翘酯苷对照品的高效液相色谱方法。方法连翘药材经水提醇沉淀后,经聚酰胺柱层析得粗提物,粗提物用RP-HPLC法分离制备连翘酯苷单体。结果分离制备的连翘酯苷纯度可达98%。结论该方法上样量大,操作简单,提取物纯度高,可用于连翘酯苷对照品的大量制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