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0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3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5篇
综合类   44篇
药学   21篇
中国医学   15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1.
葛根芩连胶囊中崩解剂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玮  谭晓梅  闫琰  罗佳波 《时珍国医国药》2006,17(11):2170-2171
目的优选葛根芩连胶囊的崩解剂。方法以葛根素为指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分别以交联聚维酮、交联羧甲基纤维素钠、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羧甲基淀粉钠为崩解剂的胶囊中葛根素的溶出度,选出最佳处方。结果不同崩解剂的溶出度参数T50,Td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交联羧甲基纤维素钠为最佳崩解剂。  相似文献   
12.
麻黄汤不同配伍对大鼠大脑皮层额叶天冬氨酸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麻黄汤(MHT)不同配伍对大鼠额叶皮层中Asp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含量的影响。方法:2,4二硝基氟苯为衍生化试剂,HPLC/UV法测定Asp的含量。结果:在0.05水平下,桂枝显著降低了天冬氨酸的含量(P=0.032);杏仁、甘草的影响不显著(P=0.149,P=0.095);甘草与桂枝呈显著降低的一级交互作用(P=0.017)。结论:桂枝是影响天冬氨酸含量的显著性因素,而杏仁、甘草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中医药理论一直指导着传统中药的研制、生产和使用。本文从道地药材、中药的炮制。配伍规律组方原理、中药制剂、中医“证”的动物模型、辨证用药与中药评价等方面,阐述了最具中医药特色的传统技术的现代研究进展。提出了中药的现代化要加强对中药传统技术的整理、研究与保护,本文强调中药应该有自己的研究方法和与之相应的评价方法切中要害,本文归结的建立我国中药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亦有不少新观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建立麻黄汤煎液中麻黄碱与伪麻黄碱的GC-MS定量方法,测定麻黄汤及麻黄与其它各味中药配伍后构成的组方中麻黄碱与伪麻黄碱的煎出量,并考查其煎出量的变化。方法 GC-MS选用特征离子定量法进行测定。结果 该法分离效果好,灵敏度高,重现性好。麻黄单煎液中麻黄碱与伪麻黄碱的溶出量较与杏仁合煎液中显著减少,较与桂枝合煎液中显著增多,较与甘草合煎液中无明显变化。结论 该法准确、可靠,可作为麻黄汤中麻黄碱与伪麻黄碱的定量方法,并为麻黄方剂药动学研究与治疗药物的进一步监测提供了质控依据。  相似文献   
15.
活血止痛液制备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青业  金伟军  林蕊  罗佳波  汤金春 《中成药》2000,22(10):682-684
目的:探索活血止痛液制备的最佳工艺。方法:采用了正交设计法考察乙醇的提取浓度,用量、提取次数及时间4个因素,以甲醇浸出物与阿魏酸的含量为考察指标,同时采用高效液相法测定成品中阿魏酸的含量。结果:最佳制备工艺为4倍量60%乙醇回流提取3次,每次2h。测定活血止痛液1ml中阿魏酸含量≥0.05mg。结论;制剂稳定;测定方法简便,灵敏,准确,重复性好。  相似文献   
16.
王永刚  罗佳波  谭晓梅  姚琳  魏凤环 《中成药》2007,29(9):1355-1359
1中药制药学的内涵顾名思义,中药制药学首先是一门研究怎样制造中药的科学。总体来看,中药制药的基本过程可以由以下框图表示:在我国较早期的制药学专著中有对制药学较详细的诠释:“制药学与医学一样,也是一种综合的应用科学。它包括的范围很广,譬如关于药物的来源、性状、作用、调配,各种制剂(如酊剂、流浸膏、丸片剂等)的制备,药物的保管、选择,以及药品的分析、鉴别、新药之综合发明等之知识及方法、技术,皆属于制药范围[1]。”王孝涛等[2]则认为传统中药制药技术包括中药采制、中药炮制和中药和剂(配制)的经验技术。从广义上来讲,中药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葛根芩连汤剂、微丸、有效部位提取物3种不同制剂的多种成分差异,为药理药效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二极管阵列检测器(HPLC-DAD),Kromasil C18柱,流动相为乙腈-0.2 mo.lL-1醋酸铵,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50,280,346 nm,流速:0.7 mL.m in-1,柱温:30℃,建立葛根芩连方多种成分同时鉴定的方法,通过HPLC特征图谱比较分析葛根芩连汤剂、微丸、有效部位提取物3种不同制剂中特征峰、14种已知成分及未知成分的差异。结果:葛根芩连方3种不同制剂主要成分基本一致,但各种成分比例具有较大差异。结论:所建方法准确、简便、重现性好,可用于葛根芩连制剂的定性考察。葛根芩连不同制剂组成成分的比例差异是否对药效产生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甲基麻黄碱与麻黄碱镇咳平喘作用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琳  邓康颖  罗佳波 《中药材》2008,31(3):416-417
目的对甲基麻黄碱和麻黄碱在镇咳平喘作用方面的起效时间、达效高峰时间、药效维持时间和作用强度进行对比研究.方法以豚鼠枸橼酸引咳法和整体动物药物引喘法,研究二者镇咳平喘作用.结果对整体动物哮喘模型,麻黄碱达效高峰时间为服药后135~150 min,药效维持时间为30 min;甲基麻黄碱达效高峰时间为服药后150~175 min,药效维持时间为45 min.对枸橼酸引咳模型,麻黄碱达效高峰时间为服药后135 min,药效维持时间为30 min;甲基麻黄碱达效高峰时间为服药后175 min,药效维持时间为45 min.结论二者均具有显著的镇咳平喘作用,与麻黄碱相比,甲基麻黄碱具有起效较慢、药效维持时间长的特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以高效毛细管电泳法分离并测定葛根芩连方药中黄连生物碱。方法 通过毛细管区带电泳法,以60%的磷酸盐(60mmol/L,pH=8.0)与40%甲醇为缓冲液,苄基三乙基氯化铵为内标,紫外254nm检测,分离并测定葛根芩连汤水提物及微丸中小檗碱、巴马汀、药根碱的含量。结果 黄连中生物碱在6min内得到很好的分离,小檗碱、巴马汀、药根碱的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9.05%、98.70%和97.76%;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2.12%、1.85%和1.95%。结论 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精密席和回收率,可作为黄连制剂的研究提供含量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20.
<正> 殷商时代,伊尹始创汤剂,以后经历了唐宋元时代的“煮散”、明清时代的“饮片”,沿革至今。近年来,尽管中成药有很大发展,但是,延续了几千年的汤剂仍然是中医临床的主要用药形式。汤剂具有吸收好、奏效快,能适应中医复方配伍、辨证施治、灵活加减的优点,但是,其煎药费时、服用不便、剂量大、浪费药材、不卫生、携带保存不便、临床药效不稳定,这种落后状态,使其越来越不适应中药事业发展的需要,亟待改革图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