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8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2篇
外科学   34篇
综合类   13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2024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6 毫秒
21.
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丁卡因和罗哌卡因对大鼠臂从神经的毒性.方法 成年雄性SD大鼠48只,体重410 ~ 43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8组(n=6):生理盐水组(NS组)、0.25%、0.50%、1.00%丁卡因组(T1-3组)、0.25%、0.50%、1.00%、2.00%罗哌卡因组(R1-4组).随机选取一侧腋鞘,NS组注射生理盐水1.0 ml,T1-3组分别注射0.25%、0.50%、1.00%丁卡因0.5 ml,R1-3组分别注射0.25%、0.50%、1.00%罗哌卡因1.0 ml,R4组注射2.00%罗哌卡因0.5 ml.另一侧腋鞘作为对照.于注药后5d时检测臂从神经复合动作电位及其传导速度(NCV),并采用光镜和透射电镜观察臂从神经的病理学结果.结果 与对照侧和NS组比较,T2-3组和R3-4组臂丛神经复合动作电位降低,NCV减慢(P<0.05);T1组、T2组和T3组臂从神经复合动作电位位依次降低,NCV依次减慢(P<0.05);与R1-3组比较,R4组臂丛神经复合动作电位降低,NCV减慢(P<0.05).病理学改变:T2组、T3组和R4组神经束膜明显水肿,髓鞘板层分离、断裂、重度脱髓鞘,轴突萎缩;R3组为“脱髓鞘”现象,髓鞘板层分离、断裂、重度脱髓鞘,轴突萎缩.结论 0.50%、1.00%丁卡因和1.00%、2.00%罗哌卡因可导致大鼠臂从神经产生病理性损伤,且损伤程度与其浓度有关.  相似文献   
22.
背景 学习记忆形成的确切机制仍不清楚,现有的研究多集中在学习记忆的调控因子方面,尤其是正调控因子方面.近年来,学习记忆负调控因子在学习记忆的正确形成与维持中的作用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目的 综述负调控因子在学习记忆形成与维持中的作用及意义. 内容 学习记忆的负调控因子主要有蛋白磷酸酶、磷酸二酯酶、转录调节因子、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及hippyragranin(HGN)基因等,它们在细胞膜受体、胞质内信号转导通路级联成分、胞核内基因表达的转录调节以及细胞生长发育等多个层次调控学习记忆. 趋向 对学习记忆负调控因子和学习记忆正/负调控平衡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人们对学习记忆形成与维持机制的理解,并有助于寻找有效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23.
目的 比较丁卡因和罗哌卡因对大鼠臂丛神经的毒性.方法 成年雄性SD大鼠48只,体重410~430 g,随机分为8组(n=6):NS组、D1-3组和R1-4组.各组大鼠随机选取一侧腋鞘,分别注射生理盐水1ml,0.25%、0.5%、1%丁卡因0.5 ml,0.25%、0.5%、1%罗哌卡因1 ml,2%罗哌卡因0.5 ml.以另一侧作为对照,注射后5 d时,测定臂丛神经动作电位的最大振幅及传导速度(NCV).结果 与对照侧比较,D2,3,组和R3,4组注射侧臂丛神经动作电位的最大振幅降低,NCV减慢(P<0.05);与NS组注射侧比较,D2,3组和R3,4组臂丛神经动作电位的最大振幅降低,NCV减慢(P<0.05);与D1组注射侧比较,D2,3组臂丛神经动作电位的最大振幅降低,NCV减慢(P<0.05);与D2组注射侧比较,D3组臂丛神经动作电位的最大振幅降低,NCV减慢,R2组臂丛神经动作电位的最大振幅升高,NCV加快(P<0<05);与D1组注射侧比较,R3组臂丛神经动作电位的最大振幅升高,NCV加快(P<0.05);与R1-3组注射侧比较,R4组臂丛神经动作电位的最大振幅降低,NCV减慢(P<0.05).结论 等效剂量丁卡因对臂丛神经的毒性较罗哌卡因大.  相似文献   
24.
目的:探讨西沙必利在腹膜氧合治疗急性肺损伤中对循环和呼吸的影响。方法:24 只家兔经油酸诱发急性肺损伤模型后,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分别为腹膜氧合组(A组)、腹膜氧合西沙必利组(B组)、非腹膜氧合西沙必利组(C组)。观察每组在急性肺损伤出现后1 h、2 h、4 h心率、平均动脉压、呼吸次数的变化。结果:A、B组在氧合后平均动脉压有显著改善(P<0.05),C组则改善不明显(P>0.05);3 组间呼吸次数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腹膜氧合治疗急性肺损伤过程中,西沙必利对循环和呼吸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5.
<正>糖萼(glycocalyx,GC)是覆盖于内皮细胞和上皮细胞表面的由多种活性物质组成的绒毛状结构层,是内皮和上皮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许多正常生理功能维护中起重要作用。GC损伤与机体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本文阐述GC的结构、功能、降解机制及其在相关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旨在为GC表达失调相关疾病的防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6.
稀土暴露对人体免疫分子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稀土元素有多种生物学活性。实验提示 ,稀土元素对神经、消化、呼吸、免疫、血液和生殖系统的作用较为显著[1] 。稀土吸收进入血液后主要分布于肝、脾并进入网状内皮系统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是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有必要研究稀土对机体免疫系统功能的影响。动物实验结果表明稀土元素对某些细胞因子的产生有一定的影响[2 ,3 ] ,但到目前为止 ,尚未见有关稀土暴露与人体细胞因子和粘附分子水平相关性研究方面的报道。1 材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的选择 选择江西省寻乌稀土矿区内居民4 0例作为实验组 (稀土暴露组 ) ;选择村落结构…  相似文献   
27.
目的:研究生长激素(GH)对内毒素血症所致急性肺损伤(ALI)的影响及机制.方法:112只雄性SD大鼠内毒素致急性肺损伤后随机均分为ALI组和GH组.分别用Western blot法、免疫荧光法和半定量RT-PCR法测定大鼠肺组织中CC16蛋白含量、核因子NF-κB的表达与活化、CC16 mRNA的表达水平,并分析CC16与肺损伤程度及NF-κB等炎性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内毒素致伤后6小时内ALI组大鼠CC16 mRNA表达水平及CC16蛋白含量均进行性下降,6小时后逐渐恢复.致伤后GH组大鼠肺组织CC16 mRNA水平和CC16蛋白水平均较ALI组同时相点下降更明显.NF-κB表达、活化的变化趋势与CC16的变化趋势相反.相关性分析显示,CC16与肺损伤程度及NF-κB等炎性因子显著相关.结论:CC16表达变化在内毒素血症致急性肺损伤的发病中有重要作用,生长激素可通过下调肺源性抗炎因子CC16的表达而加剧内毒素血症所致的急性肺损伤.  相似文献   
28.
稀土暴露对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稀土暴露对人体免疫系统功能的影响。方法 运用电感藕合等离子体 质谱法对 10 2例稀土暴露区居民和 5 8例对照区居民 (均为成人 )血稀土含量进行测定 ,并分别用流式细胞术和免疫比浊法对研究对象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进行测定。结果 稀土暴露组血稀土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 ;稀土暴露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发生明显变化 (P <0 .0 5或P <0 .0 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血稀土总含量是导致上述免疫学指标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结论 稀土暴露对人体细胞免疫功能和体液免疫功能均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从而推论稀土暴露对人体的免疫系统功能有一定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9.
目的 比较丁卡因和罗哌卡因对大鼠臂丛神经的毒性.方法 成年雄性SD大鼠48只,体重410~430 g,随机分为8组(n=6):NS组、D1-3组和R1-4组.各组大鼠随机选取一侧腋鞘,分别注射生理盐水1ml,0.25%、0.5%、1%丁卡因0.5 ml,0.25%、0.5%、1%罗哌卡因1 ml,2%罗哌卡因0.5 ml.以另一侧作为对照,注射后5 d时,测定臂丛神经动作电位的最大振幅及传导速度(NCV).结果 与对照侧比较,D2,3,组和R3,4组注射侧臂丛神经动作电位的最大振幅降低,NCV减慢(P<0.05);与NS组注射侧比较,D2,3组和R3,4组臂丛神经动作电位的最大振幅降低,NCV减慢(P<0.05);与D1组注射侧比较,D2,3组臂丛神经动作电位的最大振幅降低,NCV减慢(P<0.05);与D2组注射侧比较,D3组臂丛神经动作电位的最大振幅降低,NCV减慢,R2组臂丛神经动作电位的最大振幅升高,NCV加快(P<0<05);与D1组注射侧比较,R3组臂丛神经动作电位的最大振幅升高,NCV加快(P<0.05);与R1-3组注射侧比较,R4组臂丛神经动作电位的最大振幅降低,NCV减慢(P<0.05).结论 等效剂量丁卡因对臂丛神经的毒性较罗哌卡因大.  相似文献   
30.
人蛔虫幼虫分离制备的动态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L2 期和L3 / 4人蛔虫幼虫分离制备的方法。方法 运用肠液消化法、2 5 %NaClO(次氯酸钠 )处理法分离感染期 (第二期 :L2 )人蛔虫幼虫 ,对其结果进行了动态观察 ;并运用网筛悬挂法分离第三 /四期 (L3 / 4)人蛔虫幼虫 ,对分离结果进行了观察。结果  4h为肠液消化法分离L2期人蛔虫幼虫的最佳分离时间 ,分离率为 90 97± 0 0 8%。 3h是NaClO处理法的最佳分离时间 ,分离率为 4 9 2 2± 0 12 % ,肠液消化法的分离效率明显高于后者 (P <0 0 1)。 5h是网筛悬挂法分离L3 / 4期蛔虫幼虫的合适时间。结论 肠液消化法是分离L2 期人蛔虫幼虫的一种较为理想的方法 ;网筛悬挂法是分离L3/ 4期人蛔虫幼虫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