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8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21篇
耳鼻咽喉   35篇
儿科学   5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1篇
临床医学   131篇
内科学   56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10篇
特种医学   27篇
外科学   34篇
综合类   202篇
预防医学   58篇
眼科学   11篇
药学   92篇
  1篇
中国医学   64篇
肿瘤学   12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50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探讨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PTCD)胆道腔内射频消融(RFA)联合应用胆道支架置入治疗胆管癌及周边恶性病变引起梗阻性黄疸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7例胆管癌及周边恶性病变引起梗阻性黄疸患者,行 PTCT 后再行胆道腔内 RFA联合支架植入术,观察并发症、黄疸消退情况、术后6个月胆道支架通畅情况及患者生存期。结果7例患者均成功进行手术治疗,术后血清总胆红素及直接胆红素明显下降。无胆道穿孔、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术后6个月胆道支架通畅率为71%(5/7)。结论PTCD 胆道腔内射频消融联合胆道支架置入是针对胆管癌及周边恶性病变引起梗阻性黄疸的一种新的标本兼治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22.
目的:观察健康教育对冠心病患者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3月我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冠心病患者8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健康教育,观察比较两组的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服药依从性和生活方式依从性均明显优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在生理功能、日常活动限制、社会功能、社会活动限制、心理健康、活力以及总分等方面均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采用健康教育联合常规的护理措施能够显著提高冠心病患者治疗依从性以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3.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对急性肺栓塞(APE)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05年1月—2009年3月收治的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的APE患者63例,回顾性分析其病历资料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根据右室功能障碍(RVD)发生情况分为RVD组22例与非RVD组41例;根据右室舒张末直径与左室舒张末直径比值(RVED/LVED)分为RVED/LVED≥0.65组19例与RVED/LVED0.65组44例。比较各组住院期间病死率、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及随访3个月病死率。结果 RVD组与非RVD组住院期间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VD组住院不良事件发生率、随访3个月病死率均高于非RVD组(P0.05)。RVED/LVED≥0.65组住院期间病死率、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随访3个月病死率均高于RVED/LVED0.65组(P0.05);绘制ROC曲线发现,RVED/LVED预测APE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最佳临界值为0.73,取最佳临界值时其灵敏度为71.4%,特异度为91.1%。结论存在RVD和/或RVED/LVED≥0.65(尤其是≥0.73)的APE患者住院期间病死率、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及随访3个月病死率较高,超声心动图对APE患者预后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24.
临床资料 患者女,66岁,教师.因“咳嗽、发热6月余,加重10 d”于2011年8月27日入院.患者2011年2月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歇性发热,发作无规律,体温约38~40℃,可自行恢复正常.伴阵发性咳嗽,咳少量白色黏痰;鼻塞,流脓涕,咽痛,声音嘶哑.先后多次在外院住院治疗,给予抗感染治疗,疗效欠佳.2011年6月10日行肺部CT检查无明显异常(图1).鼻咽部+鼻窦平扫CT示全组鼻窦炎症.电子鼻咽镜示喉炎,真菌性可能性大.腹部B超示腹膜后低回声结节,考虑淋巴结肿大可能.诊断为:“真菌性喉炎可能性大;慢性鼻窦炎等”.给予“氟康唑”抗真菌及对症支持治疗1个月,症状无明显改善.2011年8月17日患者上述症状加重,2011年8月24日复查肺部CT示双肺散在小结节状模糊影,边界清楚,形态欠规则;纵隔可见多个淋巴结影.  相似文献   
25.
目的:研究中药超声透入对大鼠股骨骨折愈合中Ⅰ、Ⅱ型胶原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27只SD成年大白鼠的股骨骨折模型,随机分成3组,超声组每日予骨折部位行低强度超声治疗,实验组予以中药为耦合剂的低强度超声透入治疗,对照组给予假刺激,分别在术后10d、20d、30d每组各处死大鼠3只取标本(骨痂)行Ⅰ、Ⅱ型胶原的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结果:10d时Ⅰ型胶原表达在三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Ⅱ型胶原表达在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超声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20d时型胶原表达在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超声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Ⅱ型胶原表达在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超声组高于对照组(P〈0.05);30d时Ⅰ型胶原表达在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超声组高于对照组(P〈0.05),Ⅱ型胶原表达在三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中药超声透入有促进骨折愈合的作用,其机制有可能是:在早中期促进Ⅱ型胶原表达,在中后期促进Ⅰ型胶原表达。  相似文献   
26.
27.
患者,女,27岁,主因"反复血细胞减少15年,发热、牙龈肿痛1周"于2020年6月以"全血细胞减少待查"收住院。血常规示WBC 1.44×10^(9)/L、RBC 2.22×10^(12)/L、HGB 75 g/L、红细胞平均体积(MCV)99.7 f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356 g/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35.6 pg、PLT 13×10^(9)/L。入院查体:贫血貌。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左侧牙龈可见肿胀、出血。心肺腹未见明显异常。血糖(空腹)6.57 mmol/L,乳酸脱氢酶346.45 U/L,血钾3.34 mmol/L,钠136 mmol/L,氯98 mmol/L,尿酸478μmol/L;余肝肾功能、心肌酶谱指标正常;纤维蛋白原4.14 g/L;血清铁蛋白(SF)1691.47μg/L,C反应蛋白89.9 mg/L,降钙素原、免疫球蛋白、肿瘤标志物、叶酸、维生素B12、淋巴细胞亚群、尿便常规均正常;类风湿因子、抗核抗体、狼疮全套、血及尿免疫固定电泳、EB病毒、巨细胞病毒、呼吸道腺病毒、甲乙流感病毒均阴性。骨髓象:骨髓增生明显活跃,原始中性粒细胞占6.5%,粒、红系可见病态造血。  相似文献   
28.
目的观察放散式体外冲击波对脑梗死患者下肢痉挛状态和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20例伴有下肢痉挛状态的初发脑梗死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包括关节松动、牵伸技术、神经肌肉促进技术等。治疗组脑梗死患者患侧胫后肌和小腿三头肌给予放散式体外冲击波治疗,对照组给予安慰剂刺激。治疗前、治疗3周后,对患者进行综合痉挛评分(CSS)、积分肌电值(IEMG)、站立行走测试(TUGT)三项评定。结果治疗前,治疗组和对照组CSS、IEMG、TUGT评分分别为(13.50±1.51)分和(14.00±1.83)分、(246.78±281.23)μV·s和(168.55±194.06)μV·s、(41.29±24.80)和(51.45±17.83)s,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周结束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11.10±1.66)和(14.90±1.20)分、(336.45±299.61)和(269.55±259.21)μV·s、(31.00±17.73)和(44.11±17.69)s,除CSS评分外,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治疗组CSS评分与治疗前及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P0.05),IEMG和TUGT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放散式体外冲击波疗法可以降低脑梗死患者下肢痉挛程度,但3周时间并未观测到步行功能改善。  相似文献   
29.
目的 探讨食管异物合并严重并发症的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4年7月-2018年7月收治的23例合并食管穿孔、颈胸部感染等严重并发症的食管异物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1例、女12例,年龄2~87岁,病程2~11 d。术前CT扫描评估异物位置、食管损伤及周围炎症情况,其中异物位于第一狭窄16例、第二狭窄4例、第三狭窄1例及第四狭窄2例,合并食管穿孔23例、食管周围炎17例、食管周围脓肿3例、颈部脓肿2例、纵隔脓肿1例。23例中,行经硬性食管镜异物取出术17例、颈侧切开探查异物取出术5例、开胸探查异物取出术1例,围手术期配合胃肠减压、抗感染、营养支持等综合措施治疗。术后根据Stooler分级标准评价食管损伤后食管狭窄程度。结果 本组23例均顺利完成手术;经手术及围手术期综合治疗,均顺利拔除鼻饲管,行颈侧切开和开胸探查的患者均顺利拔除伤口引流管,均痊愈出院。1例患者于术后1个月并发颈段食管狭窄Ⅱ级,行食管扩张治疗后恢复正常。患者出院后随访3~5个月,23例均正常进食普通饮食,标准食管狭窄程度Stooler分级均为0级。结论 伴有严重并发症的食管异物应依据异物嵌顿部位及患者临床表现采取不同的手术方法取出异物,同时给予围手术期胃肠减压、抗感染、营养支持等综合治疗措施,多学科联合施救是挽救患者生命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30.
目的:探讨研究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通过心脏彩超诊断的效果及应用。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48例经临床诊断为高血压性心脏病的患者进行研究观察,将患者分为观察组24例与对照组24例。观察组对患者应用心脏彩超进行诊断,对照组对患者应用心电图进行检查,对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诊断正确率为91.67%,对照组患者的诊断正确率为66.67%,观察组患者的左室增大、左室肥厚、左房增大与主动脉弹性减退等诊断正确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心脏彩超检查和心电图诊断对于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都有较好的诊断效果,但是心脏彩超在本次研究中的诊断效果更好,有利于提高高血压性心脏病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