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
头针对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组织髓过氧化物酶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分子免疫学的发展,研究发现,脑缺血或缺血/再灌注(I/R)损伤后的炎症反应在缺血性脑损害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可引起血流改变、水肿等,最终引起神经元死亡~([1]). 相似文献
13.
脑梗死超早期尿激酶溶栓治疗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脑梗死超早期尿激酶溶栓治疗的疗效、安全性、并发症及其预防。方法:用随机开放前瞻性研究方法,将发病6h内,进展性卒中延长至24h入院的125例患随机分为溶栓组和对照组,溶栓组75例用尿激酶冲击治疗,剂量为50-150万U,同时给予阿司匹林和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及神经保护治疗。对照组50例除了不用尿激酶外,其他治疗两组相同。两组分别于入院时、溶栓后2h、6h、1d、3d、7d、14d、21d、1个月、3个月进行神经功能缺失评分(欧洲脑卒中量表ESS)及3月时Barthel Index评分(BI),用Ridit分析及t检验对两组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溶栓组从第3d开始,ESS评分优于对照组,14d后更为显,P<0.05、P<0.005;3个月时,溶栓组临床治愈率(54.7%)和总有效率(88%包括临床治愈、显效、有效)均高于抗凝组(分别为30%,70%),P<0.05,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脑梗死超早期溶栓有较好的疗效,明显优于抗凝组,这种疗效发生在3d以后,14d后明显,3个月后神经康复更显;疗效判断不应根据用药后短时间内的临床表现,对患以后神经功能的恢复有积极的意义;用药量50—150万单位较安全,但脑出血的发生与用药剂量有关,应强调用药后注意血压及保持病人安静。 相似文献
14.
亚低温的脑保护作用已被越来越多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证实,对其作用机制的研究也不断深入,在临床重症患者急救中的作用倍受关注. 相似文献
15.
头穴地刺对大鼠急性脑出血血脑屏障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 探讨急性大鼠脑出血后血脑屏障(BBB)的损伤及头穴电针对其影响。方法 脑内注血法制备急性脑出血大鼠模型,动物分为4组:针刺组、模型组、生理盐水组及对照组,各组内分为4个时间点:级予干预因素后6h、4d、7d及14d。杀检前采用舌下静脉注射伊文斯蓝(EB),通过脑组织内EB含量评价急性脑出血后BBB的损伤及头穴针刺对其影响。结果 模型组在各时间点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性极显著(P<0.01);针刺组在6h、4d点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性极显著(P<0.01),在7d、14d点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性极显著(P<0.01),在7d点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性显著(P<0.01),在7d点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性显著(P<0.05)。结论 急性大鼠脑出血后6h、14d持续BBB损伤,头穴针刺治疗脑出血可能与促进BBB损伤的修复有关。 相似文献
16.
脑血栓形成后 ,尽早应用溶栓治疗 ,是使闭塞的血管再通 ,恢复半暗带脑组织血流是挽救缺血组织、减小梗死面积的有效方法。其有效性已被研究证实[1,2 ] 。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焦点在于 ,治疗时间窗的个体化问题、是否合并用抗凝剂和抗血小板剂及并发症的预防。本研究旨在观察脑血栓形成超早期尿激酶溶栓对早期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合并用药及并发症发生。现将我们 1999年 10月至 2 0 0 1年 11月治疗的 12 5例患者资料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对象1.1.1 入选标准 ①年龄 <80岁 ,发病 6小时内 ,CT排除脑出血及明显低密度改变 ;②若进展性… 相似文献
17.
18.
19.
目的探讨检验科微生物室存在的医院感染隐患以及针对性防护对策。方法统计2008-2012年医院医务工作者中发生医院感染情况,并对感染集中的科室进行统计分析;对上述科室的空气、常用物品等抽样检查,采集样本,监测微生物感染情况;通过上述两项研究,评价检验科微生物室可能存在的医院感染隐患,并制定针对性的防护对策。结果对2008-2012年各科室医务工作者感染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共调查1 498人次,发生医院感染58人次,感染率为3.87%;感染率较高的科室分别为检验科、呼吸科和消化科,感染率分别为33.45%、14.67%、12.82%,其中检验科微生物室的发生率最高,为32.00%,与其他科室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呼吸科医务人员感染的标本主要来自痰标本;感染者的病原体检查结果与抽样监测结果比对发现,20份样品中,出现阳性结果的病原体与上述描述中的致病菌基本相同,验证了上述医院感染的感染地点和途径。结论检验科微生物室是医院感染的高发科室,存在诸多感染隐患,制定并严格遵守防护措施,可有效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正交试验优化胡黄连苷Ⅱ治疗大鼠脑缺血损伤的最佳剂量和时间窗。方法应用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法(BCCAO)建立大鼠前脑缺血模型,按照正交试验设计分组,经腹腔注射胡黄连苷Ⅱ干预治疗,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血清和脑组织中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MDA)的含量。黄嘌呤氧化酶法检测血清和脑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结果胡黄连苷Ⅱ治疗脑缺血损伤的最佳效果,根据血清和脑组织MDA含量分析,均为脑缺血1.5h腹腔注射10mg/kg体质量。根据血清和脑组织SOD活性分析,均为脑缺血1.5h腹腔注射20mg/kg体质量。结论从用药剂量最小化和治疗时间窗最大化的角度综合评价,胡黄连苷Ⅱ治疗脑缺血损伤的最佳治疗时间窗和剂量为脑缺血1.5 h腹腔注射10-20mg/kg体质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