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3篇 |
免费 | 5篇 |
国内免费 | 2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1篇 |
基础医学 | 4篇 |
口腔科学 | 8篇 |
临床医学 | 2篇 |
神经病学 | 10篇 |
外科学 | 8篇 |
综合类 | 3篇 |
预防医学 | 2篇 |
药学 | 17篇 |
肿瘤学 | 5篇 |
出版年
2022年 | 1篇 |
2021年 | 5篇 |
2019年 | 4篇 |
2018年 | 5篇 |
2017年 | 1篇 |
2015年 | 2篇 |
2014年 | 2篇 |
2013年 | 1篇 |
2012年 | 5篇 |
2011年 | 2篇 |
2010年 | 1篇 |
2008年 | 1篇 |
2007年 | 3篇 |
2006年 | 1篇 |
2005年 | 2篇 |
2003年 | 2篇 |
2002年 | 1篇 |
2001年 | 4篇 |
2000年 | 1篇 |
1998年 | 4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1989年 | 2篇 |
1984年 | 1篇 |
1981年 | 2篇 |
1979年 | 2篇 |
1978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目的 比较纯化的CD34+细胞与未经筛选的单个核细胞(uMNCs)作为种子细胞在小口径组织工程血管早期的抗凝作用.方法 uMNCs与CD34+细胞分离自犬骨髓,将两种细胞分别在体外培养、传代,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诱导分化,体外血小板黏附实验检测细胞的体外抗血小板黏附功能.将等量自体上述两种细胞分别种植在小口径人造血管腔内表面并替代一段颈动脉.分别在24h、72 h、1周后取出移植血管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和扫描电镜检查.结果 体外血小板黏附实验显示CD34+细胞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显著高于uMNCs.植入体内后,移植uMNCs血管腔表面比种植CD3+细胞的有更多的血小板黏附和血栓形成.24 h、1周后CD34+细胞组血栓面积与移植的血管腔表面积之比小于uMNC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D34+作为种子细胞种植小口径人工血管后比未经筛选的uMNCs具有更好的早期抗血栓形成功能.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antithrombogenic property of purified CD34 + cells with that of unfractioned mononuclear cells (uMNCs) after seeding on the small caliber man-made grafts. Methods uMNCs and CD34 + cells were isolated from the canine bone marrow. Platelet adhesion assay was performed to determine antiplatelet adhesion property of the cells in vitro. Equal number of both cells were seeded onto the luminal surface of small caliber man-made grafts and implanted to replace a segment of common carotid artery. At time intervals of 24 h, 72 h, and 1 week, the grafts were retreived, HE staining and scanning election microscopy (SEM) exam were performed. Results Platelet adhesion assay indicated that there was more significant platelet adhesion on uMNCs than that on CD34 + cells. SEM revealed that there was more significant platelet adhesion and thrombus formation on the luminal surface of the grafts seeded with uMNCs than those seeded with CD34 + cells 24 h after implantation. The ratio of thrombi area to the luminal surface area of grafts in CD34 + cells group at 24 h and 1 week was statistical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uMNCs group (P <0. 05). Conclusion CD34 + cells exhibit better antithrombogenic ability after seeding onto the small caliber vessel grafts as compared with uMNCs. CD34 + cells may be preferable cell source for better improve the thromboresistance and patency of small caliber man-made vessel grafts for their future clinical application.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大脑皮层缺血及再灌流内皮素(E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与神经元凋亡的变化规律及关系。方法:以前脑缺血及再灌流不同时段的大鼠为模型。用放免法检测皮层ET和CGRP含量;TUNEL法检测原位细胞凋亡。结果:缺血后15分。ET低于正常和假手术组:再灌流后进一步降低。12小时达最低水平,6天后恢复,缺血后CGRP升高,再灌流后继续升高,12小时和1天达高峰后下降,6天时恢复正常,缺血后神经元凋亡增加,再灌流后继续增加,1天时达高峰后缓慢下降,8天时基本恢复正常,ET量与凋亡细胞呈负相关,CGRP量与凋亡细胞呈正相关。结论:缺血和再灌流均可导致神经元凋亡,CGRP在缺血及再灌注早期升高,其对神经元凋亡可能具有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13.
脑肿瘤细胞增殖活性及凋亡与HLA-Dr表达相互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肿瘤细胞增殖活性及凋亡与人类白细胞抗原-Dr(HLA-Dr)表达的相互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和原位凋亡细胞检测方法现察分析了44例原发性脑肿瘤。结果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Ki-67抗原(Ki-Dr)阳性细胞和凋亡细胞阳性率均为100%,29例(67.2%)表达HLA-Dr。PCNA和Ki-67阳性细胞密度及HLA-Dr阳性率和阳性细胞含量均随肿瘤恶性程度增高而升高,凋亡细胞密度随肿瘤恶性程度增高而减少。HLA-Dr表达水平与PCNA和Ki-67阳性细胞密度呈平行升高,HLA-Dr-、+、++、+++组间的凋亡细胞密度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本组结果提示以上四种指标均能较客观反映脑肿瘤的恶性程度,HLA-Dr表达水平与脑肿瘤细胞增殖速度密切相关,细胞增殖与凋亡失衡可能是脑肿瘤发生发展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头颈部多间隙感染严重并发症的种类、发生率及其预后。方法 :回顾分析2006年2月—2014年7月间就诊的549例头颈部多间隙感染患者,对其病因、易感因素、伴随系统性疾病、治疗方法、严重并发症、治疗结果等进行总结。使用SPSS 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549例头颈部多间隙感染患者中,66例出现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12.20%。其中,下行性纵隔炎最多 (37例,56.06%),其次为呼吸道梗阻 (27例,40.91%)、肺炎 (12例,18.18%)、 心包炎 (6例,9.09%)、眶内感染 (2例,3.03%)、多器官衰竭 (2例,3.03%)、颅内感染 (2例,3.03%),以及心源性猝死 (1例,占1.52%)。所有合并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均接受全身抗感染治疗和头颈部切开引流术。其中33例下行性纵隔炎患者接受纵隔切开引流,27例呼吸道梗阻的患者接受气管切开或气管内插管。12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死亡。高龄和有全身系统性疾病的患者更易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下行性纵隔炎是头颈部间隙感染最常见的并发症,而呼吸道梗阻最易导致死亡。及时广泛切开引流及全身抗感染治疗是目前治疗头颈部多间隙感染的有效方法,尤其对减少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5.
胶质瘤细胞端粒酶基因表达对其增殖及凋亡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背景与目的: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和端粒酶相关蛋白1(hTP1)是人端粒酶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知胶质瘤细胞有端粒酶异常再活化,而hTERT和hTP1基因表达是否也相应增加,尚不清楚。本研究是为了探讨胶质瘤细胞hTERT和hTP1基因表达、增殖活性及凋亡程度变化的相互关系及其在胶质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mRNA原位杂交、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原位细胞凋亡检测(TUNEL)等方法观察了70例不同级别的人胶质瘤组织标本。结果:本组70例胶质瘤hTERT mRNA和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8.6%和82.9%.WHO Ⅰ~Ⅱ级组、Ⅲ级组及Ⅳ级组间比较二者的阳性表达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hTP1 mRNA和蛋白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均为100%。以上五种阳性肿瘤细胞的密度彼此间均呈显著性正相关(r=0.589~0.882,P〈0.0005),并均随肿瘤级别升高而相应增加,不同级别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0.01)。凋亡肿瘤细胞的检出率也为100%,但凋亡肿瘤细胞密度随肿瘤级别升高而相应减少,不同级别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且与前五种阳性肿瘤细胞密度间均呈显著性负相关(r=-0.551 ~-0.775,P〈0.0005)。结论:以上指标对评价胶质瘤的生物学行为均有重要参考价值,胶质瘤细胞hTERT和hTP1基因异常表达是其端粒酶再活化的先头条件,后者通过抑制肿瘤细胞衰老凋亡和促进其增殖在胶质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均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胶质瘤细胞egr-1基因表达水平与肿瘤恶性程度、细胞增殖活性及凋亡程度的关系。方法:用原位杂交、原位细胞凋亡检测和免疫组化染色方法观察了73例不同级别的胶质瘤。结果:73例胶质瘤egr-1 mRNA和EGR-1蛋白阳性表达率均为100%,这两种阳性肿瘤细胞密度均随肿瘤恶性程度升高而相应增加,不同级别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73例胶质瘤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阳性肿瘤细胞和凋亡肿瘤细胞检出率均为100%。随肿瘤恶性程度升高,PCNA阳性肿瘤细胞密度增加而凋亡肿瘤细胞密度减少,不同级别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0.01)。经直线相关分析证实,egr-1 mRNA、EGR-1蛋白和PCNA阳性肿瘤细胞密度彼此间均呈显著性正相关(r=0.685~0.999,P<0.01),前三种阳性肿瘤细胞密度均与凋亡肿瘤细胞密度呈显著性负相关(r=-0.758~-0.775,P<0.01)。结论:egr-1基因表达水平对评价胶质瘤生物学行为有重要参考价值。胶质瘤细胞egr-1基因表达异常增加可能是促进肿瘤细胞增殖和抑制其凋亡的重要因素,并在胶质瘤发生及恶性进展过程中均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18.
背景:气管替代物包括自体组织皮瓣、气管同种异体移植、人工材料支架和无活力组织移植等,但均因为相关严重并发症和获取困难等因素使临床应用遇到很大困难。目的:利用脂肪干细胞与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poly-D,L-lactio-co-glycolicacid,PLGA)、聚三亚甲基碳酸酯(poly(trimethylenecarbonate),PTMC)共聚物支架构建组织工程化气管支架模型。方法:组织块法原代分离培养SD大鼠脂肪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行流式细胞术及多向分化能力鉴定,分别种植于PLGA-PTMC支架,经体内体外培养后行免疫组织化学及扫描电镜观察。结果与结论:大鼠脂肪干细胞接种于支架后,呈球形,伸展出伪足,均匀贴附PLGA-PTMC支架,细胞间相互融合成团;经体内培养后,新生毛细血管丰富。PLGA-PTMC支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无细胞毒性,其多孔的三维立体状结构适合脂肪干细胞黏附生长。经体内、体外培养得到组织工程化气管模型,新生血管丰富,可以作为有效的气管替代物。 相似文献
19.
20.
大鼠缺血再灌流脑区半胱氨酸蛋白酶-3活化与神经元凋亡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缺血再灌流脑区半胱氨酸蛋白酶 3(caspase 3)活性变化与神经元凋亡的关系。方法 采用WesternBlotting、原位细胞凋亡检测和免疫组化染色等方法,观察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 2h后再灌流 1、6、12、24h时,颞顶叶皮层缺血脑区caspase 3表达和活化、多 (ADP 核糖 )聚合酶(PARP)表达和切割灭活及神经元凋亡程度的变化。结果 再灌流 1、6、12及 24h组,缺血脑区的caspase 3前体及其 12 000切割片段含量的相对灰度值分别为 16 72±2 96、28 36±3 51、51 15±3 10、76 14±3 45及 8 17±2 31、15 36±1 39、31 23±5 43、58 95±6 28;PARP及其 24 000切割片段含量的相对灰度值分别为 12 63±3 02、22 65±4 38、30 81±3 16、67 49±8 59及 6 02±0 73、12 86±2 30、20 76±3 16、27 36±2 63;PARP阳性神经元及凋亡神经元的密度 (细胞数 /0 1mm2 )分别为 68 00±6 67、91 40±9 56、112 20±11 78、127 00±11 51及 83 31±7 53、100 70±6 16、121 53±7 21、197 36±11 78。以上 6种指标的变化彼此间均呈正相关 (r= 0 805 ~0 942, P<0 01 );除 6h与 12h组间PARP含量的差异及 6h与 12h组间和 12h与 24h组间PARP阳性神经元密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上述 6种指标的其余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 0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