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12.
13.
14.
急性胰腺炎(AP)是常见的外科急腹症,重型病情凶险、死亡率高,是目前普外科最棘手的疾病之一,总体死亡率达5%-10%。因此,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对疾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本科2010年1月至2013年6月采用加贝酯联合奥曲肽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30例,并与单用加贝酯治疗组、单用奥曲肽治疗组比较,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 观察结直肠黏液腺癌(MAC)患者癌组织错配修复(MMR)状态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探讨MMR状态对MAC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2016年1月—2019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根治性切除术或姑息性切除术的MAC患者146例,术后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癌组织DNA错配修复蛋白MLH1、MSH2、MSH6、PMS2及Ki-67表达。根据癌组织MMR蛋白表达情况,将146例患者分为DNA错配修复缺陷(dMMR)组和错配修复完整(pMMR)组,比较2组术前血清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CA)19-9、CA72-4、CA125水平,手术方式,肿瘤部位,肿瘤直径,肿瘤类型,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脉管侵犯、神经侵犯比率等临床病理特征。记录患者生存情况,将146例患者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比较2组临床病理特征及MMR状态,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MAC患者术后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 (1)146例患者dMMR发生率为25.3%(37/146),右半肠癌患者dMMR发生率[39.4%(26/66)]高于左半肠癌患者[13.8%(11/80)](χ2=12.570,P<...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研究使用三种不同方法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疗效。方法:对近5年来收治的大隐静脉曲张患者180例,分别采用新型微创剥脱器,传统金属剥脱器,血管腔内激光或射频治疗,每组60例。比较3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出院时间、住院费用、并发症的发生率等指标。结果:新型微创剥脱器组比传统金属剥脱器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显著降低(P<0.01),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无显著性差异;与血管腔内激光或射频治疗组比较,新型微创剥脱器组手术时间、住院费用显著降低(P<0.01),术中出血量较激光或射频组有所增加,术后住院时间无显著性差异;3组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使用新型微创塑料剥脱器临床综合疗效优于使用传统金属剥脱器并可与血管腔内激光或射频治疗相媲美。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究FKBP5在为胃癌中的表达、预后意义及其与免疫浸润的关系。方法 利用TIMER数据库分析FKBP5在多种肿瘤中的表达;在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胃癌数据集中比较FKBP5在胃癌与癌旁正常组织及不同病理亚组中的表达差异;TCGA和KMplotter数据库分析FKBP5与患者预后的关系;基因富集分析(GSEA)分析FKBP5高表达组富集信号通路;应用TIMER数据库分析FKBP5与免疫浸润水平的关系,并分析不同免疫细胞浸润对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Pearson相关分析FKBP5与经典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相关性。结果 FKBP5在多种肿瘤组织中表达失调,在胃癌组织较癌旁正常组织表达下调;FKBP5表达水平随着T分期和病理分级的增高而升高;生存分析显示FKBP5 mRNA高表达的胃癌患者总生存率低于FKBP5低表达的胃癌患者(HR>1.50,P<0.05)。GSEA分析显示,FKBP5 mRNA高表达组胃癌样本在同种异体排斥、上皮间质转化、HEDGEHO信号、炎症反应、肌生成等信号通路富集(ES>1.50,P<0.05)。在胃癌组织中,FKBP5表达与CD4+T... 相似文献
19.
特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致周围血管血栓4例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特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idiopathic hypere-osinophilic syntirome,IHES)是一组原因不明,以嗜酸性粒细胞持续增高,伴有一个或多个器官损害为表现的血液系统疾病.IHES因受累器官不同,临床表现复杂多样.2008年9月至2010年4月,作者收治IHES致周围血管血栓4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