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30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9篇
药学   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夏清  穆景颂 《安徽医学》2011,32(4):553-555
步态分析(grait analysis)是研究步行规律的检查方法,旨在通过生物力学和运动学手段,揭示步态异常的关键环节和影响因素,从而指导康复评估和治疗,也有助于临床诊断、疗效评估、机制研究等。  相似文献   
22.
目的 观察康复医学科住院脑出血(ICH)患者并发肺部感染(LI)的危险因素。 方法 选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ICH患者118例,结合临床表现和肺部影像学检查结果,确诊LI63例,随后将118例患者分为LI组(63例)和非LI组(55例)。记录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瘫痪侧别、ICH部位及类型、并发症情况(有无气管切开、尿路感染等)、认知及意识障碍情况、吞咽障碍情况、瘫痪上下肢运动功能等临床资料,并在入院第2日清晨完善血白蛋白、钠、钾、钙、镁等检查。先采用单因素分析,再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ICH并发LI的危险因素。 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病程、瘫痪侧别、出血部位及类型、气管切开、尿路感染、认知障碍、吞咽障碍、上肢和下肢运动功能、血白蛋白、钠、钙、镁可能与ICH患者LI发生有关(P<0.05);回归分析显示右侧瘫痪[OR(95%CI)=10.013(1.757,57.052), P=0.009]、双侧瘫痪[OR(95%CI)=17.170(1.092,269.844),P=0.043]、蛛网膜下腔出血[OR(95%CI)=41.817(1.208,1447.233), P=0.039]、尿路感染[OR(95%CI)=35.274(3.606,345.048), P=0.002]、血镁[OR(95%CI)= 0.000(0.000,0.143), P=0.018]与ICH并发LI有关。 结论 右侧瘫痪和双侧瘫痪、蛛网膜下腔出血、尿路感染是ICH患者并发LI的独立危险因素,血镁水平正常范围内偏高则可减少LI的发生。  相似文献   
23.
24.
25.
目的 研究年龄对正常人步行时足底压力中心(COP)轨迹的影响。 方法 选取受试对象(正常人)50例,其中包括青年组25例和老年组25例,采用AL-600型步态与平衡功能训练评估系统对2组受试者进行步态测试,步态监测指标包括足底压力中心总轨迹长(COPD)、各支撑相亚期[首次触地期(LR)、单腿支撑期(SPS)、足蹬离期(PS)]COP在左右方向的平均偏移(COPD-X)及前后方向的平均偏移(COPD-Y),比较2组研究对象步态相关参数间的差异。 结果 青年组和老年组的COPD值分别为(27.88±3.09)cm和(41.03±4.93)cm,老年组COPD较青年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组内LR亚期同指标比较,2组对象SPS亚期COPD-X和COPD-Y值均较小(P<0.05)。与组内SPS亚期同指标比较,2组对象PS亚期COPD-X和COPD-Y值均较大(P<0.05)。2组对象SPS亚期同指标与组内LR亚期同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青年组同亚期同指标比较,老年组对象LR亚期的COPD-X值、PS亚期的COPD-X和COPD-Y值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对象LR亚期的COPD-Y值、SPS亚期的COPD-X和COPD-Y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老年人COPD、COPD-X及COPD-Y较青年人大,跌倒风险增加;步态周期内支撑相各亚期步态参数不同,LR和PS期变异更能显示出步态的稳定性差异。  相似文献   
26.
目的:结合改良Ashworth量表(MAS)与表面肌电(sEMG)信号特性,设计基于Teager-Kaiser能量算子(TKEO)与自适应双阈值的上肢痉挛状态评定系统,解决临床痉挛状态评定主观性大的问题,提高痉挛状态评定的信度与效度。方法:提出一种牵张反射阈值(SRT)测试方法,设计了评定系统:利用TKEO处理肱二头肌sEMG,根据sEMG的TKEO信号幅值及变化率设定自适应双阈值判定牵张反射起始点(SRO),然后联合关节角度判定SRT,探索其与痉挛状态的关系。25名受试者参与了此试验。结果:自适应双阈值判定算法能够有效地识别SRO(识别率:96%)且SRT能够反映痉挛状态,与MAS评分显著相关,相关性满足(r=-0.904, P0.01)与(r=-0.902, P0.01),组内相关系数(ICC)显示重测信度为0.915,同时BlandAltman分析显示95.65%点位于一致性界限(LoA)范围内。结论:该系统可为上肢痉挛状态评定提供一种客观定量的分析手段,并为后续实时监测痉挛状态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7.
目的:探讨早期坐-站训练对亚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44例亚急性不能独立完成坐-站转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22例,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辅助下坐-站转移训练;观察组患者采用患足置后下辅助坐-站转移训练。训练前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估2组患者的平衡功能、AL-080平衡功能评估系统测试2组患者训练前后坐位静态下压力中心点的轨迹长(SLsi)、坐位稳定极限下压力中心点的最大面积(SAsi)、训练后独立完成坐-站转移时间(T)、双下肢负重差异(ALD)、足底压力峰值(Fmax)以及站立静态下压力中心点的轨迹长(SLst)、站立稳定极限下压力中心点的最大面积(SAst)。结果:训练2周后,2组SLsi评分均较训练前明显下降(P<0.01),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5);2组SAsi及BBS评分均较训练前明显提高(P<0.01),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训练后, 观察组完成坐-站转移所需的时间、健侧下肢负重及ALD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侧下肢负重、Fmax及动态SAst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SLst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坐-站转移训练能更好地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提高,且采用患足置后下坐-站转移训练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28.
目的 分析恢复期脑出血(ICH)患者住院期间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2015年8月至2017年8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恢复期ICH患者126例,入院时完善血常规、凝血象、D-二聚体及瘫痪侧下肢静脉彩超检查。根据下肢静脉彩超表现,将其分为伴DVT组(21例)和不伴DVT组(105例)。分别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ICH并发DVT的影响因素,将多因素分析有意义的计量指标利用ROC曲线进行效能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年龄、ICH治疗方式、留置尿管、异物置入、下肢肌张力、D-二聚体(D-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下肢肌张力升高[OR(95% CI)=7.564(1.313~43.571),P=0.024]、D-D[OR(95% CI)=1.805(1.151~2.828),P=0.010]与恢复期ICH患者DVT的发生有关;ROC曲线分析表明,恢复期ICH发生DVT时,D-D的曲线下面积为0.768(P<0.05),相对应的95% CI为0.684~0.839。D-D的最佳截断值为0.68时,对恢复期ICH发生DVT的诊断灵敏度为95.24%,特异度为48.08%。结论 下肢肌张力升高是恢复期ICH患者发生DVT的保护性因素;D-D则是恢复期ICH患者并发DVT的危险因素,且对其具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29.
刘郑  穆景颂  刘海华  卢节平 《蚌埠医学院学报》2020,45(11):1518-1520, 1524
目的研究缺血性脑卒中偏瘫病人健侧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缺血性脑卒中偏瘫病人147例,入院后完善血常规、凝血象、D-二聚体及双侧下肢静脉彩超检查。根据健侧下肢有无血栓,分为健侧伴DVT组(18例)和健侧不伴DVT组(129例),比较2组病人各指标有无差异。结果2组病人年龄、凝血功能指标、血小板计数、肺部感染发生率、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和心房颤动(房颤)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健侧伴DVT组D-二聚体、意识障碍发生率、呼吸机使用率高于健侧不伴DVT组(P < 0.05~P < 0.01)。结论意识障碍和使用呼吸机是缺血性脑卒中偏瘫病人健侧DVT的危险因素,肺部感染可能是潜在危险因素。对存在这些危险因素的病人,健侧下肢血栓的筛查应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30.
目的 探讨影响康复医学科住院颅脑损伤患者认知障碍的相关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17年12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颅脑损伤患者55例,对患者入院时的年龄、性别、瘫痪侧别、病程、损伤类型(开放性损伤、闭合性损伤)、损伤程度(入院时有无意识障碍)、治疗方式(保守治疗、限期手术、急诊手术)、言语功能(波士顿失语症严重程度分级)、吞咽功能(才藤氏吞咽障碍7级评价法)、肢体运动功能(上肢、手和下肢Brunnstrom分期)、并发症情况(有无气管切开、肺部感染、尿路感染、压疮、电解质紊乱、低蛋白血症)、此次发病后有无康复干预、D-二聚体和凝血象检查等进行详细记录。以Rancho Los Amigos认知功能分级为因变量,先采用单因素分析,再进行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颅脑损伤认知障碍的相关因素。 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意识障碍、失语症严重程度分级、吞咽能力分级、肢体运动功能(上肢、手和下肢Brunnstrom分期)、气管切开、尿路感染、低蛋白血症、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可能与颅脑损伤认知障碍有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意识障碍、失语症严重程度分级、上肢Brunnstrom分期、尿路感染与颅脑损伤认知障碍有关。 结论 意识障碍、言语障碍、上肢运动障碍、尿路感染是颅脑损伤认知障碍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