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9篇
外科学   16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7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11.
目的探讨中低位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后联合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对44例术前评估临床分期为T3~4N0~2M0的直肠癌患者进行前瞻性临床研究,术前实施4个周期的FOLFOX7方案化疗,第一阶段2个周期化疗结束后开始放疗,放疗总剂量46 Gy,分次剂量1.8 Gy/d,每周5 d,约5周完成放疗;放疗结束后行第二阶段2个周期化疗,约在放疗结束后4~8周行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结果最常见的化疗毒性反应为粒细胞下降(56.8%,25/44)和恶心呕吐(52.3%,23/44),主要的Ⅲ~Ⅳ度毒性是粒细胞下降(18.1%,8/44)及外周神经毒性(6.8%,3/44)。手术前测量肿瘤下缘的平均回缩距离为1.13 cm,无中转开腹,27例施行直肠前切除手术(AR)1,7例施行腹会阴切除手术(APR),保肛率61.4%(27/44),其中12例患者行预防性造瘘;手术时间(192.42±82.90)min,中位出血量100 mL,直肠远切缘的长度(3.46±1.16)cm,切除淋巴结数(8.53±4.24)个,腹部辅助切口的长度(5.42±0.55)cm,术后住院时间(10.45±5.14)d。术后病理结果显示:CR 7例,PR 29例,SD 6例,PD 2例;T降期率59.1%(26/44),N降期率60.0%(18/30),淋巴结转阴率50%(15/30)。新辅助放化疗的客观总有效率81.8%(36/44)。全组患者术后随访1~34个月,中位随访期为17个月,其中38例患者术后继续接受辅助化疗6个月,采用FOLFOX4方案。1例病理提示pCR患者术后12个月发现腹膜后及锁骨上淋巴结转移,于术后18个月死亡。另1例病理提示SD患者术后未继续治疗,于术后12个月发现全身多处转移而死亡。余患者未见远处转移和局部复发。结论新辅助放化疗联合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用于中下段直肠癌的治疗是安全可行的,放化疗可缩小肿瘤、促使区域淋巴结转阴,提高切除率和保肛率;腹腔镜手术近期疗效令人满意,远期结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2.
13.
腹腔镜辅助右半结肠切除术 3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探讨腹腔镜外科技术在右半结肠切除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对1999年8月至2003年8月施行腹腔镜辅助右半结肠切除术的3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3例在腹腔镜下完成右半结肠分离,辅助小切口,于腹腔外行肠系膜上动静脉周围淋巴清扫、右半结肠切除和吻合。无手术死亡,中转开腹2例,中转率5.7%(2/35)。平均手术时间181min,平均出血量94ml,辅助切口平均长5cm,平均术后住院日9d,术后早期肠梗阻1例。33例患者术后随访1~48个月,1例DukesC2期中分化腺癌患者,术后4个月发现双肺及左锁骨上淋巴结转移。全组患者的Trocar穿刺孔及腹壁切口无肿瘤种植转移。结论腹腔镜辅助右半结肠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适合于各期的回盲部和升结肠肿瘤。只要手术医师遵守肿瘤处理原则、熟练掌握腹腔镜技术,就能顺利地完成此类手术。  相似文献   
14.
腹腔镜下腹会阴切除术两种结肠造口方式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腹会阴切除术(LAPR)乙状结肠单腔造口的手术方式,以减少造口并发症的发生。方法63例患者中,低位直肠癌53例,直肠肛管癌10例。有61例用圆形吻合器行乙状结肠与腹壁皮肤吻合造口,2例手工缝合乙状结肠造口。腹腔内腹直肌型结肠造口37例(A组);腹膜外隧道腹直肌型结肠造口26例(B组)。结果全组在腹腔镜下完成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的分离以及会阴部的直肠肛门开放性切除。无中转开腹,无手术死亡。两组的平均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人工肛门排气时间[A组(2.4±1.1)d与B组(1.9±0.8)d比较,P〈0.05]、术后平均住院日[A组(19.9±7.8)d与B组(14.5±3.9)d比较,P〈0.01]及造口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A组29.4%,B组4.0%;两组比较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B组患者术后平均住院日较A组短,造口相关并发症低于A组。结论LAPR手术中。采用圆形吻合器经腹膜外隧道和腹直肌行乙状结肠单腔造口,可有效地减少造口并发症的发生和缩短手术后的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研究沉默SH2B1基因表达对胃癌SGC-7901细胞增殖、凋亡及3-磷酸肌醇激酶(PI3K)/蛋白质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AKT)通路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胃癌SGC-7901细胞,采用SH2B1 siRNA转染SGC-7901细胞作为研究组,采用国际通用的与所有基因均无同源序列的non-target siRNA转染作为阴性对照组(NC组),以未经处理的胃癌SGC-7901细胞作为空白对照组(BC组),48h后收集各组转染成功细胞,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SH2B1 mRNA表达情况,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SH2B1蛋白表达情况;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KK-8)检测细胞增殖情况,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同时检测Ki67、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Caspase-9、PI3K、AKT、p-AKT蛋白表达情况。结果研究组SGC-7901细胞SH2B1蛋白及mRNA表达量较BC组和NC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染后,siRNA组SGC-7901细胞增殖明显受到抑制、平板克隆形成率较BC组和NC组明显降低,凋亡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BC和NC组比较,研究组SGC-7901细胞PI3K、p-AKT蛋白、Ki67及PCNA蛋白呈低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aspase-9蛋白呈高表达,AKT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沉默SH2B1基因表达可能通过抑制PI3K/ATK信号通路激活,抑制SGC-7901细胞增殖,促进凋亡。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腹腔镜腹股沟疝内环口关闭并腹腔内补片植入术在腹股沟疝修补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在腹腔镜下行内环口荷包结扎及补片植入修补缺损区。结果 43例病人46侧腹股沟疝手术均获成功。平均手术时间20.3min。2例发生操作孔血肿,1例阴囊积气。结论 腹腔镜腹股沟疝内环口关闭并腹腔内补片植入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简单值得推广的疝修补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留置肛管对预防直肠癌低位保肛术后吻合口漏的疗效。方法:研究时段:2016年2月至2018年7月,将我院接收的行直肠癌低位保肛手术的8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是否留置肛管作为分组依据,将82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实验组,每组均41例样本。实验组实施留置肛管预防术后吻合口漏,对照组不实施预防措施。对比两组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率、二次手术发生率。结果: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率、二次手术发生率相比较,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给予直肠癌低位保肛术手术患者实施留置肛管,对降低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率、减少二次手术发生率具有积极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管型吻合器在肠造口术的应用 (附48例临床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管型吻合器在乙状结肠造口术中的应用。方法:对48例采用直管型吻合器行乙状结肠造口术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和随访。结果:Miles手术37例,Hartmann手术11例,无手术死亡,术中结肠造口轻度出血2例,吻合不完全2例;术后随访1-30个月,造口皮肤瘢痕狭窄1例,结论:使用管型吻合器所作的人工肛门,美观大方,制作简单,术后恢复快,护理方使以及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腹腔镜Miles术后肠造口相关并发症的发病率及原因。方法对121例行腹腔镜Miles术患者进行随访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1例患者都在腹腔镜下完成降结肠、乙状结肠及直肠的分离,无中转开腹,行经腹膜内腹直肌型肠造口(A组)43例,经腹膜外隧道及腹直肌型肠造口(B组)78例,应用吻合器实施乙状结肠皮肤吻合造口115例,无手术死亡。112例(92.6%,112/121)患者术后随访3-90个月,中位随访期33个月,9例失访。术后造口相关并发症总的发生率为16.1%(18/112),两组术后造口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A组为37.8%,B组为5.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后造口相关并发症低于A组。结论腹腔镜Miles术后肠造口相关并发症的发病率与造口的方式有关,经腹膜外隧道的结肠造口是理想的造口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