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34篇
临床医学   28篇
内科学   16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41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1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7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 研究蛋白激酶c(PKC)对脂多糖(LPS)诱导内皮细胞β-1,4-半乳糖基转移酶-Ⅰ(β-1,4-galactosyltransferase-Ⅰ,β-1,4-GalT-Ⅰ)表达的调节作用,以及对内皮细胞骨架结构改变及其黏附能力的影响.方法 分别用PKC激动剂或几种不同类型的PKC抑制剂预处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30 min,LPS刺激HUVECs 4 h后,RT-PCR、Western blot方法 检测β-1,4一GalT-Ⅰ表达变化,细胞荧光染色观察β-1,4-GalT-Ⅰ催化的糖链表达变化及细胞骨架结构的改变,通过内皮-单核细胞黏附试验观察HUVECs黏附能力的改变.结果 几种不同类型的PKC抑制剂均能不同程度地抑制LPS刺激HUVECs引起的β-1,4-GalT-Ⅰ表达的上调,PKC激动剂能够使上调的β-1,4-GalT-Ⅰ的表达进一步增加;在HUVECs中β-1,4-GalT-Ⅰ与细胞骨架有共同定位,PKC抑制剂显著抑制LPS诱导的内皮细胞骨架蛋白的重构和β-1,4-GalT-Ⅰ细胞内的再分布;PKC抑制剂显著抑制LPS诱导的内皮-单核细胞黏附能力的上调.结论 PKC可能参与调节LPS诱导的HUVECs β-1,4-GalT-Ⅰ的表达,可能多种类型的PKC参与了这一调节过程;PKC可能通过对β-1,4-GalT-Ⅰ的调节进而影响炎症过程中内皮细胞骨架蛋白的重构及内皮细胞与单核细胞的黏附能力.  相似文献   
62.
目的:研究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protein kinase,ERK)对脂多糖(LPS)诱导内皮细胞β-1,4-半乳糖基转移酶-Ⅰ(β-1,4-galactosyltransferase-Ⅰ,β-1,4-GalT-Ⅰ)表达的调节作用。方法:应用ERK通路抑制剂U0126预处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2 h,再用LPS刺激HUVECs 4 h,分别用RT-PCR和Western-blot方法检测β-1,4-GalT-ⅠmRNA及蛋白水平表达变化,并通过内皮-单核细胞黏附试验观察HUVECs黏附能力的改变。结果:U0126显著抑制LPS引起的HUVECsβ-1,4-GalT-Ⅰ表达的上调及其黏附能力的上词。结论:ERK信号转导通路可能参与调节LPS诱导的内皮细胞β-1,4-GalT-Ⅰ的表达,并影响内皮细胞的黏附能力。  相似文献   
63.
目的研究P27kip1与出核因子CRM1在淋巴瘤细胞中的表达及相互关系。方法运用血清饥饿同步化处理淋巴瘤细胞株Jurkat和Raji,10%血清刺激细胞增殖。Western blot分别检测生长阻滞及增殖的淋巴瘤细胞中P27kip1与CRM1的表达。用核浆分离方法检测P27kip1与CRM1分别在胞核、胞质的定位。免疫沉淀检测P27kip1与CRM1在淋巴瘤细胞中的结合。结果在不同状态的淋巴瘤细胞中,P27kip1与CRM1蛋白水平的表达均表现为负相关,并且P27kip1的核内外分布与CRM1的核内外分布一致。免疫沉淀结果验证在淋巴瘤细胞中P27kip1与CRM1相互结合。结论出核因子CRM1可能通过与P27kip1结合而影响P27kip1的核内外分布及表达水平,从而参与调控淋巴瘤细胞的生长。  相似文献   
64.
使用束缚方法使大鼠产生应激,一部分实验取大鼠应激3h、6h,12h和18h的淋巴结提取物,与刀豆素A(ConA)同时加入到正常大鼠肠系膜淋巴结细胞悬液中,浓度比为1:160和1:640,另一部分实验取大鼠应激3h、6h、12h、18h和解除束缚后,12h、24h,48h,72h,96h的血清,与ConA同时加入到正常大鼠肠纱膜淋巴结细胞悬液中,浓度比为1:16和1:64,孵育68h后用噻唑蓝(MG  相似文献   
65.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尿酸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尿酸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30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组及180例心功能正常者为对照组。测定血清尿酸及血脂等指标,同时应用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每搏输出量、心排血量。结果血清尿酸水平与.心功能分级相关,合并高尿酸血症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增加。结论血清尿酸水平与慢性心力衰竭的心功能分级相关,可能是慢性心力衰竭判定预后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66.
目的 评价PDCA循环法在患者知情同意书管理中的效果.方法 成立质量持续改进(CQI)团队,应用PDCA四步循环法对本院患者知情同意书进行持续质量监管,抽样调查2008~2009年、2010~2011年病历中患者知情同意书合格率分别作为持续质量改进前后的对照组及实验组,评价管理效果.结果 对照组患者知情同意书总体合格率为82.3%,其中知情同意书缺如率为5.9%,实验组总体合格率为97.0%,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知情同意书缺如情况基本杜绝(0.3%).结论 应用PDCA四步循环法进行持续质量管理控制,能有效提高患者知情同意书的合格率,提高病历质量,减少由此引发的医疗隐患.  相似文献   
67.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化高等医学教育改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等医学教育改革,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医学人文教育,加快医学教育信息化建设,注重多学科合理整合、融合,并注意整合社会医疗卫生资源,大力实现实施国际化战略,从而促进中国高等医学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8.
目的探讨vWF基因19内含子MspⅠ多态性在中国人冠心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收集冠心病患者(冠心病组)109例和中国汉族健康人(正常对照组)104名的资料,冠心病组进一步分为心肌梗死和心绞痛亚组.采用PCR技术结合MspⅠ酶切分析等测定vWF基因19内含子MspⅠ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同时采用ELISA法测定循环vWF水平.结果①正常对照组中M+/M+、M+/M-和M-/M-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020、0.490和0.490;心肌梗死、心绞痛亚组的MspⅠ多态性基因型分布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M-/M-型频率分别为0.649和0.712,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值均<0.05);②冠心病心功能Ⅰ~Ⅱ级及Ⅲ~Ⅳ级患者的M-/M-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667和0.706,低射血分数(EF)和正常EF分别为0.744和0.589,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③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M-/M-基因型频率在单支、双支和多支病变分别为0.778、0.667和0.584;④冠心病组、心肌梗死、心绞痛亚组和正常对照组循环vWF水平分别为(185.07±80.57)%、(211.22±85.85)%、(156.32±63.60)%和(117.01±55.52)%,各疾病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冠心病组M+/M+、M+/M-和M-/M-型的循环vWF水平分别为(232.98±48.91)%、(156.52±75.28)%和(191.28±82.09)%;M-/M-型和M+/M-型、M-/M-型与M+/M+型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值分别为0.050和0.184),M+/M+型与M+/M-型相比,差异有显性(P=0.024);对照组M+/M+、M+/M-和M-/M-型的循环vWF水平分别为(10050±59.19)%、(122.61±59.01)%和(112.06±52.24)%;各基因型循环vWF水平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vWF基因19内含子MspⅠ多态性可能与冠心病的发生有关,M-/M-基因型可能是冠心病的一个遗传标志;此多态性可能通过升高循环vWF水平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69.
张亮  陈启稚  王长谦  程纯 《临床荟萃》2015,30(3):257-261
目的:探讨血清对氧磷酶1(paraoxonase 1,PON1)活性与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2型糖尿病患者117例,根据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结果,分为无动脉粥样硬化(AS)组38例,AS组79例;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75例(对照组),测量血压、体质量指数(BMI)、腰臀比、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尿酸等各项指标,同时测定血清 PON1活性。分析血清PON1活性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糖尿病组血清 PON1(240.0±15.6) kU/L vs (229.5±19.6)kU/L、AS发生率(44.0% vs 67.5%)、BMI(24.3±3.6)kg/m2 vs (25.8±3.2)kg/m2、腰臀比(0.89±0.05)vs (0.93±0.06)、收缩压(131.0±8.3)mmHg(1 mmHg=0.133 kPa)vs (134.0±8.8)mmHg、TG (1.8±0.8)mmol/L vs (2.1±1.3)mmol/L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S组血清 PON1活性明显低于非AS组(235.5±19.9)kU/L vs (226.7±18.9)kU/L(P<0.05);糖尿病患者血清PON1活性与年龄呈负相关(r=-0.382,P<0.01),与血清TG水平呈正相关(r=0.223,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PON1活性显著下降,PON1活性降低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0.
顾晓松  程纯  何凤昇 《医学教育》2010,(4):484-486,509
南通大学合并组建以来,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的办学优势,积极应对医学教育发展中呈现的整体化、综合化、多元化趋势,以实现医学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从资源整合、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更新、创新能力培养、实践教学改革、人文教育实施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在深化医学教育教学改革、优化医学学科专业建设、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