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8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67篇
内科学   16篇
皮肤病学   5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12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75篇
预防医学   48篇
眼科学   11篇
药学   60篇
中国医学   17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目的 了解深圳市某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免费健康体检率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社区健康体检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20年度某区登记在管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患者健康体检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收集6188例患者资料,参加免费体检患者2 652例,体检率为42.8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18~44岁(OR=1.619,95%CI:1.213~2.161)、年龄45~59岁(OR=2.194,95%CI:1.589~3.029)、年龄≥60岁(OR=2.122,95%CI:1.444~3.118)、非户籍(OR=1.570,95%CI:1.362~1.809)、医疗费用支付方式为医保(OR=1.195,95%CI:1.023~1.396)、医疗费用支付方式为补贴救助(OR=1.877,95%CI:1.628~2.164)或其他(OR=2.178,95%CI:1.583~2.997)、分裂情感性障碍(OR=1.353,95%CI:1.015~1.803)或癫痫所致精神障碍(OR=2.220,95%CI:1.511~3.261)是患者参加免费体检的积极因素,监护人为亲戚(OR=0.735,95%CI:0.591~0.914)、监护人为朋友及其他(OR=0.429,95%CI:0.314~0.586)、无监护人(OR=0.635,95%CI:0.457~0.884)、服药依从性为间断服药(OR=0.628,95%CI:0.476~0.829)、不服药(OR=0.378,95%CI:0.311~0.460)、初发病年龄≥40岁(OR=0.705,95%CI:0.551~0.904)是患者参加免费体检的消极因素。结论 深圳市某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免费健康体检率有待提高,应通过加强健康宣教、督促规律服药、适当增加体检项目等措施提高患者体检率。  相似文献   
92.
我院于1996-03收治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急性肾炎1例,经过医护人员3d的精心治疗和护理,病情好转。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3.
  目的  了解精神分裂症患者高风险行为发生的影响因素及其交互作用。  方法  采用普查方法对深圳市宝安区在册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自制危险行为问卷调查,并当面评估该人群危险状况。  结果  4 731例在册精神分裂症患者中,高风险行为发生率为1.0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既往住院次数1次或≥2次、既往有危险行为、社会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和学习能力较差是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生高风险行为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2.55、2.73、16.21、3.59和4.01, 均有P < 0.05)。既往有住院与既往发生过危险行为之间,存在相加交互作用,其交互作用相对超额危险度比(relative excess risk of interaction, RERI)、交互作用归因比(attributable proportion of interaction, API)和交互作用指数(synergy index, S)分别为33.59、0.78和4.96。而各因素之间未见相乘交互作用。  结论  既往有住院史、既往有危险行为、社会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和学习能力较差是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生高风险行为的危险因素,应予以关注。在社区实际工作中,可将既往有住院和既往发生过危险行为等特征性因素作为精神分裂症患者风险防控的重点指标,及时进行监测和早期预警。  相似文献   
94.
目的探讨多系统萎缩(MSA)患者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特点。方法选取46例MSA患者,根据MSA分级诊断标准,分为很可能的MSA组27例,其中MSA-P亚型10例,MSA-C亚型17例。可能的MSA组19例,其中MSA-P亚型9例,MSA-C亚型10例。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首次发病症状、病程;本次住院时症状、体征和既往病史。所有患者均完成膀胱残余尿、卧立位血压检查。分析不同等级及不同亚型MSA患者的膀胱残余尿量、卧立位血压差异。结果 (1)很可能的MSA组患者中MSA-P亚型和MSA-C亚型之间膀胱残余尿量、卧立位血压下降差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2)可能的MSA组患者中MSA-P亚型和MSA-C亚型之间膀胱残余尿量、卧立位血压下降差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1) MSA患者两种亚型间排尿功能障碍出现率及严重程度类似。(2) MSA患者两型间直立性低血压的发生情况类似,两种亚型间收缩压和舒张压下降程度无差异。  相似文献   
95.
杜文芳  程娟  张静 《当代医学》2010,16(18):47-48
目的应用宫腔镜检查功能性子宫出血,以探讨该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收治的子宫异常出血病例,进行宫腔镜检查和统计学处理。结果宫腔镜检查的子宫异常出血,按其构成比,首位是功能性子宫出血,依次是粘膜下子宫肌瘤、子宫内膜息肉、带节育器出血及宫颈息肉,比临床诊断直观快捷准确。结论临床实践说明,宫腔镜技术是现代诊断和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的金标准和最好的微创治疗方法 。  相似文献   
96.
脾肿瘤6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脾脏是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富含血管、淋巴组织及纤维结缔组织。从组织学分类,脾肿瘤病变呈多样性。由于脾肿瘤发病率低,且缺乏特异症状,长期以来未能引起广大临床医师的重视。我科对近10年来收治的64例经病理证实为脾肿瘤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类型及影像学表现进行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7.
目的探讨血清五聚素3(PTX3)、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水平以及微栓子信号(MES)与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依据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分型(CISS),选取起病72 h内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急性脑梗死患者78例,使用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仪对颈动脉斑块的解剖和病理类型进行分析,将患者分为不稳定斑块组(40例)和稳定斑块组(38例),并同期从体检中心选取健康成人30名作为对照组。测定所有观察对象血清PTX3、hsCRP以及Lp-PLA2水平,分析各组间三种血液学指标水平的差异,并分别对三种血液学指标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进行相关性分析。对不稳定斑块组和稳定斑块组患者行TCD监测,分析两组之间MES检出率的差异。结果不稳定斑块组及稳定斑块组血清Hcy、hs-CRP、PTX3、Lp-PLA2水平及高血压的比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不稳定斑块组他汀类用药史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血清PTX3、Lp-PLA2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均P0.05)。不稳定斑块组的MES检出率显著高于稳定斑块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PTX3、Lp-PLA2水平是与斑块稳定性密切相关的影响因素(均P0.05)。血清PTX3水平预测斑块稳定性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63(P0.05),其临界值为2.57 ng/m L时,灵敏度为78.9%,特异度为84.2%。血清Lp-PLA2水平预测斑块稳定性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27(P0.05),其临界值为54.35μg/L时,灵敏度为72.9%,特异度为81.6%。结论血清PTX3、Lp-PLA2水平可能是预测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生物学指标。MES监测对于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评估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8.
目的探讨肾小球滤过率(GFR)、尿微量蛋白与脑小血管病的相关性。方法入选年龄大于60岁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符合脑小血管病诊断标准,共78人。依据头颅磁共振表现分为单发腔梗组、多发腔梗合并脑白质病变组。选择年龄大于60岁且脑磁共振检查正常者30例纳入对照组。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并检测血清白蛋白、肌酐、胱抑素 C、尿素氮、尿微量白蛋白、尿免疫球蛋白、尿转铁蛋白、尿α1微球蛋白、尿β2微球蛋白,应用 MDRD 计算公式软件进行 GFR 的计算。应用方差分析对三组研究对象的 GFR 及尿微量蛋白进行分析,运用 spearman 相关性分析探索其与影像学病灶增多的关联。结果对照组、单发腔梗组、多发腔梗合并脑白质病变组 GFR 分别为(105±12)mL/min、(87±8)mL/min、(70±10)mL/min。单发腔梗组、多发腔梗合并脑白质病变组分别与对照组相比,GFR 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 =0.000);尿微量蛋白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2,P =0.000)。随着影像学病灶增多,GFR 与之呈负相关(r =-0.83,P =0.000),尿微量蛋白与之呈正相关(r =0.73,P =0.000)。结论GFR 和尿微量蛋白可以帮助预测脑小血管病的发病以及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99.
目的探讨1,3-丁二烯(BD)作业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遗传物质损伤状况及其与细胞周期蛋白D1(CCND1)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采用外周血淋巴细胞胞质分裂阻滞微核(CBMN)试验和彗星试验评价171名BD作业工人和55名非职业暴露对照人群的染色体和DNA损伤水平,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分析CCND1基因的多态性。同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被调查者的年龄、性别、吸烟、饮酒和个人职业暴露史。结果 BD作业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和彗星尾距分别为(7.17±5.09)‰和4.65(95%CI 3.49~5.98),均高于对照组(3.82±2.37)‰和2.38(95%CI 0.82~3.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暴露组中具有CCND1基因A870G位点GG基因型个体的彗星尾距显著低于AA基因型个体(P<0.05)。结论在现有BD暴露水平下,外周血淋巴细胞胞质分裂阻滞微核法和彗星试验均能检出BD作业工人的遗传物质损伤;CCND1等位基因A870G位点GG基因型可能与职业性BD暴露导致的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水平增加风险相关联。  相似文献   
100.
围绕大灾之后无大疫目标,简要阐述了灾区饮用水卫生、食品安全、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工作及取得的成效,从社会制度、强化领导、协调指挥、卫生监督体制、卫生监督队伍素质等方面分析了灾后卫生监督工作有效开展的原因。同时指出卫生监督存在应急预案不健全、队伍力量、工作经费和装备不足等问题,提出了灾区卫生监督长效机制和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