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目的 探讨角膜异物外伤后非结核分枝杆菌性角膜炎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分析2007年3月至2008年1月期间南通大学附属医院诊治的12例(12只眼)非结核分枝杆萧性角膜炎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包括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和治疗经过以及预后情况.主要的实验诊断方法包括角膜病灶刮取物的微生物培养、抗酸染色、聚合酶链式反应、病变角膜的组织病理及电镜检查.治疗方法包括局部和全身应用抗生素、5%碘酊病灶烧灼清创以及角膜移植.患者的平均年龄、病程采用算术平均数法计算.结果 本组11例为同一基层医院角膜金属异物摘除术后群发感染,另1例发生于芦苇刺伤角膜后.较特征性的体征包括角膜基质灰蓝色或灰白色结晶样、多灶性浸润,可伴有溃疡形成、后弹力层放射状改变等.12例微生物培养均为快速生长型非结核分枝杆菌(5例鉴定为龟分枝杆菌脓肿亚型),8例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查7例细菌阳性,3例电镜检查均见吞噬了细长杆状或短粗型的分枝杆菌的门细胞和坏死组织.10例经局部和全身应用多种抗生素(阿米卡星、利福平、氧氟沙星、加替沙星、环丙沙星、阿奇霉素等)以及5%碘酊病灶烧灼清创2~5个月治愈,2例药物治疗6个月无明显疗效经板层或穿透性角膜移植治愈.结论 非结核分枝杆菌性角膜炎是一种少见的机会性感染,可在角膜异物摘除术后群发流行,诊断困难,易被误诊为真菌性角膜炎,可经细菌培养、抗酸染色明确诊断.该病病程长,药物治疗反应慢,大多数患者可经抗生素控制,顽固性病例需角膜移植治愈. 相似文献
22.
目的观察改良泪囊挤压按摩法治疗先天性鼻泪管阻塞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4例(104只眼)患有先天性鼻泪管阻塞的患儿随机分为改良组和传统组,分别用传统的泪囊挤压法和改良泪囊挤压按摩法治疗先天性鼻泪管阻塞。结果 2月内改良组治愈48只眼(92.3%),传统组治愈39只眼(7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改良泪囊挤压按摩法治疗先天性鼻泪管阻塞疗效好,疗程短,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3.
目的 探讨应用流式细胞技术测定眼部常见真菌对抗真菌药物敏感性的可行性.方法 用流式细胞术药敏试验(Flow Cytometry Susceptibility Testing,FCST)和标准药敏试验(肉汤稀释法M38-A)法检测1株标准镰刀菌和23株临床镰刀菌对两性霉素B(AMB)的敏感性.FCST法以碘化丙啶(PI)为染料,真菌与各浓度药物孵育3h后检洲各管平均荧光强度(MFI),最低抑菌浓度(MIC)定义为相于生长对照管MFI增加50%时的最低药物浓度.结果 两种检测方法有8株真菌的MIC完全相同,12株相差1个倍比稀释度,2株相差2个倍比稀释度,在1个稀释度范围内两种检测方法的一致性为83.3%,2个稀释度范围的一致性为91.6%.两组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5685).结论 FCST法检测眼部镰刀菌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所得结果与标准法所得结果有良好的一致性,且FCST法具有快速、敏感、准确的优势,是临床检测丝状菌药物敏感性较具发展潜力的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24.
程争平 《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10,12(5):744-745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眼科新技术新疗法日新月异,多媒体电视教学弥补了以往传统教学的不足,已成为现代教学中的常规教辅手段。对新毕业的医学生而言, 相似文献
25.
目的 观察改良泪道按摩法与与传统泪囊挤压按摩法治疗先天性鼻泪管阻塞的临床疗效.方法 132例(156眼)先天性鼻泪管阻塞患儿随机均分为A组和B组,每组78眼.A组采用改良泪道按摩法治疗,B组采用传统的泪囊挤压按摩法治疗.结果 A组2周内治愈42眼(53.85%),2个月内治愈57眼(73.08%);B组2周内治愈14眼(17.95%),2个月内治愈40眼(5L28%).A组的治愈率优于B组(P<0.05).结论 改良泪道按摩法治疗先天性鼻泪管阻塞疗程短,早期治愈率高,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26.
围产期新生儿视网膜出血病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廿年来,围产医学在许多国家发展迅速,围产儿的健康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医疗卫生、科学文化水平的主要标志之一。我国实行计划生育,将眼部检查(包括眼底检查),列为观察围产期新生儿健康状况的指标之一。弱视的发生,是否与胎儿出生时的视网膜出血有关,需通过检查进行探索。检查还能及早管理先天性眼病,为早期治疗提供依据。因此,对围产期新生儿进行眼部检查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27.
目的 探讨角膜异物外伤后非结核分枝杆菌性角膜炎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分析2007年3月至2008年1月期间南通大学附属医院诊治的12例(12只眼)非结核分枝杆萧性角膜炎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包括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和治疗经过以及预后情况.主要的实验诊断方法包括角膜病灶刮取物的微生物培养、抗酸染色、聚合酶链式反应、病变角膜的组织病理及电镜检查.治疗方法包括局部和全身应用抗生素、5%碘酊病灶烧灼清创以及角膜移植.患者的平均年龄、病程采用算术平均数法计算.结果 本组11例为同一基层医院角膜金属异物摘除术后群发感染,另1例发生于芦苇刺伤角膜后.较特征性的体征包括角膜基质灰蓝色或灰白色结晶样、多灶性浸润,可伴有溃疡形成、后弹力层放射状改变等.12例微生物培养均为快速生长型非结核分枝杆菌(5例鉴定为龟分枝杆菌脓肿亚型),8例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查7例细菌阳性,3例电镜检查均见吞噬了细长杆状或短粗型的分枝杆菌的门细胞和坏死组织.10例经局部和全身应用多种抗生素(阿米卡星、利福平、氧氟沙星、加替沙星、环丙沙星、阿奇霉素等)以及5%碘酊病灶烧灼清创2~5个月治愈,2例药物治疗6个月无明显疗效经板层或穿透性角膜移植治愈.结论 非结核分枝杆菌性角膜炎是一种少见的机会性感染,可在角膜异物摘除术后群发流行,诊断困难,易被误诊为真菌性角膜炎,可经细菌培养、抗酸染色明确诊断.该病病程长,药物治疗反应慢,大多数患者可经抗生素控制,顽固性病例需角膜移植治愈. 相似文献
28.
29.
目的 探讨角膜异物外伤后非结核分枝杆菌性角膜炎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分析2007年3月至2008年1月期间南通大学附属医院诊治的12例(12只眼)非结核分枝杆萧性角膜炎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包括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和治疗经过以及预后情况.主要的实验诊断方法包括角膜病灶刮取物的微生物培养、抗酸染色、聚合酶链式反应、病变角膜的组织病理及电镜检查.治疗方法包括局部和全身应用抗生素、5%碘酊病灶烧灼清创以及角膜移植.患者的平均年龄、病程采用算术平均数法计算.结果 本组11例为同一基层医院角膜金属异物摘除术后群发感染,另1例发生于芦苇刺伤角膜后.较特征性的体征包括角膜基质灰蓝色或灰白色结晶样、多灶性浸润,可伴有溃疡形成、后弹力层放射状改变等.12例微生物培养均为快速生长型非结核分枝杆菌(5例鉴定为龟分枝杆菌脓肿亚型),8例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查7例细菌阳性,3例电镜检查均见吞噬了细长杆状或短粗型的分枝杆菌的门细胞和坏死组织.10例经局部和全身应用多种抗生素(阿米卡星、利福平、氧氟沙星、加替沙星、环丙沙星、阿奇霉素等)以及5%碘酊病灶烧灼清创2~5个月治愈,2例药物治疗6个月无明显疗效经板层或穿透性角膜移植治愈.结论 非结核分枝杆菌性角膜炎是一种少见的机会性感染,可在角膜异物摘除术后群发流行,诊断困难,易被误诊为真菌性角膜炎,可经细菌培养、抗酸染色明确诊断.该病病程长,药物治疗反应慢,大多数患者可经抗生素控制,顽固性病例需角膜移植治愈. 相似文献
30.
目的 探讨角膜异物伤后快速生长型分枝杆菌性角膜炎(RGMK)暴发的原因与控制措施.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调查2007年7月1日至8月5日南通一基层医院在角膜异物剔除术后暴发的11例(11眼)RGMK,了解患者的发病和初诊情况,以及当地医院、接诊医生和患者的工作场所,并采集标本做细菌培养.控制措施包括重视无菌操作,剔除角膜异物时摒弃戊二醛浸泡的角膜异物针,首选一次性针头,选用高压蒸汽法消毒替代戊二醛消毒液消毒等;治疗方法有局部和全身应用抗生素,5%碘酊烧灼清创病灶甚至角膜移植.结果 RGMK暴发感染的原因为异物本身带菌或使用的戊二醛难以杀灭快速生长型分枝杆菌,导致异物针带菌污染角膜造成感染.9例患者经局部和全身应用多种抗生素及5%碘酊烧灼清创病灶后治愈,2例以药物治疗无明显疗效,经角膜移植后治愈.结论 RGMK可在角膜异物剔除术后暴发流行,其对药物治疗反应慢,顽固性病例可经角膜移植而治愈.加强劳动防护,重视无菌操作,提高消毒灭菌质量,异物剔除术毕使用多种抗生素,术后密切随访观察等有利于预防和减少RGMK的发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