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74篇 |
免费 | 37篇 |
国内免费 | 7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2篇 |
妇产科学 | 11篇 |
基础医学 | 22篇 |
口腔科学 | 4篇 |
临床医学 | 108篇 |
内科学 | 36篇 |
皮肤病学 | 46篇 |
神经病学 | 8篇 |
特种医学 | 4篇 |
外科学 | 29篇 |
综合类 | 274篇 |
预防医学 | 94篇 |
眼科学 | 8篇 |
药学 | 92篇 |
2篇 | |
中国医学 | 173篇 |
肿瘤学 | 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2篇 |
2023年 | 15篇 |
2022年 | 19篇 |
2021年 | 26篇 |
2020年 | 28篇 |
2019年 | 30篇 |
2018年 | 30篇 |
2017年 | 20篇 |
2016年 | 24篇 |
2015年 | 37篇 |
2014年 | 42篇 |
2013年 | 71篇 |
2012年 | 49篇 |
2011年 | 31篇 |
2010年 | 50篇 |
2009年 | 48篇 |
2008年 | 35篇 |
2007年 | 49篇 |
2006年 | 71篇 |
2005年 | 59篇 |
2004年 | 42篇 |
2003年 | 40篇 |
2002年 | 13篇 |
2001年 | 12篇 |
2000年 | 6篇 |
1999年 | 3篇 |
1998年 | 4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6篇 |
1995年 | 4篇 |
1994年 | 4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3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5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4篇 |
1966年 | 1篇 |
1965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目的探讨格列美脲、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纤溶酶原活性的影响。方法 100例T2DM患者分别接受格列美脲、二甲双胍治疗,比较两组治疗3个月前后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issue-TypePlasminogen Activator,T-PA)和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1,PAI-1)浓度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格列美脲治疗3个月较治疗前明显升高T-PA,降低PAI-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甲双胍治疗前后T-PA、PAI-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格列美脲具有快速稳定控制血糖、显著改善纤溶活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62.
目的 研究临床真菌特点及耐药状况.方法 采用常规方法进行真菌培养鉴定及药敏试验.选用CHROMagar 显色培养基、ATB expression ID32C 鉴定卡鉴定菌种及ATB-Fungus 药敏卡测试.结果 在分离的552 株真菌中,白色念珠菌检出率最高(占67.93%),其次是热带念珠菌(占12.32%);检出念珠菌最多部位是痰(占73.91%),其次是尿液(占17.93%);分离的菌株对5-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的敏感率较高,分别为94.24%、93.42%、89.24%,敏感率较低的是益康唑,为42.43%.结论 各种标本的检出率不同,准确的药敏试验结果对合理用药,监测耐药菌株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3.
目的 研究临床分离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特点及耐药状况.方法 采用ATB 细菌鉴定仪进行细菌鉴定,K-B 纸片扩散法进行体外药敏试验,统计分析其分布及耐药性变化.结果 在临床分离的102 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中,以痰液为主62 株(60.78%),耐药率最高的是亚胺培南100%,耐药率低的是左氧氟沙星、复方新诺明,分别为9.80%、9.80%.结论 准确的药敏试验结果,对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加强耐药性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4.
目的:观察清肝解郁法对Alzheimer病(AD)大鼠海马神经元及前脑胆碱能神经的影响.方法:在大鼠AD疾病模型给药(清肝解郁中药)30d后,断头处死大鼠,取全脑;用4%多聚甲醛固定,常规HE染色,观察脑组织结构、细胞的形态和海马CA2、CA3区神经元数量,免疫组化计数大鼠前脑ChAT阳性神经元.结果:中药治疗组大鼠海马CA2、CA3区神经元数量较模型组显著增多,大鼠前脑ChAT阳性神经元也较模型组显著增多.结论:清肝解郁法能促进NSC的分化诱导,能较好地诱导神经系统细胞向胆碱能神经元转化. 相似文献
65.
产时体位护理与“一对一”责任制助产联合应用纠正胎位异常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产时体位护理与“一对一”责任制助产联合应用纠正胎头位置异常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组实行“一对一”责任制助产,在产程中指导产妇取侧俯卧位,使胎头在下降过程中逐渐从枕后位或枕横位转至枕前位娩出。对照组取自由体位,实行传统模式助产。结果研究组转为枕前位的216例,占98.2%,自然分娩率98%,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第一、第二产程的平均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1)。结论产时体位护理与“一对一”责任制助产联合应用纠正胎位异常效果显著,是降低难产率、促进自然分娩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6.
为探讨尿道下裂治疗新方法,采用带血管蒂包皮内板作尿道成形术Ⅰ期治疗尿道下裂12例,术后完全愈合正常排尿9例,轻度感染、尿道口狭窄3例,经处理痊愈。手术成功率100%。提示:术前充分准备,术中皮管有足够宽度,血运良好,吻合口尿道有海绵体,包皮复盖有厚度、无张力,术后严防感染等,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67.
目的 探讨原花青素对斑秃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中Th1型细胞因子(IFN γ、IL 12)及转录因子T-bet 基因表达的调节作用。 方法 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 PCR) 法,分别检测8例轻型斑秃、12例重型斑秃患者及10例健康人外周血PBMC 经原花青素(PC)刺激后IFN-γ、IL-12及T-bet mRNA的表达状况。 结果 植物血凝素(phytoaemagglutinin, PHA)及PC+PHA共同刺激重型斑秃患者PBMC后,转录因子T bet mRNA分别为0.581±0.148、0.419±0.113;IFN-γmRNA分别为0.689±0.219、0.430±0.162;IL-12 mRNA分别为0.198±0.056、0.136±0.035;与自身对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PC可抑制重型斑秃患者PBMC中转录因子T bet及Th1型细胞因子基因表达,逆转Th1型反应,含PC的中药松针治疗斑秃有效的机制可能部分与此相关。 相似文献
68.
消痤饮维胺酯胶囊联合治疗寻常痤疮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消痤饮与维胺酯胶囊联合治疗寻常痤疮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寻常痤疮病人120例随机分为三组:中药组内服消痤饮加减方,西药组内服维胺酯胶囊,联合治疗组内服消痤饮与维胺酯胶囊,疗程6周.结果:三组的痊愈率分别为32.5%、30.0%和50.0%;三组的有效率分别为70.0%、65.0%、92.5%;联合治疗组与中、西药组比较痊愈率及有效率差异均具有高度显著性(P<0.01).不良反应发生率三组分别为0、17.5%和7.5%;中药内服安全,联合治疗可降低维胺酯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论:联合治疗可显著提高寻常痤疮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是治疗寻常痤疮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9.
目的:探索当代中医对特应性皮炎(AD)辨证治疗的经验,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收集186篇文献,使用ACCESS建立包含四诊信息、辨证分型、内服及外用中药、外用西药等为字段名的数据库。采用SPSS Clementine12.0进行数据挖掘分析。结果:发现一些常见证型、四诊信息、中药及中药与中药、证型与中药之间的对应规律。结论:AD病机主要以脾虚为主,可兼加湿邪或血燥,其次为湿热阻滞等;用药多集中于健脾益气祛湿、清热解毒祛风等;从脾论治的用药规则,可为中医临床辨证用药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0.
Shy—Drager综合征是一种少见病,国内有关文献报导不多,我们遇到4例,现报告如下。 病例介绍 例1 男,42岁,因阳萎约6年、站立后头昏眼花跌倒于地及尿频1年多而于1983年8月13日入院。患者于78年始出现阳萎、便秘,80年初发现血压偏低,但无任何自觉症状,照样正常工作。82年5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