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4篇 |
免费 | 0篇 |
国内免费 | 3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3篇 |
临床医学 | 43篇 |
内科学 | 7篇 |
特种医学 | 1篇 |
外科学 | 3篇 |
综合类 | 39篇 |
预防医学 | 13篇 |
药学 | 14篇 |
中国医学 | 4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篇 |
2019年 | 2篇 |
2018年 | 1篇 |
2014年 | 3篇 |
2013年 | 3篇 |
2012年 | 4篇 |
2011年 | 13篇 |
2010年 | 9篇 |
2009年 | 8篇 |
2008年 | 6篇 |
2007年 | 10篇 |
2006年 | 9篇 |
2005年 | 9篇 |
2004年 | 6篇 |
2003年 | 9篇 |
2002年 | 6篇 |
2001年 | 5篇 |
2000年 | 6篇 |
1999年 | 8篇 |
1998年 | 4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2篇 |
1992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 毫秒
31.
肺炎衣原体肺炎的实验鼠模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以小鼠作为肺炎衣原体感染实验动物模型的价值。方法:以肺炎衣原体鼻内接种Icr小鼠,通过不同时点(60天内)处死动物,观察其肺部的病理改变。结果:鼻内接种衣原体后,Icr小鼠产生肺部感染,特征性病理改变是斑片状间质性肺炎,早期(7天以内)病变较重,以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并伴有泡沫细胞堆积;后期(14天以后)病变开始减轻,以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混合浸润为主,并逐渐转为以淋巴细胞浸润为主。结论:给Icr小鼠鼻内接种肺炎衣原体可引发肺部感染,该模型有助于对肺炎衣原体感染发病机制的研究。 相似文献
34.
35.
对支气管哮喘患者行激发试验的护理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Tolumetin吸入激发试验诊断阿斯匹林哮喘的护理。方法选择91例稳定期支气管哮喘患者监测其第1秒用力肺活量(FEV1)值,并将Tolumetin稀释为0.5mg/ml,5mg/ml和50mg/ml3个不同浓度,分别吸入Tolumetin30min后测FEV1,以FEV1值下降>20%为阳性。结果本组阳性者6例,占试验人数6.6%。结论激发试验是诊断阿斯匹林哮喘的重要手段,护理上应注重术前心理护理、物品及病员准备;术中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术后应加强糖皮质激素吸入剂的护理及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36.
37.
治疗干预计分系统用于心胸外科监护工作量评估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尝试用治疗干预计分系统评分分析心胸外科的监护工作量,探索一种能快速评估心胸外科ICU护理工作量的方法。方法收集心胸外科ICU 52例病人术后当日、第1天、第2天各班次的直接护理时间和治疗干预计分系统(TISS)评分。结果各类手术以当日护理工作量最多,TISS分值最高,在普通胸外科疾病、先天性心脏病、瓣膜置换3类手术病人中以换瓣病人术后的直接护理时间和TISS分值最高;发现班次、手术种类、术后天数不同,单病人直接护理时间或TISS评分之间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种手术术后白班的护理时间和TISS分值最高的,术后第1天和第2天各班的护理时间及TISS分值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虽然由于国内外护理人力使用的不同,治疗干预计分系统不能反映全部的ICU护理工作量,但是它确实为心胸外科监护室护理工作量的评估和人力资源的合理使用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相似文献
38.
39.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患者体位性(PP型)OSA的患病率及PP型与非体位性(NPP型)OSA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分析225例经多导睡眠仪(PSG)检查确诊的OSA患者PP型所占比率;比较PP型与NPP型两组患者的一般身体特征、肺功能参数及PSG资料,应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探讨决定患者为PP型或NPP型的因子。结果:225例OSA患者中PP型患者共63例(28%)。PP型患者睡眠呼吸紊乱程度及肥胖度显著小于NPP型组。两组年龄及肺功能参数间无显著差异。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决定为PP型或NPP型患者的主要因子为睡眠呼吸紊乱指数(AHI)和体积指数(BMI),两因子的预测能力为26.2%。直线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在全组及NPP型组患者,睡眠呼吸紊乱度与BMI显著相关,而在PP型组,二者无相关关系。结论:约1/3的OSA患者可归类为PP型。从理论上看,这类患者应对睡眠姿势训练治疗反应良好。区分PP与NPP型不仅有重要的治疗意义,还有助于深入探讨OSA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40.
目的 :评价厄多司坦胶囊辅助治疗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呼吸道感染病人2 18例 ,按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试验设计分成 2组。厄多司坦组 10 9例 ,口服厄多司坦胶囊 ,30 0mg,bid ,羧甲司坦组 10 9例 ,口服羧甲司坦片 ,5 0 0mg,tid ,疗程均 5~ 7d。结果 :厄多司坦组和羧甲司坦组病人黏痰消失率为 5 6 .0 %和 6 6 .1% ,咳痰消失率为 6 6 .1%和 74 .3% ,咳嗽消失率为 32 .1%和4 5 .0 % ;综合疗效分析 ,临床控制率为 6 6 .1%和6 4.2 % ,有效率为 86 .2 %和 78.0 % ,2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 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较低且无显著差异 (3.7%vs 2 .8% )。结论 :厄多司坦胶囊辅助治疗呼吸道感染有效且安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