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759篇 |
免费 | 704篇 |
国内免费 | 387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84篇 |
儿科学 | 79篇 |
妇产科学 | 50篇 |
基础医学 | 592篇 |
口腔科学 | 58篇 |
临床医学 | 1602篇 |
内科学 | 1283篇 |
皮肤病学 | 104篇 |
神经病学 | 341篇 |
特种医学 | 628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65篇 |
外科学 | 926篇 |
综合类 | 3259篇 |
预防医学 | 1360篇 |
眼科学 | 80篇 |
药学 | 1231篇 |
25篇 | |
中国医学 | 1440篇 |
肿瘤学 | 54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90篇 |
2023年 | 309篇 |
2022年 | 336篇 |
2021年 | 386篇 |
2020年 | 363篇 |
2019年 | 290篇 |
2018年 | 302篇 |
2017年 | 143篇 |
2016年 | 174篇 |
2015年 | 226篇 |
2014年 | 593篇 |
2013年 | 546篇 |
2012年 | 617篇 |
2011年 | 684篇 |
2010年 | 682篇 |
2009年 | 578篇 |
2008年 | 633篇 |
2007年 | 587篇 |
2006年 | 575篇 |
2005年 | 573篇 |
2004年 | 478篇 |
2003年 | 428篇 |
2002年 | 383篇 |
2001年 | 400篇 |
2000年 | 390篇 |
1999年 | 283篇 |
1998年 | 260篇 |
1997年 | 263篇 |
1996年 | 229篇 |
1995年 | 207篇 |
1994年 | 240篇 |
1993年 | 170篇 |
1992年 | 220篇 |
1991年 | 202篇 |
1990年 | 146篇 |
1989年 | 153篇 |
1988年 | 105篇 |
1987年 | 101篇 |
1986年 | 65篇 |
1985年 | 55篇 |
1984年 | 53篇 |
1983年 | 51篇 |
1982年 | 44篇 |
1981年 | 32篇 |
1980年 | 18篇 |
1979年 | 25篇 |
1978年 | 13篇 |
1976年 | 6篇 |
1965年 | 10篇 |
1959年 | 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992.
目的 探讨新生儿泪囊炎泪道探通术中常见并发症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 对516例新生儿泪囊炎患儿行泪道探通术中出现的53例并发症进行分析,查找其发生原因.结果 新生儿泪囊炎泪道探通术并发症为窒息、假道及泪道撕裂,通过护理干预,减少了泪道探通术中并发症的发生.结论 新生儿泪囊炎探通术中并发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针对发生原因,采取有针对性护理,可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或将并发症的危害减少到最低程度. 相似文献
993.
994.
目的探讨分期前后联合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方法本研究分期进行颈椎前后路手术,即首先行后路椎板减压或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后行前路短节段经椎间隙或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联合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28例,手术前后根据日本骨科协会评估分数(JOA)进行评分,随访12~120个月。通过JOA评分的改善情况,Odom’s分级随访结果及颈椎活动度的变化三方面对比单纯前路或单纯后路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结果采用前后路联合组第1次术后JOA评分为(12.40±0.65)分,第二次术后JOA评分为(14.05±0.19)分,改善率为76.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014,P0.05)。分别对比三种不同方式术后Odom’s分级进行评价,前后路联合组优良率为80.9%,三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0.024,Z0.05)。结论分期前后路联合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可充分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可得到比单纯前路及后路手术更好的减压效果,并避免了单纯后路减压破坏整体脊柱的稳定性和单纯前路减压整体颈椎活动度的丢失,降低了手术风险,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95.
996.
MTT法检测NK和LAK活性的方法学探讨 总被引:31,自引:1,他引:31
获取不同来源的脾单个核细胞(人,鼠),用MTT法检测了脾细胞的NK,LAK活性,并对实验条件进行了探讨,寻找出了MTT法检测NK,LAK活性的最适效靶比(<50:1),最佳杀伤时间(NK24小时,LAK48小时),探讨了实验的各操作步骤,检测数据的分析,处理,并与同位素法进行了比较,MTT法的检测结果与同位素法有良好的一致性,但本方法操作简单,重复性好,且避免了同位素污染,经济,方便,不失为NK, 相似文献
997.
社区在职居民体检疾病谱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掌握本社区居民的健康状况,以便有针对性的对社区不同人群制定相应的健康教育以及慢性病防治措施,提高社区居民健康水平,降低社区居民死亡率,我单位于2005年4月对辖区在职居民进行了全面的健康体检,现将结果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98.
青少年女性中长跑运动员集训前后体能变化与中药的调控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青少年女性中长跑运动员这一特殊群体在大运动量集训期前后血清细胞因子及生化指标的变化,探讨运动应激条件下运动员机体变化和细胞因子免疫网络的应答机制以及纯中药制剂--纳米力谷源胶囊对其的调节作用。
方法:于2004-06选择北京市某体校青少年女性中长跑运动员20名,为运动员组。又分为运动员对照组和运动员服药组,每组10名。取自无免疫性疾病、无现症、体检健康的青少年女性10名,为正常对照组。运动员服药组服用纳米力谷源胶囊(北京长城制药厂生产,批号:20040201,所含成分为葛根索、精氨酸和玉米抗氧化活性物质),3次/d,2粒/状。两组运动员共同参加训练,使用相同的训练方束:训练时间2004-06-22/07-28。共5周。每日上午:20km&;#215;7次/周&;#215;5周=700km;下午:节奏跑10km&;#215;3次/周&;#215;5周=150km,随意跑40min&;#215;2次/周&;#215;5周=409min,其余两天下午休息。运动员组休整后于2004-06-21取第1次血,第2天开始5周集训,并于集训后2004-07-29取第2次血。应用EVIDENCE180全自动化学发光生物芯片分析仪和HITACH1760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20名青少年女性中长跑运动员集训前后及服药后血液标本分别进行12项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α、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4、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白细胞介素10、血管内皮生长因子、γ-干扰素、表皮生长因子、单核细胞趋化性肽1、肿瘤坏死因子α)和33项生化指标(三酰甘油,胆固醇、载脂蛋白A1、载脂蛋白B、高密度脂蛋白C、低密度脂蛋白C、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蛋白、血清白蛋白、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总胆汁酸、钠、钾、氯、二氧化碳、钙、磷、镁、铁、不饱和铁结合力、总铁结合力、葡萄糖、尿素氮、肌酐、尿酸、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肽酶、淀粉酶、肌酸激酶同工酶)的定量检测,比较运动应激对机体的影响。
结果:纳入运动员20名和正常对照青少年10名,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血清细胞因子检测结果:女性青少年长跑运动员在休整后安静状态下与正常人相比较表皮生长因子显著偏低[运动前、正常对照分别为(18.94&;#177;14.04),(62.97&;#177;38.07)ng/L];而运动员在一个时期的强度训练以后与运动前相比白细胞介素8显著下降[运动前后分别为(21.82&;#177;11.52)ng/L,〈9.7ng/L],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也显著下降[运动前后分别为(113.13&;#177;47.34),(96.90&;#177;47.30)ng/L],表皮生长因子显著上升[运动前后分别为(18.94&;#177;14.04),(58.93&;#177;25.48)ng/L];运动员服药组在经过相同的训练期后与运动员对照组相比白细胞介素1β显著降低[运动员服药组、运动员对照组分别为(2.97&;#177;0.82),(3.90&;#177;0.53)ng/L]。且接近正常入水平。②血清生化指标检测结果:女性青少年长跑运动员在一个时期的强度训练以后与运动前相比三酰甘油显著下降[运动前后分别为(0.74&;#177;0.21)。(0.51&;#177;0.10)mmol/Ll、胆固醇显著下降[运动前后分别为(4.29&;#177;0.83)。(3.96&;#177;0.76)mmol/L]、高密度脂蛋白显著下降[运动前后分别为(1.60&;#177;0.24),(1.50&;#177;0.28)mmol/L]、血清白蛋白显著下降[运动前后分别为(45.77&;#177;1.57),(44.23&;#177;1.88)g/L]、葡萄糖显著下降[运动前后分别为(5.39&;#177;0.20),(4.85&;#177;0.30)mmol/L],尿酸显著上升[运动前后分别为(232.34&;#177;32.23),(278.89&;#177;22.69)μmol/L]。可能大运动量训练后造成机体贮存消耗有关,而钠、钾、氯显著下降。可能与出汗等生理反应有关。而运动员服药组服药后除三酰甘油显著上升[服药后、运动后分别为(0.89&;#177;0.41),(0.51&;#177;0.10)mmol/L]外。其他各项生化指标与运动员对照组相比变化不是很明显。
结论:大运动量的集训可导致运动员机体应激性改变,免疫力下降。还可造成机体内贮能物质的大量消耗。纳米力谷源胶囊可有效的增强运动员机体的抗应激能力,提高运动员的免疫力和抗疲劳能力。 相似文献
999.
针刺苍白球内侧部对帕金森病模型大鼠脑内抗氧化酶的调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针刺苍白球内侧部对帕金森病模型大鼠行为学及纹状体抗氧化酶的影响。方法:①实验于2001—07/12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针灸生理实验室完成。选用健康Wistar大鼠45只。②选取35只大鼠,应用偏侧纹状体立体定位注射6-羟基多巴胺的方法制备帕金森病模型大鼠,将造模成功的帕金森病模型大鼠18只随机分为2组:模型组9只,治疗组9只.治疗组:借助脑赢体定位技术将改制的针灸针垂直刺入帕金森病模型大鼠患侧苍白球内侧部进行针刺治疗,1次/d,连续治疗1周;然后再应用G.6805Ⅱ型电针治疗仪进行电针治疗[强度1mA左右(以大鼠能耐受且不激怒、嘶叫为标准),频率为100Hz,连续波1,持续15min,1次/d,连续治疗2周。另取10只大鼠为空白对照组,在大鼠左侧纹状体区注射含0.2%的抗坏血酸的生理盐水5μL。模型组及空白对照组:不再做任何处理,正常饲养3周。③分别于钊刺治疗前、针刺后1周、电针后1周、电针后2周后于3组大鼠背部皮下注射阿朴吗啡0.5mg/kg诱发旋转,记录给药后10-40min内各组大鼠的旋转次数。④行为学检测完毕后,按照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试剂盒说明步骤,取组织匀浆上清液,通过722分光光度仪用化学比色法测定各组大鼠纹状体谷胱甘肽、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的含量。⑤计量资料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因造模失败脱失17只,进入结果分析28只。①治疗组从治疗后1周开始,旋转次数逐渐减少,针刺治疗后1周,电针治疗后1和2周分别比治疗前减少14.55%,49.50%,67,07%,即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帕金森病大鼠的行为学改变明显好转。针刺治疗后1周,其旋转次数与治疗前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电针治疗后1和2周,旋转次数明显少于治疗前(P〈0.01)。②模型组大鼠纹状体丙二醛含量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治疗组大鼠纹状体丙二醛含量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模型组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整异不明显(P〉0.05)。模型组大鼠谷胱甘肽、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含量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和治疗组(P〈0.05-0.01)。3组大鼠纹状体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针刺苍白球内侧部可明显改善帕金森病模型大鼠的行为学,同时针刺苍白球内侧部可以减轻多巴胺能神经元的脂质过氧化反应,对氧化应激所引起的神经损伤且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00.
预先艾灸对随后不同阶段更年期大鼠促性激素释放激素、卵泡刺激素和黄体生成素的干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逆灸关元穴对更年期大鼠促性激素释放激素、卵泡刺激素和黄体生成素等相关激素的影响,以及逆灸对更年期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稳态维护的机制。方法:实验于2003—11/2004—06在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针灸机理实验室完成。①选取鼠龄4个月的健康大鼠10只为年轻正常组,另将鼠龄10个月的大鼠70只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逆灸组(n=30),自然对照组(n=40),根据处死时的鼠龄,逆灸组又分12,14,16月龄3个时间点,自然对照组分10,12,14,16月龄4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10只。②逆灸组于10月龄时采用艾炷直接灸大鼠关元穴,每次1壮,2次/周,灸后局部皮肤略潮红,共灸8周;其他2组不干预。③各组于相应时间点分批取材,采用放射免疫方法检测血浆卵泡刺激素、黄体生成素水平,下丘脑及血液促性激素释放激素水平。结果:大鼠80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血浆卵泡刺激素水平:自然对照组16月龄大鼠高于年轻正常组[(23.757&;#177;6.212),(10.565&;#177;0.817)U/L,P〈0.05],逆灸组16月龄大鼠低于同月龄自然对照组[(17.952&;#177;2231)U/L,P〈0.051。②血浆黄体生成素水平各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③卵泡刺激素/黄体生成素比值:自然对照组16月龄大鼠大于年轻正常组(0.171&;#177;0.021,0.094&;#177;0..006,P〈0.05),逆灸组16月龄大鼠小于同月龄自然对照组(0.125&;#177;0.007,P〈0.05)。④下丘脑促性激素释放激素水平:自然对照组14,16月龄大鼠低于年轻正常组[(3.566&;#177;2.387),(3.032&;#177;0.602),(12.041&;#177;4.815)mg/L,P〈0.05,0.01],逆灸组12,14,16月龄大鼠均高于同月龄自然对照组(P〈0.05)。⑤血浆促性激素释放激素水平:自然对照组16月龄大鼠高于年轻正常组[(99.425&;#177;21.657),(23.816&;#177;6.058)ng/L,P〈0.05],逆灸组12,16月龄大鼠显著高于同月龄自然对照组(P〈0.05)。结论:更年期大鼠随月龄的增加,下丘脑-垂体-卵巢轴促性激素释放激素、卵泡刺激素和黄体生成素等相关激素逐渐紊乱,逆灸关元穴可缓解更年期各激素的紊乱状况,对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稳态维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