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探讨抗病毒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的1年疗效。方法收集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病例,选取54例为抗病毒治疗组,选取历史病例67例为对照组。抗病毒治疗组在常规内科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抗病毒药物治疗(拉米夫定、恩替卡韦、替比夫定),对照组仅使用内科常规治疗。分析两组患者在不同时间点病死率、HBVDNA水平、INR、MELD评分及肝功能结果。结果治疗1个月后,两组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抗病毒治疗组死亡15例(27.8%),显著低于对照组(32例,4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年后抗病毒治疗组死亡15例(27.8%),显著低于对照组(37例,6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两组患者ALT、AST、TBIL、INR水平及MELD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病毒治疗组HBVDNA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及1年后抗病毒治疗组AⅡ、AST、TBIL、INR、HBVDNA水平及MELD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病毒治疗可降低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的死亡率,加快肝功能好转,抑制病毒复制,具有肯定的治疗作用。病情好转后维持抗病毒治疗,可以明显改善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的长期预后。 相似文献
32.
目的观察替比夫定对乙肝携带者抗结核治疗中肝损害的预防治疗疗效。方法收集我院乙肝携带并有肺结核患者(A组)30例,及未进行抗病毒治疗的乙肝携带并有肺结核患者(B组)25例,两组开始抗结核时均采用2HRES/7HR化疗方案。A组给予水飞蓟宾护肝治疗和替比夫定抗病毒治疗;B组仅给予水飞蓟宾护肝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及HBV DNA变化情况。结果 A组治疗中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5)。治疗前A、B两组肝功能与HBV DN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后HBV DNA(log)水平为(3.68±1.04),与治疗前的(6.74±2.27)及治疗后B组的(6.57±2.5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治疗后肝功能ALT、AST增高,与治疗前及治疗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乙肝携带合并肺结核患者使用替比夫定抗病毒治疗可以有效抑制患者体内HBV的复制,预防肝功能损害,可以支持化疗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33.
[目的]了解江门市甲状腺癌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对江门市中心医院2006-2010年收治的甲状腺癌住院病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6-2010年全院累计收治甲状腺癌病人375例,其中2006年43例,2007年65例,2008年64例,2009年92例,2010年111例;女性占80.27%,男性占19.73%;发病年龄16-20岁的占5.07%,21-35岁占27.20%,36-45岁占34.40%,46-59岁占21.07%;病理分型为乳头状腺癌的占72.00%,滤泡状腺癌占21.06%,髓样癌占4.27%,未分化癌占2.67%。治疗1-5年后,治愈的占84.00%,好转的占12.26%,死亡的占1.87%,未愈的占1.87%。[结论]甲状腺癌住院病例呈逐年上升趋势,女性居多。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