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7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3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16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30篇
特种医学   26篇
外国民族医学   3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37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5篇
  1篇
中国医学   45篇
肿瘤学   2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7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肝内胆管细胞癌是一种相对少见的胆管癌,因为其自身的生物学特性,且早期症状隐匿,早期发现困难治疗效果欠佳,随着患病率的上升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目前对此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和预后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52.
树鼩实验性肝癌发生过程p53基因的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由人乙型肝炎病毒(HBV)和黄曲霉毒索B1(AFB1)诱发的树鼩肝细胞癌变过程,p53基因的表达及变化。方法 将树鼩分为四组:A组:HBV AFB1;B组:只感染HBV;c组:只摄入AFB1;D组:作空白对照。定期肝活检,用免疫组织化学、分子生物学等技术对实验树鼩肝及肿瘤组织进行检测。 结果 (1)接受HBV及AFB1双因素的A组,肝细胞癌(HCC)发生率(66.7%)明显高于只接受HBV的B组或AFB1的C组(30%),而且HCC的平均发生时间也明显早于C组,(120.0±16.6)周与(153.3±5.8)周,t=3.336,P<0.01。(2)在第75周前各组动物肝均未检出突变的p53蛋白。(3)105周时,A组p53蛋白表达率为78.6%,B组为60%,C组为71.4%,D组为10%(x2≥5.03,P<0.05)。在A、C组检出p53基因异常带。(4)树鼩肝癌p53基因突变点分别位于275、78及13密码子;其野生型p53基因的核苷酸及氨基酸序列与人的p53基因的核苷酸及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91.7%、93.4%。 结论 再次证实HBV和AFB1有协同致肝癌作用;突变的p53蛋白出现于肝细胞发生癌变之前,p53基因的突变促进了肝癌的发生和演进。HBV可能协同AFB1致p53基因突变。  相似文献   
53.
维生素D缺乏非常普遍,流行病学和临床研究显示维生素D缺乏可能和高血压发病有关.维生素D可能通过负性调节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减少甲状旁腺素分泌,改善胰岛素抵抗及对血管的保护作用降低高血压的发病风险,而且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也可能和高血压相关.开展维生素D和高血压发病的研究可能对高血压防治提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54.
55.
目的探讨茶多酚对黄曲霉素B1(AFB1)和乙型肝炎病毒(HBV)诱发树鼩肝细胞癌作用的影响.方法成年树鼩分成三组:A组(AFB1 HBV 茶多酚组)、B组(AFB1 HBV组)和C组(空白对照组),实验期间定期抽血检查HBV感染标志和进行剖腹手术取肝组织活检,观察各组肝癌发生率、肝癌出现时间、HBV感染持续时间,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肝癌形成过程中p53、bcl-2、bax、survivin、GSTA1、SOD1、IL-2和SCF等蛋白在各组各时段的表达情况.结果在实验第90、105、120、135、150、165周各个时段中,A组的肝癌发生率均低于B组;A组首例肝癌出现时间及肝癌平均出现时间均晚于B组;A组HBV感染标志(HBsAg,HBeAg和HBcAb)的平均持续时间短于B组;在诱癌中期(实验第60周)及肝癌组织内突变型p53、凋亡抑制基因bcl 2和survivin蛋白的表达率均为A组低于B组.但上述差异在统计学上大部分无显著性.结论茶多酚对黄曲霉毒素B1和HBV诱发树鼩肝癌有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可以促进树鼩体内的HBV感染标志的消除.茶多酚可能是通过促进终致癌物的解毒、抗氧化作用、提高免疫功能、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等途径起到预防树鼩肝癌的作用.  相似文献   
56.
目的 探讨茶多酚对黄曲霉素B1(AFB1)和乙型肝炎病毒(HBV)诱发树肝细胞癌作用的影响。方法 成年树分成三组:A组(AFB1+HBV+茶多酚组)、B组(AFB1+HBV组)和C组(空白对照组),实验期间定期抽血检查HBV感染标志和进行剖腹手术取肝组织活检,观察各组肝癌发生率、肝癌出现时间、HBV感染持续时间,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肝癌形成过程中p53、bcl- 2、bax、survivin、GSTA1、SOD1、IL -2和SCF等蛋白在各组各时段的表达情况。结果 在实验第90、105、120、135、150、165周各个时段中,A组的肝癌发生率均低于B组;A组首例肝癌出现时间及肝癌平均出现时间均晚于B组;A组HBV感染标志(HBsAg,HBeAg和HBcAb)的平均持续时间短于B组;在诱癌中期(实验第60 周)及肝癌组织内突变型p53、凋亡抑制基因bcl -2和survivin蛋白的表达率均为A组低于B组。但上述差异在统计学上大部分无显著性。结论 茶多酚对黄曲霉毒素B1和HBV诱发树肝癌有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可以促进树体内的HBV感染标志的消除。茶多酚可能是通过促进终致癌物的解毒、抗氧化作用、提高免疫功能、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等途径起到预防树肝癌的作用。  相似文献   
57.
目的:动态研究在树鼩肝癌形成过程中p53和Bax的蛋白表达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实验组35例树鼩肝癌形成过程第30周、60周的肝癌组织及13例同期的空白对照组树鼩肝活检组织,进行p53、Bax蛋白的检测。结果:053、Bax基因在树鼩HCC形成过程中,它们的表达均呈递增趋势。结论:p53、Bax基因的表达无明显依存关系。动态观察Bax的表达对预测肝癌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58.
目的 :观察补肾法对冠心病心绞痛的NO、NOS、SOD、MDA的影响。方法 :用单硝酸异山梨酯作为对照 ,服药前后记录NO、NOS、SOD、MDA、心绞前症状、心电图ST -T改变、动态心电图缺血性ST -T改变的时间、血粘和血脂的情况。结果 :补肾中药治疗后 ,病人NO、NOS、SOD明显升高 ,MDA明显下降 ,NO (umol/L)由 4 7 6 1± 8 76改善为 71 84± 13 2 6 ,NOS (u/ml)由 1 6 4±0 2 3改善为 2 31± 0 2 9,SOD (u/ml)由 4 6 34± 5 6 2改善为 6 4 5 4± 9 10 ,MDA (um/ml) 8 96± 1 76改善为 6 71± 1 4 3,心绞痛总有效率为 94 % ,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为 71% ,动态心电图缺血性ST -T改变的时间 (分钟 )由 135 91± 17 94改善为 4 1 36± 6 2 4 ,与单硝酸异山梨酯治疗的对照组对比 ,有明显差异 (P <0 0 5 )。结论 :补肾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明显 ,能明显升高NO、NOS、SOD ,明显降低MDA ,且没有任何的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59.
目的:观察加用超声波刺激虚里穴位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超声波刺激虚里穴治疗。观察心绞痛、心电图疗效及血液流变学和血脂的情况。结果:治疗组心绞痛总有效率为85%,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为80%,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治疗组较对照组能改善血液流变学及血脂状况(P<0.05或P<0.01)。结论:加用超声波刺激虚里穴位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60.
目的 :探讨乙肝病毒 (HBV)和黄曲霉毒素B1(AFB1)在肝癌形成中的作用及机理。方法 :用免疫组化、原位杂文及印迹杂交检测树鼠句肝和肿瘤组织。结果 :两次实验中 ,感染HBV又摄入AFB1的A组树鼠句肝细胞癌(HCC)发生率分别为 5 2 94%和 6 6 7% ;单纯感染HBV的B组分别为 11 1%和 0 ;只摄入AFB1的C组分别为 12 5 %和 30 % ;空白对照组D均无HCC发生。A组HCC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各组 (P <0 0 5 )。癌前病变r GT灶的个数及面积也如此。IGF Ⅱ的过表达与HCC发生密切有关 ;HBV和AFB1可协同激活ras基因 ;c myc主要参与HCC的演进 ,CDK4参与了HCC的发生和演进过程。这两种基因的改变与HBV感染有关。结论 :HBV能诱发肝癌前病变和肝癌 ,并与AFB1有协同致肝癌作用。在树鼠句肝癌形成过程有多种基因的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