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4篇
神经病学   3篇
外科学   45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3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51.
硅胶片置入及自体颗粒脂肪注射阴茎延长增粗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防止阴茎延长后回缩的阴茎延长增粗手术。方法在阴茎根部背侧V形切开,将全部阴茎浅悬韧带及部分深悬韧带切断,为了防止切断的阴茎韧带与耻骨联合重新粘连而回缩,根据阴茎悬韧带附着于耻骨联合的面积,采用宽1.5~2.5cm,长2.3~3.6cm,厚2~3mm的硅胶片置入,缝合于其表面,采用自体颗粒脂肪30~48ml,行阴茎背侧深筋膜表面注射。结果16例患者,阴茎静态下延长长度为1.8~5.1cm,平均2.91cm;增粗直径0.6~1cm,平均0.85cm,观察期为3个月~2年,回缩率小于8%,阴茎增粗后缩小率低于10%。结论硅胶片置入结合自体颗粒脂肪注射是一种理想的阴茎延长增粗术,可有效防止阴茎延长后的回缩。  相似文献   
52.
颞部三点减张悬吊法在面部除皱术中的应用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一种减轻术后颞部秃发、切口瘢痕增生的面部除皱方法。方法 在进行面部除皱术时,将病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46例采用颞部三点减张悬吊法,即:减张悬吊的每针的两点分别位于颞部发际线皮下层和切口下筋膜层,三针形成一个力学平面,使减张悬吊牢固持久。B组36例,颞部不行三点减张悬吊。术后观察颞部秃发、切口瘢痕情况。结果 行面部除皱术82例,A组病例秃发及切口瘢痕均较B组减轻,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颞部三点减张悬吊法能减轻除皱术后秃发及切口瘢痕增生,同时增强眉、眼,外眦等部位的提拉效果。  相似文献   
53.
外用罂粟碱霜加速组织扩张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目的 探讨外用罂粟碱霜对组织扩张效率及对扩张组织质量的影响。方法 以小型猪为实验动物 ,将罂粟碱霜用于组织扩张过程 ,分别与罂粟碱全身给药和囊内导入两种方式以及常规扩张进行对照 ,观察在扩张效率、组织微循环、组织结构和超微结构变化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外用组完成扩张历时 (2 8 9± 4 5 )d ,导入组 (34 0± 2 6 )d ,肌注组 (37 6± 4 8)d ,常规扩张组 (38 5± 3 5 )d ,各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外用组扩张皮瓣成活长度平均为 (13 6 7± 1 2 8)cm ,导入组为 (11 0 7± 0 88)cm ,肌注组为 (10 79± 0 4 9)cm ,常规扩张组为 (9 4 9± 0 77)cm ,各组之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 0 1) ;各组在扩张率、回缩率、皮肤各层厚度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电镜显示外用组包膜中的肌成纤维细胞功能不活跃 ,常规扩张组肌成纤维细胞功能活跃 ,其它组介于两者之间 ;外用组扩张包膜内罂粟碱的浓度为 (3 5± 1 2 ) μg g ,其它各组包膜内及各组血液中均未检测到罂粟碱。结论 外用罂粟碱霜剂能够在组织内达到有效的药物浓度 ,抑制扩张包膜中肌成纤维细胞的功能 ,从而增加平均注水量 ,缩短扩张时间 ,提高扩张效率 ,增加扩张皮瓣的成活长度。其作用连续而持久 ,不增加创伤  相似文献   
54.
外用罂粟碱抑制植皮片术后挛缩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外用罂粟碱霜对自体游离植皮片术后晚期挛缩的影响。方法在每头小型猪背部两侧皮肤制备10个2cm×2cm创面,从动物腹部正中取2cm×2cm的断层皮片并植于背部创面上,术后2周拆线,取同一动物身上100%成活且位置恰好左右侧相对的植皮片共12对,按左右侧分成A(罂粟碱治疗组)、B(空白霜剂对照组)2组,自拆线之日起,A组每日在植皮片表面外涂2%罂粟碱霜2次,B组仅涂抹空白对照霜剂,最后观察两组植皮片成活后1、2、3、4、5、6个月收缩率及植皮片成活后6个月时的组织学差异。结果A组植皮片收缩率较B组明显降低,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组织切片显示A组植皮片成纤维细胞较B组明显减少,微血管数量较B组数量多,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外用罂粟碱霜剂能够抑制自体游离植皮片术后挛缩,提高植皮效率。  相似文献   
55.
<正>术后疼痛是指机体对疾病本身和手术后的组织损伤的一种复杂的生理反应,它表现为心理上的一系列反应及情感上的一种不愉快经历,术后疼痛不仅给病人造成痛苦,而且可不同程度地影响循环,呼吸,消化,内分泌及免疫等各系统的功能,进而影响术后康复。随着术后镇痛技术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各种不同的并发症及护理处理策略也越来越重要。  相似文献   
56.
王黔  赵代伟  于杨  沈祖楹 《贵州医药》2001,25(3):230-230
我院从 1997~ 1999年对 186例甲状腺手术病人进行了引流物和切口缝合的改进 ,取得了满意效果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人 186例 ,男性 35例 ,女性151例 ,年龄从 14~ 70岁 ,平均 37岁。本组中甲状腺腺瘤 171例 ,其中 6 5例作甲状腺腺叶切除术 ,10 6例作甲状腺腺瘤切除术 ;甲亢 2例 ,均行甲状腺次全切除术 ;甲状腺腺癌 13例 ,行同侧甲状腺腺叶加峡部切除并淋巴结功能清扫。1 2 方法 甲状腺手术后 ,常规用生理盐水冲洗创面 ,让病人咳嗽、吞咽 ,仔细检查有无活动性出血 ,然后用 12 #“T”型管将短臂修剪掉一半管壁 ,…  相似文献   
57.
我科自1996~1998年共收治病毒性脑炎30例,其中14例应用无环鸟苷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同期30例住院患者,均经腰穿、脑电图、CT、MRI检查明确诊断。治疗组14例,男6例,女8例;对照组16例,男9例,女7例。最大年龄80岁,最小年龄19例,平均366岁。发病前有感冒史18例(60%),伴发热6例(20%),头痛8例(267%),呕吐6例(20%),癫痫发作10例(333%),精神障碍20例(667%),视野缺损2例(667%),昏迷2例(667%)。两组综合治疗方法相同,均给予降温、降颅压、镇静、解痉及全身支持治疗。治疗组无环鸟苷注射液250mg加入生理盐水250ml…  相似文献   
58.
1994年3月,我们采用背阔肌下预植扩张器先行扩张,Ⅱ期行扩张背阔肌肌皮瓣移转,硅胶乳房假体植入的方法为一例乳房缺损患者再造乳房,取得了满意效果。病例女,24岁,生后八个月因右乳房血管瘤行右乳房切除术。于1994年2月18日入院。查体见右前胸壁平坦,有长约12cm纵行手术瘢痕,胸大肌存在,左侧乳房发育正常,诊断为右乳房缺损(图1)。手术方法首次手术于右腋后皱襞做一长约6cm  相似文献   
59.
目的:评价伊马替尼治疗晚期、高危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2011年1月—2016年6月期间收治的173例GIST患者资料,其中晚期患者73例,高危患者100例,分别比较两类患者中服用伊马替尼患者与未服药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73例晚期患者平均随访31(6~66)个月;Cox回归分析显示,其中服用伊马替尼患者总生存期(OS)明显长于未服用伊马替尼患者(1年OS:100.0%vs.78.6%,2年OS:93.1%vs.26.1%;HR=0.040,95%CI=0.011~0.152,P=0.000)。100例高危患者平均随访45(6~73)个月;亚组分析示,其中术后服用伊马替尼1年患者较未服药患者无复发生存期(RFS)明显延长(3年RFS:66.7%vs.38.5%;HR=0.341,95%CI=0.134~0.868,P=0.024),而服用伊马替尼2年患者较服用伊马替尼1年患者RFS也明显提高(1年RFS:100.0%vs.100.0%,2年RFS:100.0%vs.88.9%,3年RFS:91.7%vs.66.7%;HR=0.108,95%CI=0.015~0.778,P=0.027);5例术后服用3年伊马替尼患者3年RFS为100.0%。服用伊马替尼的主要不良反应为浮肿、白细胞下降、胃肠道反应等,以1~2级为主。结论:伊马替尼治疗晚期、高危GIST有较好的安全性,能有效提高患者生存率;高危患者术后建议至少服用3年伊马替尼,但是否延长服药年限仍需更多的临床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60.
骨组织工程的发展为大段骨缺损的修复提供了新的途径,众多的动物实验研究和逐渐兴起的临床应用研究已充分显示出其巨大的应用前景。然而,组织工程骨细胞支架复合物在植入体内后,尤其植入血供不佳的受区时,因不能及时地与机体建立起血供连接,使得成骨效果不稳定。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组织工程骨的血管化已成为构建大段组织工程骨的一个关键因素。我们对组织工程骨血管化策略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