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0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17篇
耳鼻咽喉   54篇
儿科学   4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41篇
口腔科学   9篇
临床医学   101篇
内科学   59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28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31篇
综合类   135篇
预防医学   88篇
眼科学   6篇
药学   76篇
  2篇
中国医学   29篇
肿瘤学   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55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4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71.
喉癌多药耐药基因1表达沉默后紫杉醇诱导凋亡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喉癌耐药细胞系(LSC-1/TAX)中MDR1基因表达被沉默后肿瘤细胞对紫杉醇凋亡诱导作用的反应变化。方法表达MDR1 shRNA的慢病毒颗粒转染喉癌耐药细胞系LSC-1/TAX,观察干扰前后紫杉醇诱导喉癌细胞的凋亡改变。采用琼脂糖凝胶电泳进行凋亡定性实验;Giemsa染色观察凋亡细胞的形态学改变;Annexin V-APC/7-AAD双染后,流式细胞仪对凋亡细胞进行定量。结果药敏组细胞发生早期凋亡百分比为(50.95±4.47)%,实验组为(51.04±3.96)%,耐药组为(8.60±1.25)%,对照组为(9.05±1.57)%。实验组与耐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喉癌耐药细胞系中MDR1表达被沉默后,细胞对紫杉醇的敏感性提高,凋亡增加。结论表达MDR1 shRNA的慢病毒颗粒可有效地干扰喉癌耐药细胞系中MDR1基因表达,提高喉癌细胞对紫杉醇的凋亡敏感性。  相似文献   
672.
目的 探讨晚孕期胎儿房间隔膨胀瘤(FASA)致左右心比例不对称超声表现并评价其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产前超声诊断中心检出晚孕期房间隔膨胀瘤(FASA)致左右心比例不对称的30例胎儿的产前超声心动图表现及随访结果。结果 30例胎儿产前超声表现:右心房横径/左心房横径(RAD/LAD)≥1.2胎儿30例,其中右心房横径/左心房横径≥1.5胎儿8例(26.7%);右心室横径/左心室横径(RVD/LVD)≥1.3胎儿21例(70%);肺动脉/主动脉(PA/AO)≥1.3胎儿20例(66.7%);足月胎儿主动脉峡部(AOI)≤3 mm,疑诊为主动脉缩窄(CoA)8例(26.7%)。膨胀瘤膨出深径/左心房横径(FOFD/LAD)与RVD/LVD、PA/AO呈正相关关系(P<0.001),FOFD/LAD与AOI呈负相关关系(P<0.005)。30例胎儿出生后随访心脏结构未见明显异常。结论 晚孕期FASA的膨出深径在左心房内比例越大,左右心比例不对称的程度越显著,主动脉及峡部越细。晚孕期FASA致胎儿容量性左心小、左右心比例不对称的特征性产前超声表现与胎儿CoA相似,但其预后良好。产前超...  相似文献   
673.
王鸿  唐龙  王艺淳  李燕 《河北中医》2023,(8):1283-1286
目的 观察消疣汤联合CO2点阵激光治疗面部扁平疣的临床疗效及对皮损组织Toll样受体3(TLR3)、TLR9的影响。方法 将120例面部扁平疣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60例采用CO2点阵激光治疗,治疗组6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消疣汤治疗8周。比较2组治疗前及治疗4、8周后瘙痒、疼痛、皮损评分、皮损组织TLR3 mRNA、TLR9 mRNA、血清细胞因子[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并统计2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复发率。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83.33%(50/60),对照组总有效率66.67%(40/60),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4、8周后瘙痒、疼痛、皮损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均低于对照组同期(P<0.05)。2组治疗4、8周后皮损组织TLR3 mRNA、TLR9 mRNA表达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均低于对照组同期(P<0.05)。2组治疗4、8周后血清IL-6...  相似文献   
674.
奥克托今(octogen, HMX)是现今在军事领域使用最广泛的含能材料之一。随着接触HMX人员数量的不断增加,职业人群的健康风险越来越大。本文拟就国内外对HMX毒性的研究结果进行综述,分析比较国内外研究方法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标准的异同,并提出HMX研究需要完善的毒性资料和职业接触人群的相关内容。  相似文献   
675.
现代战争的主要创伤形式已逐渐从传统枪伤转变为爆炸伤,爆炸冲击波造成的个人伤亡比例亦逐渐上升。明确爆炸冲击波对人体的损伤情况,对于评估冲击波毁伤威力及指导实战过程中人体防护装备的选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爆炸冲击波作用下造成士兵伤亡的主要为肺损伤与脑损伤,本文综述了爆炸冲击波所致肺、脑损伤的规律及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76.
弹药爆炸后产生的冲击波常可诱发爆炸创伤性脑损伤(blast-induced traumatic brain injury, bTBI),是战争期间导致士兵残疾和死亡的主要原因。由于爆炸冲击波在各种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以及脑组织的异质性,使bTBI不同于一般创伤性脑损伤,伤情更为复杂、独特。检测和追踪中枢神经系统相关生物标志物有助于识别bTBI的病理过程、评估损伤严重程度、监测疾病进展,具有重要价值。本文概述了bTBI有关神经标志物的研究进展,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77.
目的 观察爆炸冲击波引起的轻度脑爆震伤(mbTBI)模型大鼠抑郁样行为改变及其海马中c AMP-PKACREB-BDNF信号通路变化,探讨mbTBI导致神经功能障碍的相关机制。方法 4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每组22只。模型组大鼠放入带网格的铁笼内,头部朝向爆心,呈扇形固定于距离爆心15 m的地面,同时检测大鼠布放位置的冲击波强度。爆炸结束后,每组随机选取7只大鼠分笼饲养,于暴露后7、14、28 d,分别采用旷场实验和高架十字迷宫实验评价大鼠的抑郁样行为;每组剩余大鼠分别于暴露后7、14、28 d各随机处死5只,取海马组织并提取蛋白,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环磷酸腺苷(cAMP)、蛋白激酶A(PKA)、环磷腺苷效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磷酸化CREB (p-CREB)、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原癌蛋白c-FOS的相对表达量。结果 爆炸试验后模型组大鼠全部存活,但24 h内精神萎靡、行动迟缓、食欲差,72 h后上述症状逐渐缓解;两组大鼠各时间点的体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行为学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爆炸试验后14 d模...  相似文献   
678.
目的 探究冲击波重复暴露下大鼠抑郁样行为及海马病理组织学的变化情况, 为轻度爆炸性脑损伤(mild blast induced traumatic brain injury, mbTBI) 致抑郁样行为的损伤机制研究提供模型及病理基础。方法 选择 SD大鼠 80 只,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冲击波重复暴露组。按暴露后观察时间每组分 7、 14、21 和 28 d 4 个亚组。 采用生物激波管 (压力峰值 120 kPa, 正压持续时间 11 ms, 重复 3 次, 每次间隔 24 h) 构建模型。利用旷场实验、 明暗箱穿梭实验和强迫游泳实验评价大鼠神经行为变化, 采用 HE 染色观察大鼠海马组织病理改变。 结果 冲击波重复暴露组大鼠均存活。 3 次冲击波暴露后 24 h 出现呆滞、麻痹、反应迟钝、食欲不振等表现, 72 h 后上述表现逐步缓解。与对照组相比, 冲击波重复暴露组大鼠旷场实验 14、21 和 28 d 移动总距离明显下降, 休息时间明显上升 (P<0. 05); 明暗箱穿梭实验 14、21 和 28 d 进入明箱的时间明显下降, 潜伏期明显上升 (P<0. 05); 强迫游泳实验 28 d 时不动时间明显上升 (P<0. 05)。病理组织学检测显示, 冲击波重复暴露后 14 d 大鼠海马齿状回( dentate gyrus, DG)区的部分神经细胞排列紊乱; 21 d DG 区神经细胞排列松散, 部分细胞核固缩; 28 d 海马 DG 区神经细胞体积缩小, 数量减少且排列松散。 结论 冲击波重复暴露后可引起大鼠产生持续性抑郁样行为, 其严重程度随时间的推移逐渐加重, 这种行为改变可能与大鼠海马 DG 区神经细胞的损伤进展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