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86篇 |
免费 | 23篇 |
国内免费 | 4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7篇 |
临床医学 | 9篇 |
内科学 | 5篇 |
神经病学 | 14篇 |
特种医学 | 5篇 |
外科学 | 27篇 |
综合类 | 52篇 |
预防医学 | 21篇 |
眼科学 | 33篇 |
药学 | 16篇 |
1篇 | |
中国医学 | 17篇 |
肿瘤学 | 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9篇 |
2022年 | 7篇 |
2021年 | 9篇 |
2020年 | 13篇 |
2019年 | 12篇 |
2018年 | 11篇 |
2017年 | 5篇 |
2016年 | 16篇 |
2015年 | 12篇 |
2014年 | 12篇 |
2013年 | 11篇 |
2012年 | 17篇 |
2011年 | 9篇 |
2010年 | 11篇 |
2009年 | 9篇 |
2008年 | 2篇 |
2007年 | 8篇 |
2006年 | 11篇 |
2005年 | 9篇 |
2004年 | 1篇 |
2003年 | 6篇 |
2002年 | 2篇 |
2001年 | 1篇 |
2000年 | 2篇 |
1994年 | 2篇 |
1992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 探讨彻底与非彻底病灶清除术治疗脊柱结核的比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1年1月,296例脊柱结核患者资料。根据病灶是否彻底清除分为病灶彻底清除组(简称彻底组)和病灶未彻底清除组(简称非彻底组)。彻底组162例,男86例,女76例;年龄(38.74±17.26)岁;非彻底组134例,男73例,女61例;年龄(35.64±18.21)岁。行前路彻底病灶清除、髂骨或钛网支撑植骨,后路或前路器械矫形、内固定术。随访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非彻底组病灶清除不彻底的病灶组织构成因素包括:残留硬化壁 36.54%(76/208处)、空洞34.62%(72/208处)、病变性骨桥13.46%(28/208处)、死骨残留3.37%(7/208处)、脓肿残留7.21%(15/208处)、坏死椎间盘及非手术区病灶残留4.81%(10/208处)。平均随访时间彻底组(76.13±8.32)个月、非彻底组(79.24±5.49)个月。术后彻底组的临床表现、红细胞沉降率及C反应蛋白均明显较非彻底组改善。术后6个月结核治愈彻底组47例(29.01%)、非彻底组6例(4.48%),平均治愈时间彻底组(4.36±1.27)个月、非彻底组(9.15±2.53)个月,平均化疗时间彻底组(5.21±1.38)个月、非彻底组(10.45±2.15)个月;以上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再手术率彻底组为0.62%(1/162)、非彻底组为4.48%(6/134),药物不良反应率彻底组为27.16%(44/162),非彻底组为71.64%(96/134)。结论 硬化壁、多发空洞、病变性骨桥是脊柱结核病灶组织的一部分;将其与传统理论的结核病灶组织一并清除的彻底病灶清除术可提高脊柱结核病灶治愈时间、缩短疗程、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62.
目的 :观察彻底病灶清除术后3~4.5个月超短程化疗方案治疗脊柱结核的疗效,探讨脊柱结核彻底病灶清除术后3~4.5个月的超短程化疗方案的可行性。方法:2003年12月~2014年12月116例彻底病灶清除术后应用3~4.5个月化疗方案治疗的脊柱结核患者,其中男60例,女56例,年龄40.98±17.09岁(3~78岁)。低热31例,盗汗47例,乏力53例,病变节段局部疼痛113例,脓肿78例,纳差、消瘦43例,神经功能障碍38例;胸腰椎后凸畸形33例,术前Cobb角28.46°±7.19°(19°~42°);病灶部位:颈椎1例,颈胸段1例,胸椎39例,胸腰段17例,腰椎48例,腰骶段9例,骶椎1例;累及单节段87例,双节段19例,3节段及以上10例。术前SHRZ四联抗结核治疗2~4周(平均3.2周)。手术均以彻底病灶清除为基础,其中前路手术37例,后前路手术70例,后路手术9例。术后化疗方案为2SHRZ/1~2.5HRZ,化疗期间全程督导化疗。术后观察临床表现、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病灶清除情况、植骨融合及病灶治愈情况、畸形矫正情况、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药物不良反应情况。停药指征:(1)无脊柱结核的症状、体征,无脓肿及窦道形成;(2)ESR、CRP正常;(3)B超检查未发现与脊柱结核相关的脓肿;(4)影像学检查示病灶全部治愈,无新发病灶,植骨融合。结果:116例患者术后化疗时间3~4.5个月(3.89±0.60个月)。随访时间2~3年20例,3~5年15例,5~13年81例。停药时,116例患者无结核中毒症状,无局部疼痛及脓肿、窦道,生活及工作能力恢复,ESR、CRP均降至正常,病灶均彻底清除,植骨融合,病灶治愈。1例L4椎体结核患者术后服药4个月后治愈,于停药后6年复发,再次行前路彻底病灶清除髂骨植骨术,术后抗结核治疗24个月后治愈。33例胸腰椎后凸畸形的术后Cobb角为15.30°±5.13°(3°~25°),末次随访时为18.63°±6.06°(10°~36°),矫正率为46.2%,丢失率为11.8%,畸形矫正满意。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较术前明显恢复,A级1例恢复至C级,B级1例恢复至D级,C级8例恢复至D级1例、E级7例,D级28例恢复至E级。17例出现术后化疗相关并发症。结论:在彻底病灶清除的基础上,严格把握适应证,全程督导化疗,脊柱结核术后3~4.5个月的超短程化疗方案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3.
患椎间手术治疗非连续性多椎体脊柱结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患椎间手术治疗非连续性多椎体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2000年1月~2008年1月手术治疗非连续性多椎体脊柱结核患者38例。38例共发生病变88处,平均每例2.3处;共累及190个椎体,平均每处2.1个椎体。病变相隔1个正常椎间者12例、相隔≥2个椎间者26例。术前有神经功能损害者15例。常规术前抗结核2~4周后手术,后路矫形、固定、前路病灶清除并植骨26例;前路病灶清除、矫形、植骨融合、器械内固定12例。结果38例均获随访,平均随访6年。术后后凸Cobb角为8.7°±6.1°,矫正率为71.3%;末次随访丢失率为7.8%。34例至术后平均4.9个月时血沉及C反应蛋白恢复正常。术后平均5.4个月植骨全部愈合。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均达到E级。。结论经患椎间彻底病灶清除、畸形矫正、植骨融合、器械内固定治疗非连续性多椎体脊柱结核是可行有效的。 相似文献
64.
65.
66.
目的:在前期发现制大黄-川芎药对能抑制对比剂肾病(contrast-induced nephropathy,CIN)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的基础上,进一步从核因子E2相关因子/血红素加氧酶-1(Nrf2/HO-1)通路探讨该药对的作用机制。方法:将32只雄性SD大鼠分为正常组(A组)、模型组(B组)、药对组(C组)、N-乙酰半胱氨酸(NAC)组(D组)。C组于造模前7 d每日灌胃制大黄-川芎水煎液,D组造模前3 d每日腹腔注射NAC(150μg/g)。B、C、D三组按照文献方法制备CIN模型。造模后24 h处死动物,并腹主动脉采取血测定血清肌酐(Scr)、尿素氮(BUN);代谢笼收集24 h尿液,并测定尿液中急性肾损伤(AKI)标志物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γ-谷氨酰转肽酶(U-γ-GT);分别提取肾组织中核蛋白和总蛋白,采用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肾组织中Nrf2和HO-1蛋白表达。结果:与A组比较,B组大鼠Scr、BUN、尿NAG、U-γ-GT均明显升高(P0.01),肾组织中Nrf2、HO-1蛋白表达明显上调(P0.01);与B组比较,C、D组Scr、BUN明显降低(P0.05),尿NAG、U-γ-GT显著降低(P0.01),Nrf2、HO-1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结论:Nrf2/HO-1通路活化参与了CIN大鼠急性肾损伤过程,且制大黄-川芎药对可通过抑制该通路活化保护CIN大鼠肾功能。 相似文献
67.
HSV-tk/GCV自杀基因系统对视网膜母细胞瘤的体外抗肿瘤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单纯疱疹病毒胸腺嘧啶核苷激酶/更昔洛韦(herpes simplex virus thymidine kinase/ganeyclov—ir,HSV—tk/GCV)自杀基因系统对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Rb)细胞的体外杀伤作用以及旁观者效应发生的机制。方法 应用脂质体将pCMV/hytk-IRES-hrGFP质粒导入HXO-Rb44细胞株。用潮霉素筛选出阳性细胞克隆并命名为HXO-Rb44/tk。RT—PCR鉴定hytk基因在HXO-Rb44/tk细胞中的转录结果。比较HXO-Rb44和HXO-Rb44/tk细胞的形态特征及生长特性。通过MTT法检测GCV对不同比例HXO-Rb44/tk和HXO-Rb44混合细胞的杀伤作用(“旁观者效应”)。并通过上清移换实验研究旁观者效应发生的机制。结果HXO-Rb44/tk细胞经RT—PCR可检测出530bp的hytk基因片段。HXO-Rb44/tk和HXO-Rb44细胞的形态特征及生长特性无明显差异。HXO-Rb44/tk细胞仅占很低比例时即可观察到明显的旁观者效应,而GCV作用的HXO-Rb44/tk细胞上清对HXO-Rb44细胞无杀伤作用。结论 HSV—tk基因转移联合GCV治疗可作为Rb基因治疗的一种有效方法,旁观者效应可能是GCV代谢产物通过缝隙连接进行细胞间转运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68.
转铁蛋白受体介导的肝癌靶向性HSV-tk/GCV系统的构建及体外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构建肝癌靶向性HSV—tk/GCV基因转移系统,并研究其在体外对肝癌细胞的杀伤效应。方法:体外培养通过基因重组技术构建和表达抗转铁蛋白受体(TfR)人—鼠嵌合抗体的转染瘤细胞D2C5.6,诱导裸鼠(Balb/c,nu/nu)产生腹水并纯化;以蛋白质连接因子—水溶性碳二亚胺(EDC)介导TfR的抗体与多聚左旋赖氨酸的连接(Ab—PLL),与pEBAF/tk按比例混匀,得到Ab—PLL—pETAF/tk基因转移系统;分别转染不同的细胞株进行体外效应研究:人肝癌细胞株HepG2、SMMC7721,人肺癌细胞株549,观察给予不同浓度的更昔洛韦(GCV)随时间延长的细胞改变情况,用MTT法检测GCV对不同细胞的杀伤作用。结果:分析型酸性尿素凝胶电泳证实抗TfR的抗体与PLL成功连接;体外杀伤实验显示:经Ab—PLL—pETAF/tk基因转移系统处理的3种细胞对GCV表现出不同的敏感性。HepG2细胞(CD71 ,AFP )对GCV很敏感,低浓度的GCV(1mg/L)处理3d,即可使细胞生长抑制率达到74.8%,SMMC7721细胞(CD71 ,AFP )对GCV低度敏感,A549(CD71-,AFP-)对GCV不敏感。结论:TfR介导的肝癌靶向性HSV—tk/GCV基因转移系统构建成功;有可能用以肝癌细胞为靶细胞的基因治疗的研究。 相似文献
69.
70.
①目的探讨小儿心脏手术前补充小剂量甲状腺激素对患儿围术期甲状腺激素水平及术后恢复的影响。②方法选择40例拟在体外循环(CPB)下实施简单先心病矫正手术的3~12岁患儿,随机分为2组:空白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于手术前4天至手术前1天每天按0.4mg/kg口服甲状腺素片;空白对照组的患儿不进行任何处理。分别于入院后(T1)、CPB前(T2)、CPB体温降到最低点时(T3)、术后第一天(T4)、术后第2天(T5)和术后第4天(T6)抽取静脉血,测定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甲状腺素(T4)、游离甲状腺素(FT4)和促甲状腺激素(TSH)浓度。记录患儿血流动力学指标、在ICU停留时间、在ICU保留气管导管的时间以及在ICU中正性肌力药的使用情况。③结果:两组患儿的T3浓度在T2、T3、T4、T5和T6时间点较T1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0.05);观察组患儿的T4浓度只在T3时间点降低(P〈0.05),而对照组患儿的T4浓度在T3、T4和T5时间点均有明显下降(P〈0.01)。观察组患儿T3和T4浓度在T4和T5时间点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FT3在T3、T4和T5时间点高于对照组(P〈0.01);FT4在T2、T4和T6时间点高于对照组(P〈0.05);TSH在T3时间点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正性肌力药的使用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④结论先心病患儿在体外循环围术期会发生正常甲状腺病态综合征,而心脏手术前补充小剂量甲状腺激素可明显纠正术后正常甲状腺病态综合征,减少正性肌力药物的使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