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8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10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鲍氏不动杆菌耐药性及对亚胺培南耐药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目的 了解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耐药谱,研究鲍氏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性及耐药机制.方法 用VITEK60型全自动药敏分析系统鉴定药敏系统及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酶三维试验检测ESBLs和AmpC酶;PCR扩增和测序分析检测碳青酶烯酶VIM、IMP、OXA-23和OXA-24;SDS-PAGE方法研究外膜蛋白表达情况;利血平协同抑制试验检测膜外排机制.结果 156株多药耐药菌中有120株来自痰液(76.9%),其次是各种创面分泌物16株;病区分布则以ICU为主51株;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最低,其次是亚胺培南,20株亚胺培南耐药菌中,ESBLs和AmpC酶阳性株分别为10株(50.0%)和20株(100.0%),PCR扩增VIM、IMP和OXA-24均阴性;OXA-23基因扩增显示19株(95%)阳性,PCR产物并经序列分析证实为OXA-23;与敏感株相比.部分菌株存在22×106、29×103、33×103的外膜蛋白缺失;利血平不能降低亚胺培南对鲍氏不动杆菌的MIC值.结论 ICU是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最主要的感染科室,碳青酶烯类抗菌药物的长期广泛应用使鲍氏不动杆菌的耐药率不断升高;产OXA-23型β-内酰胺酶是鲍氏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的重要原因,产AmpC酶合并外膜蛋白缺失与鲍氏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耐药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2.
目的:调查我院鲍曼不动杆菌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及其变迁情况,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和控制耐药菌的产生。方法:用12种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对2003年1月至2005年12月临床各科标本中分离出的1241株鲍曼不动杆菌进行药敏试验。结果:鲍曼不动杆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分别为9.92%、14.85%、7.94%:亚胺培南为27.33%、38.59%、43.68%: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为36.12%、50.52%、52.12%:头孢他啶为42.33%、70.33%、41.87%;氨苄西林、头孢唑啉耐药率达85%以上。结论:鲍曼不动杆菌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已十分严重,控制鲍曼不动杆菌的感染,应根据药敏结果指导用药。目前经验性治疗可选用头孢哌酮/舒巴坦,应该适当控制第三代头孢菌素和碳青霉烯类使用频率。  相似文献   
33.
鲍氏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耐药机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鲍氏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机制。方法检测62株鲍氏不动杆菌的耐药性,对其中对20株耐亚胺培南鲍氏不动杆菌进行耐药机制研究;检测ESBLs、AmpC酶、VIM、IMP、OXA-23和OXA-24产生及外膜蛋白表达情况,利血平协同抑制试验检测膜外排机制。结果鲍氏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率为41%;对20株耐亚胺培南菌株中,ESBLs和AmpC酶阳性率分别50%和100%,VIMI、MP、OXA-24均阴性,OXA-23阳性率为95%;部分菌株存在22×103、29×103、33×103的外膜蛋白缺失;利血平不能降低亚胺培南对鲍氏不动杆菌的MIC值。结论产OXA-23型β-内酰胺酶是本院鲍氏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的重要原因,产AmpC酶合并外膜蛋白缺失与耐亚胺培南鲍氏不动杆菌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4.
温州地区48例恙虫病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恙虫病的临床特点,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48例恙虫病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8例患者均有草地等野外活动史。48例均有不同程度发热,44例(91.7%)溃疡或焦痂,30例(62.5%)肝损害,17例(35.4%)肺部损害,14例(29.2%)肾损害,13例(27.1%)脾损害.11例(22.9%)心脏损害,3例(6.3%)淋巴结肿大。经氯霉素或四环素治疗后46例治愈,2例好转。结论恙虫病临床表现多样,误诊率高,详细询问病史、严格体格检查是减少误诊的关键。氯霉素、四环素族、大环内酯类及第三代喹诺酮类均是治疗恙虫病的有效药物,临床医师可根据自己的治疗经验选择使用。  相似文献   
35.
应用超声对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分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肝门部胆管癌侵润血管和胆道程度的术前估计,在临床上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肿瘤沿着胆道扩展到肝实质或粘连肝门血管限制了手术切除。本文研究了45例肝门部胆管癌,超声及其它诊断方法的结果相比较,准确率100%,肿瘤显示率62.。2%,对二维和多普勒超声对肿瘤侵及门脉,门脉栓塞和管壁侵润的程度进行了分期。  相似文献   
36.
医院老年患者败血症诱因与病原菌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医院老年患者败血症的诱因以及病原菌耐药性。方法选择我院1999年3月~2004年6月住院老年患者败血症病例30例,回顾性分析其诱因、病原菌分布及其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结果基础疾病:2型糖尿病10例次(占33.33%),心血管疾病9例次(占30.00%),肾功能不全和脑血管意外各5例次;在发病前7例(23.33%)施行了穿刺导管深静脉留置;41株病原菌中G 菌6株(14.6%),G-菌27株(65.9%),真菌8株(19.5%);病原菌分布老年组真菌比例高于非老年组(P=0.05);对G-杆菌敏感性良好的药物是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左氧氟沙星、头孢曲松;而耐药性较高的是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氨苄西林;真菌对制霉菌素、两性霉素B敏感。结论基础疾病较多、各种侵袭性操作、尤其是静脉导管留置是医院老年患者败血症的诱因;G-菌是主要致病菌;老年组真菌比例明显高于非老年组;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是良好的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37.
104例成人败血症与医院感染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 探讨几血症与医院感染发展的趋势,致病菌的变迁。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5年3月-1999年3月间,经血培养和临床资料证实的104例109次败血症。结果 104例109次败血症中院内感染占52.9%,院外感染占47.1%;本组败血症有严重基础病与易感因素占88.5%;致病菌分布特点有:G^-菌呈上升趋势,G^-菌则有下降趋势,但仍以G^-菌为主;条件致病菌、复数菌和真菌感染发生率明显增加;本组人感染病死率高(34.56%),这往往与宿主防御机能或诱因因素有关。结论 G^ 菌败血症呈上升趋势,G^-菌则有下降趋势,条件致病菌和真菌败血症发生率明显增多;应注意合理用药、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相似文献   
38.
慢性乙型肝炎高水平甲胎蛋白含量的变化与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慢性活动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慢乙肝 )病程中 ,常有血清甲胎蛋白 (AFP)一过性升高或持续性升高 ,但有部分病例AFP呈高水平 (≥ 40 0 μg/L)变化 ,而引起医生和患者的高度警惕或恐惧。我院于 19891999- 0 8收治 82 0例慢乙肝 ,动态观察了血清AFP的变化 ,发现有 78例AFP≥ 40 0 μg/L ,对AFP变化与肝损害、病毒复制、干扰素的应用和预后的关系 ,进行了分析 ,报道如下。1 资料和方法78例患者中男 76例 ,女 2例 ,年龄 196 2岁。乙肝病毒血清学标志物 (HBVM ) :HBsAg( )、HBeAg( )、抗 -HBc( )共 5 9例 ,…  相似文献   
39.
败血症是由各种病原微生物侵入血流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是一种全身性感染。常发生于有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可危及生命。及时准确地选用敏感的抗菌药物治疗,对败血症预后有决定性作用。但随着大量广谱抗生素的广泛应用,败血症致病菌的分布和耐药性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得临床经验性用药变得很困难。为监测败血症菌种及其耐药性变化,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我们对我院1999年3月~2004年6月经血培养证实的败血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0.
抗菌药物的规范管理和使用,对于预防药物滥用、微生物的耐药性、医院内二重感染等起到关键的作用。临床科室的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是规范管理的主要问题之一。我们调查了本院感染内科住院患者的抗菌药物应用情况,旨在促进抗菌药物的规范化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