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8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10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浙南地区甲型副伤寒的耐药变迁和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了解浙南地区近 4年甲型副伤寒的耐药变迁及临床特征 ,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探讨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及预防对策。方法 回顾性总结分析该地区确诊为甲型副伤寒的 88例患者的临床表现 ,并采用VETIK -AMS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 (法国梅里埃公司制造 ) ,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 ,对比分析近 4年的耐药性变化情况。结果 甲型副伤寒临床表现以高热为主 ,伴不同程度的消化道症状、相对缓脉、肝脾肿大等。肥达反应阳性率仅为 2 0 % ,近 4年甲型副伤寒对氟喹诺酮类耐药率显著增高 ,耐药率达 71%左右 ,与 4年前相比有显著差异 (P <0 .0 5 )。对哌拉西林、氨苄西林、氯霉素较敏感 ,其耐药率较 4年前虽有下降 ,但无显著意义 (P <0 .0 5 ) ,对第三代头孢菌素、氨基糖类、复方新诺明等药物均较敏感。结论 浙南地区甲型副伤寒临床特征除肥达氏反应仅 2 0 %外 ,改变不多。近 4年甲型副伤寒对氟喹诺酮药物耐药率显著增加 ,氟喹诺酮类药物已不适合作为常规选药。甲型副伤寒对其他多数抗生素仍较敏感。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分析医院和社区获得性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的临床特点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5月—2011年4月所有MRSA感染的病例。结果共发现MRSA感染183例,其中医院感染MRSA(HA-MRSA)152例(占83.1%),社区获得性MRSA(CA-MRSA)31例(占16.9%)。HA-MRSA中60岁以上者103例(占67.8%),而CA-MRSA中60岁以上者6例(占19.4%),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05,P<0.001)。HA-MRSA主要来自神经内科(17.8%,27/152)、ICU(15.8%,24/152)等;CA-MRSA主要来自皮肤科(19.4%,6/31)、急诊科(19.4%,6/31)等。HA-MRSA对莫西沙星、左氧氟沙星、庆大霉素、利福平、四环素的耐药率均高于CA-MRS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A-MRSA患者年龄较大,大多患有严重基础疾病,以脑血管意外最常见,主要来源于神经内、外科和ICU,标本以痰液和血液为主;而CA-MRSA多见于既往体健的青壮年,主要来源于皮肤科、急诊科和呼吸科,主要表现为皮肤感染和重症肺炎。实验室一旦检出MRSA,可根据临床特点初步判断是HA-MRSA还是CA-MRSA,临床医师可进一步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3.
新型隐球菌脑膜炎 (隐脑 )较少见 ,临床上对其认识和重视不够 ,临床表现复杂 ,无特异性 ,常因延误诊治而导致患者死亡。 1980~ 1998年 4月 ,我院收治 2 8例隐脑 ,其中 2 2例曾被误诊 ,误诊率达78 6%。其误诊原因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男 15例 ,女 7例 ,龄 19~ 51岁 ,以青壮年为主。起病至确诊在 2 0~ 96d .1 2 主要临床资料 本组均有发热 ,呕吐多为喷射性 ;头痛呈针刺样。其中 5例头痛剧烈及视乳头水肿等神经症状与体征被拟诊为颅内占位病变 ,意识障碍 18例 ,视力模糊 13例 ,复视 3例 ,抽搐 7例 ,脑膜刺激征 18例 …  相似文献   
14.
医院内、外感染败血症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败血症是易继发于临床多种危重急症的严重感染性疾病。尽管新型抗生素不断地应用于临床 ,但败血症的发生率、病死率并未降低 ,且耐药菌株逐渐增多 ,给治疗带来困难 ,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为了观察医院内、外感染败血症的动向 ,探索其发展趋势、诱发因素、细菌耐药和转归 ,我们对 1995年 3月至 1999年 3月间经血培养证实的 10 4例( 10 9例次 )败血症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从 1995年 3月~ 1999年 3月间共获得阳性血培养12 5份 ,分别来自我院内科、外科、妇科、产科、重症监护病房 (ICU)及五官科住院患者。分医院内、医…  相似文献   
15.
1O4例成人败血症与医院感染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败血症与医院感染发展的趋势,致病菌的变迁.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3月~1999年3月间,经血培养和临床资料证实的104例109次败血症.结果104例109次败血症中院内感染占52.9%,院外感染占47.1%;本组败血症有严重基础病与易感因素占88.5%;致病菌分布特点有G菌呈上升趋势,G-菌则有下降趋势,但仍以G菌为主;条件致病菌、复数菌和真菌感染发生率明显增加;本组院内感染病死率高(34.56%),这往往与宿主防御机能或诱因因素有关.结论G+菌败血症呈上升趋势,G-菌则有下降趋势,条件致病菌和真菌败血症发生率明显增多;应注意合理用药、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相似文献   
16.
院内感染败血症临床和菌谱耐药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探讨院内感染败血症的临床表现,致病菌的变迁和菌谱耐药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3月至1999年3月经间经血培养和临床资料证实的55例院内感染败血症。结果:本组败血症有严重基础病与易感因素占98.1%(54/55)。致病菌分析特点有:①G^+菌呈上升趋势;②G^-菌则有下降趋势,但仍以G^-菌为主,  相似文献   
17.
新型隐球菌脑膜炎1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院1980~1989年间共收治隐脑13例,所有病例均经脑脊液(CSF)涂片或/及培养证实,现分析如下:临床资料一、性别、年龄及最初诊断:男8例,女5例。年龄19~51岁,以青壮年为多。院外或门诊最初诊断结核性脑膜炎者8例,颅内占位性病变3例,病毒性脑膜炎2例。确诊在20~96天。二、症状和体征:全部患者均有发热;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我院铜绿假单胞菌(PA)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性及其变迁情况,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和控制耐药菌的产生。方法用17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2001年~2003年病房临床分离的PA1128株进行药敏实验。结果PA三年来对头孢他啶耐药率分别为26.38%、37.37%和25.39%;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分别为2.27%、24.55%和15.77%;对头孢吡肟的耐药率2002年为25.49%,2003年为22.77%;PA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47.86%、39.90%和33.77%;对美罗培南的耐药率2003年为36.63%。结论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PA的耐药性已十分严重,对于PA的感染,应在药敏指导下用药,目前经验性治疗可选用头孢哌酮/舒巴坦或头孢吡肟,应该适当控制第三代头孢菌素和碳青霉烯类的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测定致败血症革兰阴性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药物敏感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1999年3月- 2007年6月间经血培养证实革兰阴性败血症的病例141例,检出菌株159株,以VITEK-AMS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进行药敏试验。结果革兰阴性菌菌株对氨苄西林耐药率最高,达86.13%,对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唑啉、头孢噻吩的耐药率均在50%以上;对哌拉西林/三唑巴坦、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美罗培南等较敏感,耐药率均低于10%;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检出率达32.84%,ESBLs阳性菌株对头孢唑林、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头孢曲松、氨曲南的耐药率明显高于ES- BLs阴性菌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败血症革兰阴性致病菌对碳青霉烯类、头孢哌酮/舒巴坦钠及哌拉西林/三唑巴坦等抗菌药物敏感性高。产生ESBLs是革兰阴性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
肝硬化伴发热157例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发热原因。方法:对2005年8月至2006年6月收住我院的256例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7例肝硬化患者伴有发热,占61.3%。发热最常见的三种原因分别是感染、手术、上消化道出血。结论:肝硬化患者发热原因多,以感染最为常见,应尽早找出发热原因并予以相应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