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4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79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38篇
预防医学   11篇
药学   21篇
中国医学   1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71.
目的表达含Sindbis病毒特异性序列的包膜RNA颗粒,评价其在Sindbis病毒灭活中作为有效评价物的可行性。方法构建含Sindbis病毒特异性序列的重组质粒,表达出Sindbis假病毒颗粒。将Sindbis病毒和假病毒颗粒做亚甲蓝光化学灭活处理,然后检测Sindbis病毒感染性,同时荧光定量PCR检测Sindbis病毒和假病毒颗粒核酸损伤,3者数据做相关性分析。结果 Sindbis病毒和假病毒颗粒的核酸损伤程度随着Sindbis病毒感染性降低而增强,10000lux光照20min后感染性不再降低且核酸定量log值也不再有明显下降,与空白对照相比,Sindbis核酸降低值分别与Sindbis病毒感染性降低值和假病毒颗粒核酸降低值呈线性相关性(R2=0.9937和R2=0.9975)。结论提示结合荧光定量PCR检测,假病毒颗粒作为Sindbis病毒光化学灭活的有效评价物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2.
为了解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血浆中分子物质(MMS)的变化,对我院1992年4月~1992年6月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20例住院患者进行血浆MMS测定。男11例,女9例,年龄26~80岁,平均57.9岁。其中伴呼吸衰竭者7例,不伴呼吸衰竭者13例。均符合1977年全国第二次肺心病会议制订的标准。同时选20例正常人作对照。结果:肺  相似文献   
173.
全国血站1998年至2001年HIV抗体检验室间质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8年至2001年,我们对全国100余个血站HIV抗体检测进行了室间质量评价,每次发一套5份质控血清,包括抗-HIV 1阳性血清3份,抗-HIV1阴性血清2份,要求各血站在收到质控血清后,将质控血清随同常规检验的献血者血清标本一起检测,并将结果按规定的表格项目填写完整后,及时寄回主持单位,以便进行室间质评.4年的质评结果表明,能获得满意的次数占大多数(938/978,95.9%),但仍有4.1%(40次/978次)的检测次数中出现差错,因此,我们应认真查找原因和改进工作,以保证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174.
目的探讨黄芪对大鼠脑创伤后早期脑组织病理改变的影响,为临床上脑创伤的治疗提供新的实验依据。方法选择成年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24只,仅开骨窗,不致伤;对照组24只,制大鼠自由落体脑撞击伤模型;处理组24只,伤后立即应用黄芪注射液(4mL/kg)腹腔注射。在伤后4h、24h及48h测量各组脑组织含水量、检测线粒体ATP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及丙二醛含量,以及在伤后24h于电镜下观察脑组织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处理组在伤后24h、48h脑含水量及MDA含量降低、线粒体ATP酶及SOD活力升高,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透射电镜下观察,与假手术组比较,对照组大脑皮质神经细胞内线粒体、核仁、核膜、内质网及高尔基复合体等结构发生明显改变,而处理组变化较轻。结论黄芪对大鼠脑创伤早期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部分是通过抗氧化、抗自由基来抑制创伤后继发性损害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175.
目的 探讨利用抓力( grasp strength, GS)-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MEP)方法对大鼠脑干锥体束损伤后产生的运动功能障碍进行定量研究。 方法 雄性 SD 大鼠 30 只,分为 1. 25m 致伤组、2. 25 m 致伤组和正常组,采用经典 Marmarou 模型制作锥体束部位的创伤性轴索损伤模型,致伤组均于损伤后 1、3、5、7、14、28、42 d 对大鼠进行肢体 GS 信号和 MEP 波幅检测,3 组大鼠均于麻醉后相应时间进行对照检测。 结果 致伤组随损伤程度的增加,MEP 波幅和最大 GS 下降比例明显增大;两个高度下 GS 与 MEP 测量值具有明显正相关性。 损伤程度较小时,前期 MEP 比较敏感,后期 MEP 不敏感;损伤程度较大时,前期与后期 MEP 变化均较为敏感。 结论 采用 GS-MEP 联合评估可以为锥体束损伤后产生的运动功能障碍程度的定量评价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76.
张营  付晓光  王迅 《辽宁医学院学报》2007,28(3):27-29,I0002
目的 探讨乌司他丁联合17β雌二醇预处理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6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等分为五组:假手术组(A组)、缺血再灌注组(B组)、乌司他丁预处理组(C组)、17β雌二醇预处理组(D组)和乌司他丁联合17β雌二醇预处理组(E组).采用Pringle法阻断入肝血流30分钟,检测再灌注5小时后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并观察肝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 B、C、D和E组血清中ALT、AST、LDH和TNF-α含量明显高于A组(P<0.01);C、D和E组明显低于B组(P<0.01);C组和D组明显高于E组(P<0.05);C组和D组之间无明显差别(P>0.05).肝组织病理学损害B组最重,C、D组次之,E组最轻.结论 乌司他丁、17β雌二醇预处理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两药联合应用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77.
目的 建立HCV包膜区基因同源性分析方法,探讨献血体内携带的HCV包膜区基因变异情况。方法 通过RT—PCR和序列测定,对9例献血体内携带的HCV基因组中高变的包膜区(E1和E2/NS1区)基因变异进行了横断面的同源性分析。结果 不同型HCV毒株间的同源性只有56.99%-68.80%;同一亚型内毒株问的同源性为80.33%-96.40%,且有地区性分布的特点。结论 在无症状的HCV携带献血中,不同HCV毒株间高变区基因的变异相当大,以此可在分子水平上对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进行确认,对供受间输血后丙型肝炎的因果关系进行鉴定。  相似文献   
178.
目的建立裂解液加热煮沸法抽提血液HBV DNA的方法。方法选取浓度分别为10^6、10^5、10^4、10^3copies/ml的HBV DNA阳性血清,采用5种方法抽提HBV DNA,并用SYBR Green Ⅰ荧光定量PCR检测抽提产物。结果在HBV DNA浓度为10^6、10^5、10^4copies/ml时5种抽提法(异硫氰酸胍加热煮沸/盐酸胍加热煮沸/kit/SDS加热煮沸/chelex-100加热煮沸)均能得到阳性结果,而在HBV DNA为低浓度10^3copies/ml时,只有异硫氰酸胍加热煮沸/盐酸胍加热煮沸/chelex-100加热煮沸能得到阳性结果。结论chelex-100裂解液加热煮沸抽提HBV DNA操作简便、省时、经济,为血液标本HBV基因检测在临床上的大规模应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9.
亚甲蓝光化学法灭活病毒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亚甲蓝光化学法对病毒的灭活效果,探讨其实际应用的可能性。方法用细胞培养法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对亚甲蓝光化学法灭活病毒的效果进行了实验室观察。结果在含胎牛血清的悬液内加入3.0μmol/L亚甲蓝,经15 000LUX的光照强度下照射5 min,可使滴度6.50 lg TCID50辛德毕斯病毒下降至检测限以下。在上述条件下处理后的标本经定量RT-PCR方法检测,随亚甲蓝浓度的增加,病毒核酸拷贝数逐渐降低。结论亚甲蓝光化学灭活法对含血清的悬液内辛德毕斯病毒具有明显破坏作用,病毒核酸受损程度随着亚甲蓝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并与病毒感染滴度的降低程度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0.
目的:以浸膏得率、总黄酮、秦皮乙素含量为指标,通过层次分析法和正交试验设计优选丁半颗粒最佳提取工艺。方法:采用三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设计法,确定最佳提取工艺,即考察溶剂用量、提取时间,提取次数,对丁半颗粒水提工艺的影响,并进行验证试验。结果与结论:提取次数为主要影响因素,最佳提取工艺:将药材浸泡1 h后,用15倍量的水回流提取2次,每次提取0.5 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