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2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19篇
内科学   4篇
皮肤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23篇
预防医学   12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11篇
中国医学   1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探究静注人免疫球蛋白联合常规治疗肠道病毒71(EV71)型感染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疗效及对炎症因子、免疫功能的影响。 方法选择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在海南省妇女儿童医学中心进行治疗的EV71型感染重症手足口病患儿12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3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静注人免疫球蛋白治疗。对比2组治疗有效率、临床症状改善时间、血清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7(IL-17)、白介素-10(IL-10)、生长转化因子β1(TGF-β1)]及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并观察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7.30%,高于对照组的69.84%(P<0.05);观察组体温复常时间、皮疹及口腔溃疡消退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CRP、IL-6、TNF-α、IL-17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IL-10、TGF-β1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CD3+、CD4+、CD4+/CD8+水平高于对照组,CD8+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儿在治疗期间未出现药物不良反应。 结论静注人免疫球蛋白联合常规治疗EV71型感染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具有较高的临床疗效,能够促进症状恢复,可能与降低炎症反应、提高免疫功能相关。  相似文献   
32.
维拉唑酮是兼有5-羟色胺1A(5-HT1A)受体部分激动作用和5-HT重摄取抑制作用的双重活性药物。该药物的设计是基于特异性加速5-HT1A自身受体脱敏的原理,以达到加快起效和增强疗效的目的。临床前研究结果表明,维拉唑酮是重组细胞系和正常组织的5-HT1A受体的高效的部分激动剂,能占有并功能性阻断5-HT转运蛋白的活性位点,抑制5-HT重摄取;在多个动物模型中具有抗抑郁和抗焦虑活性。维拉唑酮已经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重度抑郁症的治疗。目前尚无将维拉唑酮与其他抗抑郁药进行直接比较的报道,但现有临床研究已表明该药物抗抑郁的治疗效果与其他抗抑郁药相当。与5-HT重摄取抑制剂一样,维拉唑酮也存在胃肠道不良反应,但性功能障碍和体质量增加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极低,并且起效可能更快速。维拉唑酮全新的抗抑郁机制,为重度抑郁症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33.
目的 研究共刺激分子4-1BBL基因免疫对HBsAg核酸疫苗诱导小鼠特异性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的影响.方法 将HBV表面抗原核酸疫苗pcDS2单独或联合共刺激分子4-1BBL质粒肌肉注射免疫C57BL/6小鼠;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抗-HBs IgG及亚型IgG1和IgG2a;迟发型超敏反应(DTH)反应检测体内细胞反应;流式细胞仪检测CD4+ T淋巴细胞分泌IL-4和IFN-γ及CD8+T淋巴细胞分泌IFN-γ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小鼠脾细胞HBsAg特异性体外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杀伤作用(CTL).结果 与单纯免疫核酸疫苗pcDS2组比较,pcDS2和4-1BBL联合免疫组小鼠的抗-HBs水平显著提高,抗-HBs IgG亚类以IgG2a占优;免疫小鼠经HBsAg脚掌皮下刺激后,联合免疫组小鼠脚掌的厚度显著高于pcDS2组;联合免疫组CD4+T淋巴细胞的IL-4和IFN-γ表达水平及CD8+T淋巴细胞的IFN-γ表达水平显著升高;DNA疫苗免疫的各组小鼠,HBsAg特异性体外CIL杀伤作用高于对照组,其中联合免疫组小鼠的体外CTL杀伤作用最强.结论共刺激分子4-1BBL不仅能增强HBV DNA疫苗诱导特异性体液免疫应答,还能增强特异性型细胞免疫反应,尤其增强体内CIL的杀伤活性.  相似文献   
34.
目的研究生存蛋白(Survivin)和细胞周期蛋白E(CyclinE)在初发性与复发性尖锐湿疣(condyloma acuminatum,CA)及正常包皮组织角质形成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及其差异性,以及与CA发生、发展、复发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SP法)分别检测65例CA组织、10例正常包皮组织中Survivin和CyclinE的表达水平。结果Survivin和CyclinE在CA中的阳性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包皮组织,但在初、复发组中CA的表达无差异。结论Survivin和CyclinE可能参与了CA的发生、发展,但可能与CA复发无关。  相似文献   
35.
目的 了解武汉市食源性疾病病例中主要病原微生物感染分布情况,为制定有效防控措施和临床诊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3-2017年武汉市监测哨点医院的19436例病例数据,采集5919份生物样本,分析5种食源性致病菌的检出情况。结果 食源性疾病明确的致病因素中病原微生物污染占比最高(36.91%)。5917例样本中,肠道细菌的检出率为7.15%(423/5917),其中沙门菌5.12%(303/5917)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1.77%(105/5917)检出率最高。病毒检出率0.15%(9/5917),均为诺如病毒Ⅱ型。男性病原检出率10.20%(258/2530)高于女性7.39%(176/2383)(〖XC小五号.EPS;P〗=12.049,P<0.01)。检出率最高的年龄段为5~17岁和0~4岁。沙门氏菌检出率且呈逐年上升趋势。上报的可疑食品中占比最高的依次为:乳与乳制品31.58%(18/57)、肉与肉制品24.56%(14/57)、水果类及其制品12.28%(7/57)。结论 病原微生物是引起武汉市食源性疾病的主要原因。乳与乳制品、肉与肉制品、水果类及其制品易受病原微生物污染,沙门氏菌是引起食源性疾病发病的主要病原微生物,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36.
目的 对2014-2018年武汉市食物中毒的流行特征进行分析,为预防食物中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4-2018年武汉市于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网络报告中的食物中毒事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2014-2018年武汉市共报告食物中毒事件48起,中毒人数905人,死亡2例,食物中毒五年发病率为0.17次/万人年。食物中毒以不明原因为主,占41.67%。查明原因的以细菌性食物中毒最为常见,占29.17%。发病最高为7月、9月,占14.58%,2月无食物中毒事件发生。集体食堂为食物中毒的高发场所,占68.75%。中心城区食物中毒合计发病率高于远城区。结论 不明原因中毒是武汉市食物中毒的主要类别,毒蘑菇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集体食堂是主要场所。应加强武汉市主动监测,在高发场所进行宣传教育以减少食物中毒发生。  相似文献   
37.
卢汝梅  王肖  蒙秋艳  赵惠玲  李兵  韦建华 《中草药》2018,49(15):3572-3575
目的研究白鹤藤Argyreia aceta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大孔吸附树脂、MCI GEL CHP 20P反相树脂、Sephadex LH-20、制备液相色谱等方法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并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白鹤藤中分离鉴定10个化合物,分别为咖啡酸乙酯(1)、粗毛豚草素(2)、槲皮素(3)、东莨菪苷(4)、N-反式-对香豆酰基酪胺(5)、甘露醇(6)、橙皮苷(7)、华佗豆丙碱-4′-O-β-D-(6-O-反式香豆酰基)-葡萄糖苷(8)、假荆芥属苷(9)、高车前苷(10)。结论化合物8为新化合物,命名为白鹤藤碱。化合物2、3、6、7、9、10为首次从白鹤藤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8.
目的:探讨网络课程在急诊医学教学中的应用。方法:将第四军医大学2006级和2007级航空航天医学专业五年制学生,分成实验组(课堂授课为主、网络课程为辅)和对照组(传统的课堂授课),并评估教学效果。结果:试卷考核中,实验组总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调查问卷中,学生对网络教学普遍认可。结论:课堂授课为主、网络课程为辅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急诊医学的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39.
目的:探讨基于磁共振DWI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和动态对比增强MRI(DCE-MRI)定量参数对良恶性软组织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46例软组织肿瘤患者的临床和MRI资料,其中良性组25例、恶性组21例.患者术前均行常规MRI、DWI和DCE-MRI(Tofts双室模型)检查,测量肿瘤的ADC...  相似文献   
40.
目的:探讨急性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对大学生外显情绪和内隐情绪影响的时程特点。方法:对32名大学本科生进行运动干预(65%~70%最大心率强度、持续30 min中等强度跑步运动),采用内隐情绪中文版问卷(IPANAT)和正性负性情绪量表(PANAS)测量大学生运动前,运动10 min、20 min、30 min时的情绪感受。结果:在内隐情绪方面,20 min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是改善内隐积极情绪的最佳运动时间。要改善内隐消极情绪可能需要30 min以上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才能有效。在外显情绪方面,20min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对外显积极情绪已经达到较为理想的改善效果,20~30 min之间起到维持的作用。在降低外显消极情绪方面,只需10 min有氧运动就能达到较好的效果。结论:急性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对情绪的积极影响是有选择性的,对外显情绪影响更为有效。其中,外显消极情绪受即刻运动的影响更为敏感。运动对内隐情绪和外显情绪的积极作用可能是相互独立的。总体而言,20 min的急性有氧运动对大学生整体情绪的调节效果最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