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儿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18篇
内科学   53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9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9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0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3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在自然界内对中华按蚊进行定量研究。方法:采用定量研究的方法和自制的工具。结果:求出各项参数值如下:孵化率为69.5294%,雌蚊和雄蚊存活率分别为54.03%和6.17%,发育历期为13.7417 d,雌蚊和雄蚊预期寿命分别为2.1430 d和0.7147 d。结论:自然界内中华按蚊具有极大的传疟能力。  相似文献   
52.
目的:探讨胆管癌患者金属支架内引流术(ERBD)最佳位置预防继发性胰腺炎。方法:对照组(ERBD+ENBD即传统方法)50例,实验组(ERBD)50例。结果:对照组术后并发急性胰腺炎占20%,其中1例死亡。实验组未并发急性胰腺炎。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急性胰腺炎是ERCP、EST、ERBD及ENBD术后常见并发症,保证ERBD置入位置恰当,才能引流通畅,可防止急性胰腺炎的发生,有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53.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消化内镜已从单纯临床诊断逐渐发展成为兼具治疗的检查手段。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引进纤维内镜,90年代开始使用电子内镜,现具备功能齐全的电子胃镜、电子结肠镜、电子十二指肠镜、胆道镜、放大内镜、超声内镜(ultrasonic enteroscope,EUS)和胶囊内镜,大大提高了消化系疾病的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54.
目的分析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凝血功能。方法以我院60例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及20例健康对照为检测对象,检测指标包括外周血血小板计数、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及纤维蛋白原定量。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溃疡性结肠炎组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定量均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轻度、中度、重度之间,上述三个检测指标无差异(P〉0.05)。结论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处于高凝状态,疾病的严重程度与凝血功能无关。  相似文献   
55.
目的探讨急诊内镜联合选择性动脉造影诊治Dieulafoy病的临床价值。方法我院消化内科2009年1月1日~2010年12月31日共收治Dieulafoy病18例,对其中急诊内镜联合选择性动脉造影救治Dieulafoy病所致上消化道大出血4例进行临床分析,通过急诊内镜联合选择性动脉造影的协同应用,观察对出血部位、病因的诊断价值和止血效果。结果 4例患者均在就诊1~24h内胃镜检查确诊Dieulafoy病,其中3例给予镜下钛夹止血或药物喷洒止血后仍有活动性出血随即行选择性动脉造影血管栓塞治疗,1例因镜下出血表现为喷射样,并血压下降,给予病灶旁钛夹标记后随即行选择性动脉造影血管栓塞治疗。本组4例在选择性动脉造影同时结合内镜所见均给予相应病变血管弹簧栓或明胶海绵栓塞止血治疗并成功止血。结论急诊内镜联合选择性动脉造影血管栓塞术协同诊治Dieulafoy病所致消化道出血,两者互为补充,是一种安全、有效、可靠的诊治方法。  相似文献   
56.
目的 探讨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表现及内镜下特点以提高对本病的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收治的37例缺血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内镜下表现.结果 31例患者年龄大于50岁,29例伴有高血压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便秘、腹部手术等基础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急性起病、腹痛、腹泻及便血.结肠镜下表现为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溃...  相似文献   
57.
背景:近年线粒体DNA与肿瘤之间的相关性已成为新的研究热点,目前已在多种恶性肿瘤或癌前病变中检测到线粒体突变。目的:研究线粒体DNAD-环区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突变情况,探讨其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以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40例结直肠癌患者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的线粒体DNAD-环区,扩增产物直接测序。结果:40例结直肠癌患者中,共发现50个D-环区多态性,其中2个为BLAST数据库中未记录的新多态性。14例患者存在线粒体DNAD-环区突变,突变率为35%,突变位点12个,其中9个点突变,2个微卫星不稳定,1个缺失。结论:结直肠癌组织线粒体DNAD-环区具有高度多态性和高突变率,可能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58.
目的体外观察幽门螺杆菌对AGS细胞DNA错配修复(mismatch repair,MMR)基因蛋白和mRNA表达的影响,以确定不同疾病来源幽门螺杆菌对MMR基因表达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方法AGS细胞分别与5株分离自胃癌和5株分离自胃炎患者的幽门螺杆菌共培养。逆转录一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Western印迹法检测hMSH2和hMLH1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同时以肠道致病性大肠杆菌作为细菌对照。结果胃炎菌株和大肠杆菌基本不影响hMLH1和hMSH2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而所有胃癌菌株都能下调hMLH1和hMSH2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结论胃癌菌株与胃炎菌株对胃癌细胞MMR的影响存在差异,提示部分幽门螺杆菌菌株可能通过损害细胞MMR功能促进胃黏膜上皮细胞内DNA突变累积,增加幽门螺杆菌长期感染时胃癌发生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59.
基因芯片是一项新兴的分子生物学技术,能快速和大规模筛查基因。幽门螺杆菌与宿主之间关系的分子机制仍未明了,基因芯片技术在幽门螺杆菌研究中的应用集中在细菌的基因表型及其对宿主细胞基因表达的影响。本文分别从细菌和宿主两方面对近年来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0.
我国结直肠癌筛查和早期诊断十年回顾:1994~2005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王继恒  李世荣 《胃肠病学》2006,11(4):245-250
结直肠癌是我国发病率位居第四的常见恶性肿瘤,而且其发病率和死亡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发病年龄也明显提前。大规模人群普查资料表明.35岁以上的人群中,结直肠癌的发病率约为24~32,10万(不含香港和台湾地区)。早期结直肠癌根治术后,患者5年存活率可达90%以上,而晚期癌5年存活率不足10%。目前各国结直肠癌的术后5年总体存活率均不高.具体为北美61%,撒哈拉37%,日本57%.中东、北非37%.澳大利亚,新西兰54%,南亚36%,西北欧46%.中亚33%.南欧45%,东欧30%.拉丁美洲45%,中国32%(国内报道为50%)阁。各地区存活率的差异可能与当地的早期癌诊断率有关。根据美国近30年的统计,20世纪70年代的结直肠癌死亡率为28/10^5,2000年为20/10^5,下降了29%.其主要原因为近二、三十年来美国大力开展无症状人群普查.检出了大量“早期癌”并对癌前病变进行干预治疗。美国明尼苏达州1993年公布了该地区46551名自然人群的13年普查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