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儿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背景:树突状细胞因其强大的抗原提呈能力而在机体抗肿瘤作用的中心地位逐渐受到重视,但如何能有效获得足够数量有功能的树突状细胞成为目前研究的重点,尤其是有关低毒免疫调节剂的报道较少。 目的:观察草分支杆菌F.U.36(乌体林斯,Utilins)对人脐血来源树突状细胞体外扩增的影响。 方法:应用Ficoll-Hypaque法分离人脐血单个核细胞,分别用乌体林斯,细胞因子(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α+重组人白细胞介素4),细胞因子联合乌体林斯进行干预,并以RPMI-1640培养液诱导培养人脐血单个核细胞作为对照组,诱导培养树突状细胞,并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其生长情况及形态。培养第9天,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人树突状细胞特异性表型CD1a及MHC-Ⅱ分子HLA-DR的变化,并将细胞涂片行瑞氏-姬姆萨染液染色,油镜下观察摄片。 结果与结论:除对照组外,实验各组均得到高表达CD1a及HLA-DR的典型树突状细胞。乌体林斯组CD1a及HLA-DR阳性细胞比例亦明显高于对照组而低于细胞因子组 (P < 0.05),联合组HLA-DR阳性细胞比例高于细胞因子组(P < 0.05)。结果提示,草分支杆菌F.U.36(乌体林斯)不仅能促进脐血树突状细胞体外扩增,还能协同细胞因子促进树突状细胞成熟。  相似文献   
22.
目的观察比较培门冬酶(PEG-ASP)与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临床效果及酶活性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初发的ALL病儿,在诱导缓解期中采用L-ASP治疗27例,PEG-ASP治疗27例,观察两组病儿骨髓抑制程度、恢复时间及临床缓解程度,比较两组病儿微小残留病(MRD)值及门冬酰胺酶的活性。结果两组病儿骨髓抑制恢复时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3.05,P〈0.05);低、中、高危组病儿骨髓抑制程度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L-ASP组低、中、高危及T系、B系ALL的临床缓解程度与PEG-ASP组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L-ASP、PEG-ASP诱导治疗后,两组MRD值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L-ASP及PEG-ASP用药后活性均大于100U.L-1,且PEG-ASP活性持续2周。结论 L-ASP与PEG-ASP治疗儿童ALL疗效相当,但PEG-ASP的作用时间长,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3.
目的:建立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微小残留病动物模型。方法:通过皮下注射2×107个Nalm-6细胞形成移植瘤,观察裸鼠体重、活动状态及成瘤状况,取裸鼠外周血、骨髓、肝脾等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了解皮下造模的成功是否伴有全身转移情况。结果:裸鼠皮下注射2×107个Nalm-6细胞,11.0±2.5 d后可观察到(3-4)×(3-4)mm肿瘤,体重降低,活动不受限,病理切片观察到肝脏、脾脏、骨髓有肿瘤细胞浸润。结论:采用裸鼠成功建立急性B淋巴细胞系白血病皮下肿瘤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24.
背景:树突状细胞因其强大的抗原提呈能力而在机体抗肿瘤作用的中心地位逐渐受到重视,但如何能有效获得足够数量有功能的树突状细胞成为目前研究的重点,尤其是有关低毒免疫调节剂的报道较少。目的:观察草分支杆菌F.U.36(乌体林斯,Utilins)对人脐血来源树突状细胞体外扩增的影响。方法:应用Ficoll-Hypaque法分离人脐血单个核细胞,分别用乌体林斯,细胞因子(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α+重组人白细胞介素4),细胞因子联合乌体林斯进行干预,并以RPMI-1640培养液诱导培养人脐血单个核细胞作为对照组,诱导培养树突状细胞,并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其生长情况及形态。培养第9天,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人树突状细胞特异性表型CD1a及MHC-Ⅱ分子HLA-DR的变化,并将细胞涂片行瑞氏-姬姆萨染液染色,油镜下观察摄片。结果与结论:除对照组外,实验各组均得到高表达CD1a及HLA-DR的典型树突状细胞。乌体林斯组CD1a及HLA-DR阳性细胞比例亦明显高于对照组而低于细胞因子组 (P < 0.05),联合组HLA-DR阳性细胞比例高于细胞因子组(P < 0.05)。结果提示,草分支杆菌F.U.36(乌体林斯)不仅能促进脐血树突状细胞体外扩增,还能协同细胞因子促进树突状细胞成熟。  相似文献   
25.
我院1993-02~2003-02对134例高危早孕妇女行无痛人流术,效果较好,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6.
目的 应用99mTc-硫胶体全身骨髓显像检测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患儿全身骨髓显影特点,探讨其在再障诊治中的价值。方法 对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小儿血液科收治的45例再障患儿(再障组)及15名对照组进行99mTc-硫胶体全身骨髓显像。99mTc-硫胶体注射放射剂量10~15 MBq/kg,分析骨髓核素显像的特异性、敏感性及不同类型再障患儿骨髓显像特点和临床转归的相关性。结果 再障组45例骨髓显像中活性减低33例(73.3%,包括0级11例、1级22例),表现为全身骨髓显像有不同程度受抑,其特点是全身骨髓显影不良、显影骨髓总量减少;2级12例(26.7%),骨髓活性正常。45例再障组临床诊断为急性再障(SAA)组19例、慢性再障(CAA)组26例,其中SAA组骨髓显像表现为中央+外周骨髓均抑制者15例,仅中央骨髓抑制2例;CAA组中央+外周骨髓均抑制6例,仅中央周骨髓抑制6例,仅外周抑制4例;两组骨髓显像抑制部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10.37,P<0.05);提示慢性再障骨髓显像受抑程度较轻,可仅有中央或外周骨髓的抑制并多存在灶状增生。对再障患儿骨髓显像与早期治疗反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示不同骨髓显像分级间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49,P<0.05),骨髓显像0级组有效率为36.3%,较1级组、2级组(77.3%、83.4%)疗效差。结论 全身骨髓显影不良、显影骨髓总量减少及显像特点有助于对儿童再障的诊断、分型及预后判断。骨髓显像与临床转归和预后关系仍需进一步扩大病例研究。  相似文献   
27.
目的 探讨胸腺五肽(TP-5)对肿瘤病儿化疗停药后免疫功能、感染和用药安全性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取20例肿瘤化疗停药病儿为治疗组,给予TP-5肌肉注射(<30 kg病儿每次10 mg,每周1次;≥30 kg病儿每次10 mg,每周2次);另随机选取20例肿瘤化疗停药病儿作为对照组,不做任何免疫调节治疗.于停药后3个月检查CD3、CD+4、CD+8、CD+4/CD+8、CD56及IgG、IgM、IgA的水平.定期检测肝肾功能、心电图、血常规.结果 治疗组治疗前与对照组细胞免疫水平、NK细胞及体液免疫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组治疗3个月与同期对照组比较,细胞免疫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而NK细胞及体液免疫水平较对照组明显提高(t=7.34~9.86,P<0.01).治疗组治疗3个月间病儿感染发生率和感染控制时间明显小于对照组(χ2=9.23,P<0.01;t=5.40,P<0.01).治疗组治疗3个月间仅1例出现注射局部疼痛,两组均未出现肝肾功能及心电图的改变.结论 TP-5具有改善肿瘤化疗停药后病儿免疫功能的作用,可降低感染发生率,且临床应用安全.  相似文献   
28.
随着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科学知识的不断增长,尤其对自然与生命和健康关系的认识已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这一被人们所广泛重视的自然科学规律无不时刻的冲击和检验着整个医疗领域里的工作,在进入90年代的今天,如何搞好军队基层医疗保健工作,已迫在眉捷。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概念,早已更新了人们的观念,对“健康”的概念有更深层的理解,人们强烈地意识到保持机体内、外环境的平衡,人的生理、心理适应能力要与社会环境相适应,强化了人们对健康意义的理解意识。同时,也触发了卫生工作的变革;军队卫生工作也是处在…  相似文献   
29.
目的 探讨人阳离子胰蛋白酶原(PRSS1)基因和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Kazal 1型(SPINK1)基因热点突变检测对遗传性胰腺炎(hereditary pancreatitis, HP)高危人群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集2020年8月—2021年9月我院住院的高危HP患者的外周静脉血,提取标本DNA,进行PCR扩增,利用Sanger测序法检测HP高危患者外周血PRSS1和SPINK1基因的突变情况。对于测序中发现的非热点突变,以慢性胰腺炎遗传风险因素数据库中已知致病突变和可能致病突变认定为HP相关突变,数据库中未有的突变,在PubMed数据库和ClinVar数据库中查找是否有突变相关报道和致病性分析结果。结果 6例患者中5例检测到突变,3例患者检测到PRSS1基因杂合性突变,分别为热点突变c.364 C>T和非热点突变c.455-33 C>T、c.235 G>A,其中c.455-33 C>T突变未见报道,c.235 G>A突变首次在中国人群中报道;2例患者检测到SPINK1杂合性突变,均为c.194+2 T>C突变。结论 PRSS1和SPINK1基因热点...  相似文献   
30.
目的 探讨艾曲波帕在伴有严重血小板减少的血液系统疾病(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血小板减少(PT)中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9月—2022年3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应用艾曲波帕治疗的23例患儿临床资料,其中ITP 10例,SAA 8例,PT 5例,评估治疗有效率及不良反应。结果 23例患儿治疗前血小板计数在(1-25)×109/L,治疗前病程在0.25-60个月。ITP治疗有效率为9/10,SAA治疗有效率为5/8,PT治疗有效率为4/5,总有效率为18/23(78%)。23例患儿中仅有1例出现转氨酶升高,给予对症治疗后降至正常。结论 艾曲波帕治疗儿童严重血小板减少的血液系统疾病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