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2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2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12.
小儿手部烧伤后瘢痕畸形的功能重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小儿手部烧伤后瘢痕挛缩畸形的手术整复及功能重建。方法2002年1月~2005年1月对烧伤后手部瘢痕挛缩畸形的63例患儿(68只手)进行手术整复,并在术后采取综合康复措施。结果4例腹部带蒂皮瓣均成活;共行70例次瘢痕切除植皮术,术后皮片成活良好42例次,少许表皮坏死25例次,小块皮片坏死、经换药后创面愈合2例次,皮片部分坏死、经再次植皮创面愈合1例次。术后6月根据手部关节活动程度测量,结果优37只手,良19只手,中8只手,差4只手,患儿家属满意度为91%(62/68)。结论小儿手部烧伤后瘢痕畸形首选手术治疗,根据畸形程度采取不同的术式,辅以术后康复治疗,可以较好的恢复患手的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西红花酸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方法 1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6组,假手术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给予尼莫地平溶液5 mg•kg-1)及低、中、高剂量药物组(给予西红花酸10, 20, 40 mg•kg-1),每组 20只.假手术组、模型组给予等容量0.9%氯化钠溶液.5组大鼠每日上午灌胃给药1次,连续给药7 d.采用阻塞大脑中动脉制备局灶性脑缺血2 h再灌注22 h模型.观察大鼠神经功能缺陷评分、脑梗死体积,测定缺血脑组织丙二醛(malonaldehyde,MDA)、一氧化氮(nitrogen monoxidum,NO)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 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 结果 西红花酸高、中、低剂量药物组, 尼莫地平组, 假手术组, 模型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别为(0.35±0.31), (1.21±0.54), (2.04±0.32), (1.29±0.42), (0.00±0.00), (2.12±0.64)分, 脑梗死体积比例分别为(13.2±4.3)%, (21.6±3.5)%, (34.2±2.7)%, (20.6±4.2)%, (0.0±0.0)%, (44.8±3.2)%;MDA分别为(2.0±0.5), (2.9±0.4), (3.8±0.7), (2.5±0.8), (2.1±0.6), (4.2±0.7) μmol•g-1;NO分别为(5.8±1.5), (8.8±1.3), (10.8±2.3), (8.8±2.1), (6.3±1.1), (12.8±1.3) μmol•g-1 ;SOD分别为(198.3±13.1), (159.8±10.9), (132.4±12.1), (164.3±10.7), (202.6±12.5), (121.1±11.6 )kU•g-1.表明西红花酸呈剂量依赖性地降低脑组织梗死体积,改善神经功能,减少脑组织MDA和NO含量,增加脑组织SOD活性. 结论 西红花酸能保护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可能与降低脑组织MDA和NO含量、增加脑组织SOD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前额部皮肤缺损创面修复的较好方法。方法:应用前额部旋转皮瓣对12例前额部因外伤,瘢痕及黑痣、肿瘤切除术后的创面进行修复。结果:12例创面均得到修复,所修复创面的皮肤颜色和质地与周围皮肤一致,供皮瓣区术后瘢痕不明显。结论:该方法对于前额部一定大小面积内的皮肤缺损创面的修复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37例皮肤撕脱伤的治疗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皮肤撕脱伤时有发生,多为交通事故所致的车轮碾压和头发头皮以及肢体被卷入高速转动的机器中绞轧致伤,受伤急,伤情重,损伤严重者,常可危及生命。本组37例患者,经不同手术方法治疗,现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逆行股前外侧筋膜脂肪瓣修复膝周围创面的临床应用. 方法 自2006年7月至2007年5月,采用逆行的股前外侧筋膜脂肪瓣修复膝及小腿上端创面5例.术前常规用多普勒超声探测穿支点并标记,皮瓣大小为6 cm×8 cm~12 cm×13 cm,将穿支点包括在内,切断旋股外侧动脉的近心端,游离其远心端达筋膜脂肪瓣转移至膝及小腿上端创面,筋膜脂肪瓣上面移植中厚皮片. 结果 所有的筋膜脂肪瓣均完全成活,1例皮片部分坏死,换约后愈合,供区无并发症发生. 结论 逆行股前外侧筋膜脂肪瓣可以提供血管蒂较长的薄组织瓣,对供区的损伤小,最大程度保持了供区的外形.是临床修复膝周围创面的一个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17.
瘢痕皮回植治疗增生性瘢痕及瘢痕疙瘩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一种对自体皮源不足、瘢痕面积过大的增生性瘢痕及瘢痕疙瘩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对26例自体皮源不足、癜痕面积过大的增生性癜痕或瘢痕疙瘩住院患者,行瘢痕切除后自体瘢痕皮回植覆盖创面.结果26例病人所回植的瘢痕皮均成活,随访半年~1年,瘢痕所致的疼痛、瘙痒等症状消失,皮片平整且颜色与周围皮肤较回植前接近.结论对自体皮源不足、瘢痕面积过大及瘢痕体质的病人,应用瘢痕皮回植术,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2006年7月至2007年5月,我们应用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岛状穿支皮瓣及腹壁下动脉岛状穿支皮瓣修复会阴及腹股沟创面共13例,获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9.
心理干预对实施鼻饲置管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相似文献   
20.
转化生长因子-β3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生物学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世杰  胡素銮  王玉银  申纪奎 《中国临床康复》2004,8(17):3392-3394,i006
背景:哺乳类动物有3种TGF-β异构体即TGF-β1,β2,β3,这3种异构体各自具有独特而不同的生物学作用,TGF-β1是明显的促瘢痕形成因子,而TGF-β3可减少TGF-β1,β2的产生,从而减少细胞外基质(ECM)合成,因此,TGF-β3有可能是人体内天然的抗瘢痕形成因子。目的:通过外源性TGF-β3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HSFB)生长增殖及Ⅰ,Ⅲ型胶原及TGF-β1蛋白表达的影响,了解其生物学行为,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设计:随机对照实验研究。地点和对象: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整形烧伤外科完成,对象为新鲜无菌增生性瘢痕组织,来源于本科收治及门诊手术的增生性瘢痕患者6例,男3例,女3例;年龄5~45岁。干预:6例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体外培养,分为4组,实验组又分为5,10,50mg/L组分别加TGF-β3 5,10及50mg/L,对照组加入FBM 1.5mL,采用MTT比色法测定TGF-β3对HSFB增殖活性的影响,^3H-脯氨酸掺入法测定其胶原合成,免疫组化检测Ⅰ,Ⅲ型胶原及TGF-β1蛋白表达情况。主要观察指标:TGF-β3,对HSFB体外增殖,HSFB I,Ⅲ型胶原及TGF-β1蛋白表达的影响,TGF-β3作用后HSFB胶原合成情况。结果:转化生长因子胁可抑制HSFB细胞增殖,作用120h后实验组细胞密度分别为(6.34&;#177;0.51),(6.01&;#177;0.38),(5.24&;#177;0.65)&;#215;10^5/瓶,明显低于对照组(10.69&;#177;0.76)&;#215;10^5/瓶(F=102.432~163.024.P&;lt;0.01);转化生长因子β3可抑制胶原蛋白合成,实验组(10,50mg/L组)脯氨酸含量分别为(164.01&;#177;70.27),(151.02&;#177;49.85)min^-1明显低于对照组9231.56&;#177;67.83)min^-1(q=32.124,31.021,P&;lt;0.01);下调TGFβ1蛋白及Ⅰ型胶原蛋白表达;而对Ⅲ型胶原影响较小。结论:TGF-β1可抑制HSFB细胞增殖,下调TGF-β1蛋白表达,减少胶原合成,显示其具有抗组织纤维化的作用,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