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0篇 |
免费 | 2篇 |
国内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口腔科学 | 2篇 |
临床医学 | 2篇 |
内科学 | 2篇 |
神经病学 | 3篇 |
特种医学 | 1篇 |
外科学 | 7篇 |
综合类 | 25篇 |
预防医学 | 4篇 |
药学 | 6篇 |
中国医学 | 20篇 |
肿瘤学 | 1篇 |
出版年
2023年 | 4篇 |
2022年 | 2篇 |
2021年 | 11篇 |
2020年 | 4篇 |
2019年 | 4篇 |
2018年 | 1篇 |
2017年 | 2篇 |
2015年 | 3篇 |
2014年 | 2篇 |
2013年 | 6篇 |
2012年 | 8篇 |
2011年 | 8篇 |
2010年 | 1篇 |
2009年 | 1篇 |
2008年 | 5篇 |
2007年 | 4篇 |
2005年 | 2篇 |
2004年 | 1篇 |
2002年 | 3篇 |
200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2.
自 1995年以来 ,我们先后遇到 6例患者在行硬膜外神经阻滞麻醉中发生导管扭转结嵌顿现象 ,经用胶布固定持续牵引 ,将嵌顿的扭转结拔出。观察认为 ,此种方法操作简单 ,效果确切。现总结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6例均为拟在硬膜外神经阻滞麻醉下行下肢手术的患者 ,其中男 4例 ,女 2例 ,年龄 16~ 45岁 ,ASAⅠ~Ⅱ级 ;股骨干骨折 3例 ,粗隆下骨折 2例 ,髌骨骨折 1例 ;急诊手术 2例 ,伤后 6~ 9天手术 4例。按常规方法进行硬膜外穿刺置管 ,其中 4例置管时始有阻挡感 ,稍用力后置管顺利 ,拔管使硬膜外腔留管 3cm时无法达预期要求 ,导管嵌… 相似文献
53.
目的:分析急性脑卒中患者合并院内获得性肺炎(HAP)患者的危险因素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98例急性脑卒中患者,依据是否合并HAP分为:研究组(合并HAP)和对照组(未合并HAP)各49例。分析2组的年龄、收缩压(SP)、舒张压(DP)、血胆固醇(CHOL)水平、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中国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CSS)、反复唾液吞咽测试次数及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感染率、铜绿色假单胞菌(PA)感染率、白色念珠菌(CA)感染率与随访1年后生活自理能力评分(BI)的相关性,并比较2组BI、再出血率及病死率。结果:2组的年龄、CSS评分、反复唾液吞咽测试次数、SP、DP、HbA1c、MRSA感染率、PA感染率、CA感染率均与BI值呈独立相关,而CHOL则无明显相关。2组的BI、再出血率、病死率都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急性脑卒中合并HAP患者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有年龄、CSS评分、吞咽功能、SP、DP、HbA1c、MRSA感染率、PA感染率、CA感染率。 相似文献
54.
胃镜下云南白药联合埃索美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胃镜下云南白药联合埃索美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疗效.方法 85例患者均经胃镜确诊为消化性溃疡并出血,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5例胃镜下云南白药喷洒及静脉应用埃索美拉唑治疗.对照组40例仅予静脉应用埃索美拉唑治疗及常规对症治疗.结果 治疗组中,显效24例,有效止血18例,3例无效.对照组中,显效15例,有效止血15例,10例无效,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胃镜下云南白药联合静脉埃索美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效果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5.
目的 探究髋部骨折病例特征及术后转归情况。方法 以2017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哈尔滨市某医院诊治的髋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髋部骨折患者的基本信息及临床资料并进行出院后1年的随访跟踪调查。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患者特征及术后1年病死情况进行分析,并采用单、多因素分析方法对术后1年病死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2 342例髋部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其中2017年485例(20.71%),2018年582例(24.85%),2019年628例(26.81%),2020年647例(27.63%),收治病例数呈逐年上升趋势。男女性别比例为1∶1.53;年龄33~90岁,其中以70~79岁年龄段占比最高(26.35%);骨折类型以股骨颈骨折占比较高(48.96%),其次为股骨转子间骨折(45.99%),股骨头骨折占比最低(5.04%);发病人数最多的季节为冬季(27.67%)。4年间不同年龄、治疗方法、辅助中药治疗患者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4年间不同性别、骨折类型、内科合并症、发病季节患者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相似文献
56.
57.
58.
59.
摘要:目的:探讨电针联合 BMSCs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血管新生的机制研究。方法:采用全骨髓贴壁法分离、传代大鼠BMSCs;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生长形态;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绘制生长曲线;流式细胞仪对BMSCs表面抗原(CD90、CD45)进行鉴定。将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BMSCs组、电针+BMSCs组,制备MIRI模型。假手术组只结扎不穿线;模型组、电针组采用心肌内直接注射生理盐水的方法;BMSCs组、电针+BMSCs组将BMSCs移植到梗死边缘区;分别在移植后3d、7d、14d三个时间点采用生化仪对心肌酶CK-MB、cTnI含量进行测定;TTC染色测定梗死面积;光镜下观察病理形态学改变;荧光标记观察BMSCs增殖情况;免疫组化法检测心肌组织CD31、SDF-1蛋白表达。结果:倒置显微镜显示细胞增殖较为活跃,细胞增大,形状以梭形、多角形及星形为主,形态呈“旋涡样”,MTT显示细胞生长曲线呈S形,流式细胞仪鉴定细胞表面抗原CD45阳性率小于5%,CD90阳性率大于90%,表明细胞纯度较高、均一性良好。再灌注后,随着时间的延长,各个治疗组均能够降低大鼠心肌酶CK-MB、cTnI及心肌梗死面积的水平,电针+BMSCs组效果最显著(p<0.05);病理形态学显示电针+BMSCs移植能够减少炎性细胞浸润,改善心肌纤维紊乱;荧光标记显示BMSCs移植后,随着时间的延长,BMSCs在心肌内生长增殖,其中电针+BMSCs组效果显著;免疫组化染色后CD31、SDF-1呈“棕黄色或黄褐色”即阳性表达,新生血管呈棕黄色。各个治疗组CD31、SDF-1蛋白表达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电针+BMSCs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其他治疗组(P<0.05)。结论:电针诱导BMSCs移植后对心肌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电针治疗促进BMSCs在心肌内生长增殖,有效减少MIRI大鼠的心肌酶 CK-MB、cTnI水平,减小心肌梗死面积,改善MIRI心肌组织病理形态及超微细结构损伤,增加微血管密度,促进缺血区边缘血管新生有关。 相似文献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