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6篇
耳鼻咽喉   2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23篇
内科学   5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5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57篇
预防医学   15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53篇
中国医学   45篇
肿瘤学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免疫检查点(immune checkpoints, ICs)是一类在免疫细胞上表达的免疫抑制性分子,能调节免疫激活程度。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 ICIs)可阻断免疫检查点与其配体结合,抑制肿瘤免疫逃逸作用,提高免疫系统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逐渐成为肿瘤治疗的一种常规策略。然而,响应率低与耐药性的产生严重影响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临床疗效。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是一类性质活泼的氧的电子还原产物,也是细胞代谢的天然副产物,可作为细胞间信号传递的调节分子。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TME)常处于氧化应激(oxidative stress, OS)状态,即氧化系统与抗氧化系统之间的失衡状态。存在于TME中的ROS可通过调节肿瘤免疫检查点的表达及活性,影响免疫检查点与其配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而影响免疫细胞的抗肿瘤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 ROS可通过多种途径调控肿瘤免疫检查点。因此,选择合适的ROS调节剂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用药,可为肿瘤免疫发挥协同增效作用。本文就...  相似文献   
52.
目的:观察补肾壮阳方对动物微循环及对未成年大鼠性激素水平的影响。方法:小鼠灌胃给药后,测定小鼠耳廓微循环血管管径和血流速度。大鼠灌胃给药,收集血液,放免法测定睾酮和促黄体生成素水平。显微镜观察提睾肌微循环情况,记录微血管图像,计算微血管管径变化率。结果:该方显著扩张小鼠耳廓和雄性大鼠提睾肌的微动脉及微静脉,但对成年雄性大鼠的睾酮和促黄体生成素水平影响较小。结论:补肾壮阳方对小鼠耳廓微循环及雄性大鼠提睾肌微循环具有明显改善作用,但对未成年雄性大鼠雄性激素水平影响极小。  相似文献   
53.
中药作用机制及显效物质的阐明是制约中药现代化进程的主要障碍。当前研究的对象大都为中药的丰度成分,研究思路多归为正向药理学模式,这种模式往往忽略对中药微量成分的研究。“遗传协同致死”是一种基因之间的互作关系,可使得共同调控生物效应呈现级数放大(大于1 000倍)。鉴于,遗传协同研究模式在抗肿瘤药物研发中取得喜人成绩。(包括PARP抑制剂的发现,化疗药物增效减毒组合的临床使用等)。同时,中药在对抗环境胁迫所产生的多种次生代谢产物,为契合遗传协同靶点提供多成分基础。那么,是否可以将这一研究模式用于阐明微量活性成分的研究?从“靶点-成分-效应”的逆向思维出发,在明确遗传协同靶点的基础上,对中药微量弱效成分起效机制展开研究,并进一步发现潜力的协同成分组合。  相似文献   
54.
血瘀贯穿肿瘤发生发展的始终,而血瘀所致缺血缺氧状态是肿瘤血管新生发生的始动因素,对肿瘤发生远端转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活血化瘀是中医治疗肿瘤的重要法则。但关于活血化瘀中药对肿瘤转移是促进还是抑制,长期以来存在争议,引起临床医生的极大困惑,亟待解决。考虑到血瘀所致血管新生异常在肿瘤血行转移中的作用,课题组以血管新生为切入点,探讨活血化瘀中药对肿瘤转移的影响,为临床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55.
目的 探讨十全大补汤(SQDB)对小鼠黑色素瘤的抑制作用及机制,阐明其与顺铂(DDP)联合用药的作用效果及给药方式。方法 流式细胞术考察SQDB对小鼠黑色素瘤细胞B16F10细胞周期及凋亡的影响;分离小鼠脾细胞,MTS法考察SQDB对刀豆蛋白A(Con A)及脂多糖(LPS)促进小鼠脾细胞向T、B淋巴细胞转化的影响;构建小鼠黑色素瘤皮下移植瘤模型,通过 HE染色、免疫组化、TUNEL染色等方法考察SQDB的抑瘤作用;构建小鼠黑色素瘤转移瘤模型,探讨SQDB抗肿瘤转移作用及潜在机制。结果 10 mg/mL的SQDB能诱导B16F10黑色素瘤细胞凋亡;2.5、5、10 mg/mL SQDB减少了G0/G1期细胞数;10 mg/mL SQDB增加了S期细胞数;2.5 mg/mL SQDB增加了G2/M期细胞数。5%和10%含药血清能够促进Con A所致B淋巴细胞增殖;5%、10%和15%含药血清对于LPS所致T淋巴细胞增殖亦有一定促进作用。同时,SQDB与DDP联用能够显著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促进肿瘤细胞凋亡;在小鼠黑色素瘤转移模型中,DDP与SQDB同时合用,或者先用DDP再用SQDB均能显著抑制黑色素瘤肺转移;两者同时给予能够显著提高小鼠胸腺指数,而先给SQDB再给DDP则显著逆转小鼠脾指数下降的现象,单用SQDB能够降低肿瘤组织局部IL-1β水平,促进IL-4分泌,从而抑制肿瘤转移。结论 SQDB能够抑制黑色素瘤B16F10增殖,促进其凋亡及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与DDP同时或贯序使用能够增强对小鼠移植瘤及转移瘤模型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6.
目的探讨和分析细节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临床效果观察。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7年8月至2018年7月在儿科接受治疗的患儿126例,并随机分为常规组和实验组各63例,常规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细节护理干预,对两组患儿的护理效果进行观察对比。结果护理质量评分对比:常规组≥90分、70~90分、≤70分分别为36例(57.14%)、20例(31.75%)、7例(11.11%),明显低于实验组的57例(90.48%)、6例(9.52%)、0例(0%);两组护理满意度对比:常规组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总满意率分别为11例(17.46%)、39例(61.91%)、13例(20.63%)、50例(79.37%),明显低于实验组的22例(34.92%)、40例(63.49%)、1例(1.59%)、62例(98.41%);护理效果对比:常规组的院内感染、护理差错、护理纠纷分别为4例(6.35%)、3例(4.76%)、6例(9.52%),明显高于实验组的1例(1.59%)、0例(0%)、0例(0%)。组间数据差异显著。结论儿科护理的日常工作中实施细节管理,临床效果显著,不仅能降低差错事故和护理纠纷等不良事件的发生,还能够提高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实施。  相似文献   
57.
58.
目的构建并鉴定p GL3-TNF-α3'端非翻译区(UTR)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DLR)表达系统,以此基于调控TNF-α转录后水平对丹参酮类成分进行筛选。方法反转录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的mRNA成c DNA,以之为模板,PCR扩增含TNF-α3'-UTR的DNA片段全长,经酶切后连接至荧光素酶报告载体p GL3-control上,构建出p GL3-TNF-α3'UTR全长的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并进行鉴定。将所构建的p GL3-TNF-α3'UTR与p SVRenilla质粒组成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共转染至单核巨噬细胞RAW264.7,经脂多糖诱导后利用该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表达系统判定丹参酮类成分对TNF-α转录后调控是否有影响。结果成功构建p GL3-TNF-α3'UTR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克隆获得的DNA片段大小及序列与Genbank报道的一致。脂多糖(LPS)可以明显诱导转入p GL3-TNF-α3'UTR载体细胞的荧光强度。丹参酮类成分中隐丹参酮可以明显降低LPS诱导的p GL3-TNF-α3'UTR载体细胞的荧光素酶活性。结论成功构建含TNF-α3'UTR区的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表达系统,并以此从丹参酮类化合物中筛选出隐丹参酮,可以对TNF-α的转录后水平进行抑制调控。  相似文献   
59.
王爱云  陶丽  陆茵  林依平  陈文星  周梁 《中草药》2015,46(9):1399-1404
血管异常增生的疾病如肿瘤治疗要抗血管生成,而缺血性疾病的治疗要促血管生成。肿瘤与缺血后新生血管主要区别在于血管的成熟度和稳定性不同,而血管生成是个复杂的过程。活血化瘀代表中药丹参普遍应用于肿瘤和缺血性疾病。综述近年来对丹参及其水溶性和脂溶性成分影响血管生成的研究进展,丹参各种成分表现出抗血管生成和促血管生成双重调控作用。丹参对血管生成表现出的调控效应可能与实验条件的不同,丹参成分的多样性,血管生成的复杂性,以及不同病理状态下体内分布的差异有关系。  相似文献   
60.
王生  赵杨  陶丽  张峰  王爱云  陈文星  郑仕中  陆茵 《中草药》2012,43(6):1213-1218
中医理论认为血瘀证贯穿于肿瘤发生发展的始终,国内外研究结果表明在临床上发现大多数中晚期肿瘤患者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血液高凝状态,同时血液高凝表现的浓、黏、凝、聚的临床表现与血瘀证有相似的特征。因而活血化瘀中药应用预防和治疗肿瘤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尤其在活血化瘀药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活化进而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对于活血化瘀中药能否有效改善肿瘤患者的纤溶系统的紊乱达到抑制肿瘤转移的目的还未有明确的认知。就近几年来国内外基于纤溶系统研究较多的几类抗肿瘤活血化瘀中药进行概述,为抗肿瘤药物的研究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