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28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16篇
综合类   22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核富集转录体1(lncRNA NEAT1)靶向miR-497-5p对胰腺癌细胞增殖、凋亡及上皮-间质转化(EMT)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PANC-1细胞株,对其转染并分为空白对照组(NG组)、阴性转染组(siRNA-NC组)、沉默NEAT1组(NEAT1-siRNA组)、共转染组(NEAT1-siRNA+miR-497-5p-inhibitor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NEAT1、miR-497-5p水平;CCK-8法、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增殖、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凋亡相关蛋白B淋巴细胞瘤基因-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及EMT标志蛋白E-钙黏附蛋白(E-cadherin)、N-钙黏附蛋白(N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表达情况;应用TargetScan数据库预测NEAT1与miR-497-5p靶向关系并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结果:与NG组、siRNA-NC组比较,NEAT1-siRNA组PANC-1细胞增殖抑制率、凋亡率、miR-497-5p及Bax、E-cadherin蛋白表达均显著升高(P<0.05),NEAT1水平、Ki-67、Bcl-2、N-cadherin、Vimentin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与NEAT1-siRNA组比较,NEAT1-siRNA+miR-497-5p-inhibitor组PANC-1细胞增殖抑制率、凋亡率、miR-497-5p及Bax、E-cadherin蛋白表达均显著降低(P<0.05),Ki-67、Bcl-2、N-cadherin、Vimentin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TargetScan数据库预测显示miR-497-5p是NEAT1的潜在靶基因,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结果显示miR-497-5p-inhibitor-NEAT1-WT组荧光素酶活性显著高于miR-497-5p-inhibitor-NC-NEAT1-WT组(P<0.05)。结论:沉默lncRNA NEAT1表达能够靶向上调miR-497-5p表达,抑制胰腺癌细胞增殖及EMT过程,并诱导细胞凋亡,有望成为胰腺癌新的潜在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72.
目的分析肝包虫囊肿切除的价值及外囊手术实施的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300例肝包虫病患者的手术资料,根据不同术式将患者分为保留带囊术组(41例)和带囊切除术组(259例)。结果外囊切除术患者术后原位复发率和残腔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保留外囊术组(P0.01)。以肝切除技术为基础的外囊切除术组患者的出血量高于外膜内外囊切除术组(P0.05)。结论肝包虫囊肿外囊切除可有效降低原位复发率和残腔并发症发生率,但手术的风险性与难度也随之增加。外囊切除手术选择外膜内外囊切除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3.
器官移植是将一个器官整体或局部从一个个体用手术方式转移到另一个个体的过程。其主要为肝脏、肾脏移植占首位,而截至2018年底,中国器官捐献、移植数量均居世界第二。研究和临床经验表明器官移植术后与肠道菌群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且改善肠道菌群紊乱对移植术后顽固性腹泻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肠道微生物的治疗在移植术后取得一定进展,尤其是粪菌移植治疗肾移植术后肠道菌群失调获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文拟从粪菌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FMT)治疗肠道失调出发,分析并总结其在器官移植术后的应用现状,并简要阐述其在临床医用的可行性,旨在为未来器官移植术后并发症的研究和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4.
目的 探讨长链非编码RNA尿路上皮癌相关1(UCA1)在肝癌肝内转移患者肿瘤组织和血浆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确诊为肝癌肝内转移并手术切除的20例患者的肿瘤组织和术前、术后血浆样本,20例肝癌患者的肿瘤组织和血浆样本,以及20例健康受试者的血浆样本.采用qPCR法测定肿瘤组织及血浆样本中UCA1 mRNA的表达,并分析UCA1 mRNA表达与Child-Pugh分级、原发灶肿瘤大小、年龄、性别、饮酒史等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肝癌肝内转移患者肿瘤组织与血浆中UCA1 mRNA表达均高于肝癌患者(P<0.01),术后血浆中UCA1 rnRNA表达低于术前(P<0.05).肝癌肝内转移患者肿瘤组织UCA1mRNA的表达与原发灶肿瘤大小(P=0.025)和Child-Pugh分级(P=0.006)有关.结论 血浆UCA1可能是肝癌转移诊断和病情监测的标志物,UCA1的表达水平与肝癌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5.
目的肝泡型包虫病由多房棘球蚴感染造成,通过对肝泡型包虫病患者组织和血浆中差异表达的miRNA进行筛查,寻找肝泡型包虫病新的生物标志物。方法纳入2016年6月—2018年5月在青海大学附属医院确诊的肝泡型包虫病患者,选取2例肝泡型包虫病患者的病灶边缘组织和3例临近病灶边缘的正常组织,以及3例肝泡型包虫病患者和3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浆样本,使用Agilent Human miRNA芯片检测组织和血浆的miRNA表达谱,根据差异倍数(FC>1.2)和P值(P<0.05)筛选差异表达的miRNA,根据差异miRNA的靶基因预测结果,结合文献报道,选择与肝脏疾病相关的血浆miRNA和组织miRNA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验证。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肝泡型包虫病患者中的microRNA表达谱与健康人相比有显著不同,qRT-PCR验证发现6个microRNA中有3个miRNA(hsa-miR-4644,hsa-miR-136-5p,hsa-miR-483-3p)在肝泡型包虫病患者中显著差异表达(P<0.05)。其中hsa-miR-4644和hsa-miR-483-3p在肝泡型包虫病患者中显著上调表达(P值均<0.05),hsa-miR-136-5p显著下调表达(P<0.05)。通过TargetScan,PITA,microRNAorg数据库对差异miRNA进行靶基因预测,对三个数据库预测到的靶基因取交集,共有137个基因和miRNA之间有靶向关系。差异的hsa-miR-483-3p靶向调控参与人体免疫反应及与肝脏疾病有关的基因(IL-17A,IL-5,CD40LG,TAP2,TNF)。通过GO与KEGG分析发现,hsa-miR-483-3p的靶基因在免疫缺陷(Primary immunodeficiency)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中起重要作用。结论肝泡型包虫病有独特的microRNA表达谱,其中hsa-miR-483-3p可作为肝泡型包虫病的一种新的生物学标志物,其调控的靶基因主要参与Primary immunodeficiency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但这些miRNA与肝泡型包虫病之间的调控关系有待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76.
目的探讨分析系统免疫炎症指数(SII)与肝泡型包虫病患者预后的相关性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8年12月青海大学附属医院肝胆胰外科收治的242例行肝泡型包虫病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计算SII数值。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确定SII的最佳临界值,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对两组患者的总生存时间进行分析,并用log-rank比较两组生存率差异;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肝泡型包虫病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SII与肝泡型包虫病患者术后病死率呈正相关(r=0.267,P<0.001)。应用ROC曲线确定术前SII的最佳临界值为758.92,将242例患者分为低SII组(SII≤758.92,126例)和高SII组(SII>758.92,n=116例)。低SII组与高SII组肝泡型包虫患者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8.20%、88.47%、66.10%和90.80%、53.05%、27.40%,低SII组累积生存率>50%,平均生存时间为55.584个月(95%CI:53.550~57.617);高SII组累积生存率<50%,平均生存时间为39.384个月(95%CI:35.070~43.698),中位生存时间为43个月(95%CI:34.694~51.306),低SII组肝泡型包虫病患者生存率明显优于高SII组,两组总体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979,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SII>758.92是肝泡型包虫病患者总体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HR=5.907,95%CI:3.386~10.306,P=0.001);Cox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外周血SII是肝泡型包虫病患者总体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HR=3.507,95%CI:1.911~6.435,P=0.001)。结论术前SII水平与肝泡型包虫病患者预后有明确的相关性,可作为临床评估患者预后的指标,术前外周血SII越高,患者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77.
目的对比研究包虫病组合抗原金标渗滤(DIGFA)快速法对两型包虫病的诊断价值。方法手术和病理检查确诊的87例包虫病例,经DIGFA诊断的为实验组;经影像学诊断的为对照组;DIGFA并与同批病例中45例间接血凝试验(IHA)和42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病例作对比研究。结果囊型包虫病中影像学确诊率为94.02%,DIGFA确诊率为79.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泡型包虫病中DIGFA确诊率为95.00%,影像学确诊率为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IGFA总确诊率82.75%与IHA确诊率2.22%和ELISA确诊率16.67%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IGFA对泡型包虫病诊断更加有临床意义,影像学对囊型包虫病确诊率高,在血清学检查中DIGFA确诊率明显高于IHA和ELISA。DIGFA具有敏感性高、特异性好、且快速、操作简便的优点。  相似文献   
78.
目的 探讨硫化氢(H2S)含量的变化对氧应激下大鼠肝星状细胞(HSC)收缩和黏附作用影响.方法 将HSC分为空白组(B组,HSC-T6);对照组(C组,HSC-T6+ 500μ mol/L FeN-TA);NaHS组(N组,N1:HSC-T6+500μmol/L FeNTA+100μmol/L NaHS;N2:HSC-T6+500μmol/L FeNTA+200μmol/L NaHS;N3:HSC-T6 +500μmol/L FeNTA+ 300μ mol/LNaHS;N4:HSC-T6 500μmol/L FeNTA+ 400μmol/LNaHS);GLBN组(G组,G1:HSC-T6+ 500μmol/L FeNTA+ 200 μmol/LGLBN;G2:HSC-T6+ 500μmol/L FeNTA+ 400μmol/LGLBN).应用500 μmol/L次氮基三乙酸铁(FeNTA)制备氧应激模型.采用聚硅酮膜法直观检测氧应激模型大鼠肝星状细胞收缩情况、甲苯胺兰染色法测定细胞黏附率、Boyden Chamber小室法测定HSC跨膜迁移数量.给予不同浓度的外源性H2S供体NaHS和KATP通道阻断剂格列本脲(GLBN),在不同刺激条件下,观察上述指标.结果 HSC被NaHS处理后可见聚硅酮膜由于细胞收缩而引起明显皱纹,能够明显促进HSC收缩,而且随H2S浓度的升高和作用时间的延长,HSC收缩程度增强,这些作用能够被格列本脲阻止.加入200、400 μmol/L H2S的HSC黏附抑制率分别为62.4%、81.7%,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100、200、300、400 μmol/L 4种不同浓度NaHS的HSC细胞迁移数量为6.43×103、8.85×103、11.34×103、14.86×103,与对照组(2.52×103)比较存在显著差异.结论 H2S在氧化应激下能促进HSC的收缩.H2S通过抑制细胞黏附、增加HSC跨膜迁移数量发挥细胞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9.
目的:探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对高海拔地区高龄胆总管结石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7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362例胆总管结石行ERCP治疗的患者,按照患者年龄不同分为高龄组、老年组及中青年组,观察并比较三组患者术前基础疾病及合并症患病率、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肝功能指标、炎症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通过评估患者症状缓解情况、生化指标改善情况、取石情况,比较三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三组患者术前的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心肺疾病患病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龄组患者术前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心肺疾病患病率均显著高于老年组及中青年组患者(P<0.05)。术后三组患者胰腺炎、高淀粉酶血症、胆管炎、术中出血、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高龄组患者肺部感染率显著高于中青年组患者(P<0.05)。三组患者术后总胆红素、碱性磷酸酶、谷丙转氨酶、白细胞水平均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三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ERC...  相似文献   
80.
肝切除术后较高的病死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与术后肝衰竭密切相关,由于目前肝衰竭的研究仍然有限,肝切除术后肝衰竭的定义尚未统一。总结了术后肝衰竭的定义、发病机制、危险因素、肝功能评估方法及预防措施。分析表明应重视术前肝功能储备并充分评估,术中采取有效方法控制出血,缩短手术时间,尽可能多保留功能性肝组织,围手术期采取及时有效的诊治预防,均可降低术后肝衰竭的发生率,进一步改善患者预后,使患者收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